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詞條 明朝 明仁宗

                  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或稱洪熙帝,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后,中山王徐達(dá)外孫,明朝第四代皇帝。

                  洪武年間,被封為燕世子。靖難之役中,仁宗負(fù)責(zé)鎮(zhèn)守北平,并成功抵御李景隆率領(lǐng)的五十萬軍圍攻。永樂二年(1404年),被立為皇太子,并在明成祖屢次北伐中,擔(dān)任監(jiān)國職位,實(shí)際負(fù)責(zé)國家政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繼承皇位,年號“洪熙”。明仁宗在位期間,采取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改革與調(diào)整,國家富足。仁宗與子明宣宗在政治用人、行政處理上,均為后世所稱善,史稱“仁宣之治”。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重,不久去世,終年47歲。廟號仁宗,謚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dá)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獻(xiàn)陵,由嫡長子朱瞻基繼位。

                  明仁宗簡介資料
                  1378年08月16日
                  1424年09月07日 - 1425年05月29日
                  朱高熾
                  仁宗
                  1425年05月29日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dá)孝昭皇帝
                  獻(xiàn)陵
                  明仁宗相關(guān)文獻(xiàn)
                  明仁宗朱高熾簡介明仁宗朱高熾怎么死的?
                  明仁宗朱高熾簡介明仁宗朱高熾怎么死的?,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長子,其母
                  查看全文
                  明仁宗到底是怎么死的?明仁宗死亡之謎
                  明仁宗到底是怎么死的?明仁宗死亡之謎,明仁宗朱高熾死的時(shí)候48歲,距離他登基不到10個(gè)月,從《明仁宗實(shí)錄》的記載來
                  查看全文
                  明仁宗
                  人物生平查看完整族譜明仁宗的族譜世子時(shí)期朱高熾年幼端重沉靜,善于言辭,且擅長射箭,喜愛與儒臣講論。洪武二十八年閏九月壬午(1395年11月4日),他被冊封為燕世子,后守衛(wèi)北平,由于心性較為溫良,體諒官員、士卒,深受祖父明太祖朱元璋喜愛。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朱高熾則鎮(zhèn)守北平,期間以一萬兵力,阻擋李景隆率領(lǐng)的五十萬中央軍圍攻。由于朱高熾身型肥胖而且有腳病,不良于行,不曾隨父親朱棣征戰(zhàn),且性格相對較為溫和,向來不獲父親寵愛。反而常隨朱棣征戰(zhàn)的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均受朱棣喜愛,而朱高煦則更因?qū)矣袘?zhàn)功,于是出言詆毀朱高熾以奪嫡。當(dāng)時(shí),建文帝施離間計(jì),下“賜世子書”;朱高燧的人馬得知此事,向朱棣建言“世子勾結(jié)朝廷”,沒想到朱高熾不予啟封,直接呈上朱棣,方破此計(jì)。之后朱棣改北平為北京,仍命朱高熾居守。太子時(shí)期朱棣成功奪位為帝后,是為明成祖。永樂元年春正月丙戌,群臣上表請立皇太子,不允;三月戊寅朔...
                  查看全文
                  明仁宗朱高熾的生平簡介明仁宗是個(gè)好皇帝嗎?
                  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只在位短短的十個(gè)月時(shí)間,但世人對他的評價(jià)卻相當(dāng)高,《明史》更說:“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yǎng),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意思就是,明仁宗若能多活幾年,必定能創(chuàng)造出堪比西漢文景之治的昌盛景象。 那么,明仁宗在位的十個(gè)月內(nèi),他到底做了什么,竟能得到這么高的評價(jià)呢?
