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闕
沿革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年)設置左補闕于門下省、右補闕于中書省,左、右各二人,位秩從七品上,官名來自“言國家有過闕而補正之”,職掌與拾遺相同,“掌供奉諷諫,扈從乘輿。凡發(fā)令奉事有不便于時,不合于道,大則廷議,小則上封。若賢良之遺滯于下,忠孝之不聞于上,則條其事狀而薦言之。”才能尚可就能授任補闕,不拘出身官階及銓敘。補闕也設有內(nèi)供奉,無定員額,資格、俸祿與正官相同。天授初年(690年),左、右補闕各增加三員,與原有四人合計為十人。神龍初年(705年),依舊改回左右各二員。北宋改名為左右司諫。南宋沿置,隨后撤罷。明初設左右司諫,不久即撤職,建文帝再設置補闕,明成祖即位后再度廢除。注釋^《續(xù)資治通鑒·宋太宗端拱元年》:“帝以補闕、拾遺多循默不修職業(yè),二月乙未,改左、右補闕為左、右司諫,左、右拾遺為左、右正言?!眳⒖嘉墨I《唐六典》卷八·門下省《唐六典》卷九·中書省
泓水之戰(zhàn)
背景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逝世后,齊國內(nèi)亂,次年宋襄公出兵協(xié)助齊孝公取得君位。同時,楚成王借此機會將勢力深入中原地區(qū)。因此,宋襄公不顧宋國國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國的公爵地位壓服各國,并與楚國爭奪對中原的控制權(quán)。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齊、楚三國君主會于齊,在宋襄公的強力要求下,三國同意于當年秋于宋國召集諸侯大會。同年秋,宋國、楚國、陳國、蔡國、許國、曹國和鄭國赴會,齊國和魯國托故未來。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的建議,輕車簡從赴會,以爭取與會諸侯的信任,結(jié)果被楚王在會場上突襲遭擒。楚國乘機進攻宋國未果,不久,在魯僖公調(diào)停下,宋襄公被釋放。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宋襄公為一雪前恥,不顧公子目夷和公孫固的勸說,聯(lián)合衛(wèi)國、許國和滕國討伐臣服楚國的鄭國。鄭向楚求救,楚成王遂率師進攻宋國本土,迫使宋國退軍。經(jīng)過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十一月初一,兩軍相遇于...
姚泓
生平后秦弘始十八年(416年)正月,姚興卒,姚泓即位。兄弟相爭,國中大亂。八月東晉劉裕起兵伐秦。后秦疲于應敵之際,國內(nèi)又相繼發(fā)生姚懿、姚恢的叛亂。次年(417年)八月,劉裕帳下大將王鎮(zhèn)惡攻入長安平朔門。姚泓無計可出,準備出降,他十一歲的兒子姚佛念說,晉朝人“將逞其欲”,(即使投降)我們也一定不能保全自己,我愿自殺。姚泓憮然不知所對。佛念登上城墻自投而死。姚泓率一家老小至王鎮(zhèn)惡大營投降,其堂叔姚贊也率宗室子弟一百余人投降。劉裕將后秦王室全部處死,其余宗族成員遷往江南。姚泓被押往建康斬首。后秦亡?!稌x書》載,泓孝友寬和,而無經(jīng)世之用,又多疾病,興將以為嗣而疑焉。久之,乃立為太子。興每征伐巡游,常留總后事。博學善談論,尤好詩詠。查看完整族譜姚泓的族譜(點擊、托轉(zhuǎn)或縮放交互)妻子姚泓皇后子:姚佛念參考資料《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七至一百一十八《晉書》卷一百一十九
張闕
生平張闕出身不詳,劉裕建國前嫁給他為妾。于406年生下劉裕長子劉義符。劉裕因為人過中年才有了這第一個兒子,非常高興。永初元年,她被封為夫人,由于劉裕嫡妻臧愛親在建國前已死,實際上為后宮最尊貴者。少帝即位后,有司奏上尊號為皇太后,居于永樂宮。少帝被徐羨之廢去之后,張闕被迫歸還璽紱,隨居吳郡。宋文帝元嘉元年,封為營陽國太妃,次年薨逝。參考文獻《南史》·后妃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