                  查看全文
                  簡明正史——宋仁宗
                  ? 宋仁宗趙禎(1010—1063)真宗第六子,初名受益。李宸妃所生,被劉后奪去養(yǎng)為己子。天禧二年(1018)立為皇太子,乾興元年(1022)二月即皇帝位,不足十二周歲,朝政取決于劉太后。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太后死,才開始親政,時(shí)年二十三歲。 仁宗親政后,對劉太后執(zhí)政時(shí)所用的一班朝臣頗多猜忌,以裁抑僥幸為名,罷去呂夷簡、夏竦、張耆、陳堯佐、范雍
                  查看全文
                  明仁宗相關(guān)標(biāo)簽
                  1378年出生
                  洪熙
                  1425年逝世
                  明仁宗
                  明成祖皇子
                  仁宣之治
                  明朝皇帝
                  帝王
                  家族譜大覽
                  明氏宗譜 [14卷]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日月堂, 民國35[1946]修. 13冊 :插圖, 世系表. 收藏所: 太原市尋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督修明學(xué)圣,字達(dá)仙 ; 纂修明家言,字德馨. 注: 此譜為安麻二縣世系合譜, 以分修合載為主,始祖各遵老譜祀之. 受姓祖: 譙明, 為燧人氏. 興國祖 : (唐) 明冤公,字于道. 安邑祖(1世) : (元明之際) 明開一. 原籍江西南昌縣, 遷居黃安. 生子一 : 明道聰. 開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玄禮(大房,居李家畈) ; 明玄德(中房,居大屋塆西首) ; 明玄元(細(xì)房,居大屋塆東首). 麻城祖(1世) : (元明之際) 明萬鎰. 避亂自江西吉安府吉水縣貢家巷瓦屑壩遷居麻城. 萬鎰公下派祖(2世) : 明達(dá)英 ; 明達(dá)可 ; 明達(dá)宗(居安邑). 派行 : (1-16世) 萬達(dá)有世德系大貝道之士 金木水火土 ; (17-32世) : 天尚文學(xué) 家國其昌 建功崇善 永錫宏光. 安邑舊派 : 應(yīng)國承天佑 輝光緒繼東 克家延世澤 修德發(fā)洪宗. 聯(lián)宗新派(24世起) : 立志敦忠厚 存心作孝賢 安邦思定遠(yuǎn) 隆運(yùn)慶相傳. 散居地 : 湖北省黃安縣, 及麻城縣等地. 書名據(jù)書衣題,書名頁題及版心題編目.
                  瀏覽:0
                  明氏宗譜 [14卷]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日月堂, 民國35[1946]修. 13冊 :插圖, 世系表. 收藏所: 太原市尋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督修明學(xué)圣,字達(dá)仙 ; 纂修明家言,字德馨. 注: 此譜為安麻二縣世系合譜, 以分修合載為主,始祖各遵老譜祀之. 受姓祖: 譙明, 為燧人氏. 興國祖 : (唐) 明冤公,字于道. 安邑祖(1世) : (元明之際) 明開一. 原籍江西南昌縣, 遷居黃安. 生子一 : 明道聰. 開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玄禮(大房,居李家畈) ; 明玄德(中房,居大屋塆西首) ; 明玄元(細(xì)房,居大屋塆東首). 麻城祖(1世) : (元明之際) 明萬鎰. 避亂自江西吉安府吉水縣貢家巷瓦屑壩遷居麻城. 萬鎰公下派祖(2世) : 明達(dá)英 ; 明達(dá)可 ; 明達(dá)宗(居安邑). 派行 : (1-16世) 萬達(dá)有世德系大貝道之士 金木水火土 ; (17-32世) : 天尚文學(xué) 家國其昌 建功崇善 永錫宏光. 安邑舊派 : 應(yīng)國承天佑 輝光緒繼東 克家延世澤 修德發(fā)洪宗. 聯(lián)宗新派(24世起) : 立志敦忠厚 存心作孝賢 安邦思定遠(yuǎn) 隆運(yùn)慶相傳. 散居地 : 湖北省黃安縣, 及麻城縣等地. 書名據(jù)書衣題,書名頁題及版心題編目.
                  瀏覽:0
                  明氏宗譜 [14卷]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日月堂, 民國35[1946]修. 13冊 :插圖, 世系表. 收藏所: 太原市尋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督修明學(xué)圣,字達(dá)仙 ; 纂修明家言,字德馨. 注: 此譜為安麻二縣世系合譜, 以分修合載為主,始祖各遵老譜祀之. 受姓祖: 譙明, 為燧人氏. 興國祖 : (唐) 明冤公,字于道. 安邑祖(1世) : (元明之際) 明開一. 原籍江西南昌縣, 遷居黃安. 生子一 : 明道聰. 開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玄禮(大房,居李家畈) ; 明玄德(中房,居大屋塆西首) ; 明玄元(細(xì)房,居大屋塆東首). 麻城祖(1世) : (元明之際) 明萬鎰. 避亂自江西吉安府吉水縣貢家巷瓦屑壩遷居麻城. 萬鎰公下派祖(2世) : 明達(dá)英 ; 明達(dá)可 ; 明達(dá)宗(居安邑). 派行 : (1-16世) 萬達(dá)有世德系大貝道之士 金木水火土 ; (17-32世) : 天尚文學(xué) 家國其昌 建功崇善 永錫宏光. 安邑舊派 : 應(yīng)國承天佑 輝光緒繼東 克家延世澤 修德發(fā)洪宗. 聯(lián)宗新派(24世起) : 立志敦忠厚 存心作孝賢 安邦思定遠(yuǎn) 隆運(yùn)慶相傳. 散居地 : 湖北省黃安縣, 及麻城縣等地. 書名據(jù)書衣題,書名頁題及版心題編目.
                  瀏覽:0
                  明氏宗譜 [14卷]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日月堂, 民國35[1946]修. 13冊 :插圖, 世系表. 收藏所: 太原市尋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督修明學(xué)圣,字達(dá)仙 ; 纂修明家言,字德馨. 注: 此譜為安麻二縣世系合譜, 以分修合載為主,始祖各遵老譜祀之. 受姓祖: 譙明, 為燧人氏. 興國祖 : (唐) 明冤公,字于道. 安邑祖(1世) : (元明之際) 明開一. 原籍江西南昌縣, 遷居黃安. 生子一 : 明道聰. 開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玄禮(大房,居李家畈) ; 明玄德(中房,居大屋塆西首) ; 明玄元(細(xì)房,居大屋塆東首). 麻城祖(1世) : (元明之際) 明萬鎰. 避亂自江西吉安府吉水縣貢家巷瓦屑壩遷居麻城. 萬鎰公下派祖(2世) : 明達(dá)英 ; 明達(dá)可 ; 明達(dá)宗(居安邑). 派行 : (1-16世) 萬達(dá)有世德系大貝道之士 金木水火土 ; (17-32世) : 天尚文學(xué) 家國其昌 建功崇善 永錫宏光. 安邑舊派 : 應(yīng)國承天佑 輝光緒繼東 克家延世澤 修德發(fā)洪宗. 聯(lián)宗新派(24世起) : 立志敦忠厚 存心作孝賢 安邦思定遠(yuǎn) 隆運(yùn)慶相傳. 散居地 : 湖北省黃安縣, 及麻城縣等地. 書名據(jù)書衣題,書名頁題及版心題編目.
                  瀏覽:0
                  明氏宗譜 [14卷]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日月堂, 民國35[1946]修. 13冊 :插圖, 世系表. 收藏所: 太原市尋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督修明學(xué)圣,字達(dá)仙 ; 纂修明家言,字德馨. 注: 此譜為安麻二縣世系合譜, 以分修合載為主,始祖各遵老譜祀之. 受姓祖: 譙明, 為燧人氏. 興國祖 : (唐) 明冤公,字于道. 安邑祖(1世) : (元明之際) 明開一. 原籍江西南昌縣, 遷居黃安. 生子一 : 明道聰. 開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玄禮(大房,居李家畈) ; 明玄德(中房,居大屋塆西首) ; 明玄元(細(xì)房,居大屋塆東首). 麻城祖(1世) : (元明之際) 明萬鎰. 避亂自江西吉安府吉水縣貢家巷瓦屑壩遷居麻城. 萬鎰公下派祖(2世) : 明達(dá)英 ; 明達(dá)可 ; 明達(dá)宗(居安邑). 派行 : (1-16世) 萬達(dá)有世德系大貝道之士 金木水火土 ; (17-32世) : 天尚文學(xué) 家國其昌 建功崇善 永錫宏光. 安邑舊派 : 應(yīng)國承天佑 輝光緒繼東 克家延世澤 修德發(fā)洪宗. 聯(lián)宗新派(24世起) : 立志敦忠厚 存心作孝賢 安邦思定遠(yuǎn) 隆運(yùn)慶相傳. 散居地 : 湖北省黃安縣, 及麻城縣等地. 書名據(jù)書衣題,書名頁題及版心題編目.
                  瀏覽:0
                  明氏宗譜 [14卷]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日月堂, 民國35[1946]修. 13冊 :插圖, 世系表. 收藏所: 太原市尋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督修明學(xué)圣,字達(dá)仙 ; 纂修明家言,字德馨. 注: 此譜為安麻二縣世系合譜, 以分修合載為主,始祖各遵老譜祀之. 受姓祖: 譙明, 為燧人氏. 興國祖 : (唐) 明冤公,字于道. 安邑祖(1世) : (元明之際) 明開一. 原籍江西南昌縣, 遷居黃安. 生子一 : 明道聰. 開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玄禮(大房,居李家畈) ; 明玄德(中房,居大屋塆西首) ; 明玄元(細(xì)房,居大屋塆東首). 麻城祖(1世) : (元明之際) 明萬鎰. 避亂自江西吉安府吉水縣貢家巷瓦屑壩遷居麻城. 萬鎰公下派祖(2世) : 明達(dá)英 ; 明達(dá)可 ; 明達(dá)宗(居安邑). 派行 : (1-16世) 萬達(dá)有世德系大貝道之士 金木水火土 ; (17-32世) : 天尚文學(xué) 家國其昌 建功崇善 永錫宏光. 安邑舊派 : 應(yīng)國承天佑 輝光緒繼東 克家延世澤 修德發(fā)洪宗. 聯(lián)宗新派(24世起) : 立志敦忠厚 存心作孝賢 安邦思定遠(yuǎn) 隆運(yùn)慶相傳. 散居地 : 湖北省黃安縣, 及麻城縣等地. 書名據(jù)書衣題,書名頁題及版心題編目.
                  瀏覽:0
                  明仁宗導(dǎo)讀知識
                  明仁宗在位多長時(shí)間
                  明仁宗在位多長時(shí)間
                  明仁宗朱高熾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因病去世,在位時(shí)間僅九個(gè)月。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于鳳陽府,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立為燕王世子。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難,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朱高熾安撫軍民,與將士們共同商議對策,以較少的兵力抵擋李景隆的大軍,保住了北平城。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朱棣北伐期間,朱高熾監(jiān)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伐中病逝,立下遺詔,將帝位傳于朱高熾,九月七日,朱高熾正式登基,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為政開明,發(fā)展生產(chǎn),與民休息,赦免舊臣,平反冤案,廢除苛政。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大規(guī)模用兵,讓百姓安居樂業(yè),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chǔ)。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病逝,終年48歲。廟號仁宗,葬于十三陵之獻(xiàn)陵。
                  瀏覽量:1748次
                  朱高熾的兒子有幾個(gè)
                  朱高熾的兒子有幾個(gè)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時(shí)間僅十個(gè)月,終年48歲,共有10個(gè)兒子,7個(gè)女兒。長子: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母誠孝昭皇后張氏,明朝第五位皇帝,年號“宣德”。次子:朱瞻埈(1404年3月27日-1466年6月8日),鄭靖王,母賢妃李氏。三子:朱瞻墉(1405年2月9日-1439年8月5日),越靖王,母誠孝昭皇后張氏。四子:朱瞻垠(1406年—1421年11月7日),蘄獻(xiàn)王,母賢妃李氏。五子:朱瞻墡(1406年4月4日-1478年2月18日),襄憲王,母誠孝昭皇后張氏。六子:朱瞻堈(1406年11月4日-1453年12月11日),荊憲王,母順妃張氏。七子:朱瞻墺(1409年1月28日-1446年11月30日),淮靖王,母賢妃李氏。八子:朱瞻塏(1409年11月-1425年8月26日),滕懷王,母貴妃郭氏。九子:朱瞻垍(1411年7月7日-1441年2月3日),梁莊王,母貴妃郭氏。十子:朱瞻埏(1417年1月9日-1439年1月3日),衛(wèi)恭王,母貴妃郭氏。
                  瀏覽量:2398次
                  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第四位皇帝,年號洪熙,明成祖朱棣長子,母仁孝文皇后徐氏。 朱棣起兵靖難期間,以世子朱高熾守北平府。朱高熾善撫士卒,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數(shù)次北征,朱高熾都以太子身份監(jiān)國,朝無廢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寵于朱棣,串通宦寺,陰謀奪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變更換太子之意。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 朱高熾的歷史功績: 1、實(shí)行仁政,休養(yǎng)生息 1)朱高熾即位之后,將靖難時(shí),朱棣處死的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后人都找了出來,恢復(fù)他們普通百姓的身份,他們的后人都回歸故里。 2)停止對外動武,一改成祖時(shí)期常年對外征伐的做法,開始休養(yǎng)生息。同時(shí),朱高熾下令減免賦稅,對于受災(zāi)的地區(qū)無償給以賑濟(jì),開放一些山澤,供農(nóng)民漁獵,對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使得生產(chǎn)力得到空前發(fā)展,明朝進(jìn)入一個(gè)穩(wěn)定、強(qiáng)盛的時(shí)期,也是“仁宣之治”的開端。 2、崇尚儒學(xué),重視科舉 朱高熾統(tǒng)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wù)摻?jīng)史。朱高熾非常善于納諫,而且鼓勵(lì)他人進(jìn)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 朱高熾重視科舉制度,當(dāng)時(shí)進(jìn)士之中多為南方人,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jìn)士,規(guī)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比例被沿用至清朝。 3、外交不斷,促進(jìn)各國往來 在位期間,朱高熾讓精干的軍事將領(lǐng)守衛(wèi)北方諸前哨以防蒙古人的入侵,同時(shí)和南洋各國繼續(xù)保持納貢關(guān)系。
                  瀏覽量:14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