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常下派祖(23世):張繼祖,行義百八四. 稱春常. 生三子: 張邦教(天常) ; 張邦敏(地常) ; 張邦効(人常).
張邦効相關(guān)文獻
北宋末大臣張邦昌生平簡介張邦昌是怎么死的
北宋末大臣張邦昌生平簡介張邦昌是怎么死的,張邦昌(1081年-1127年),北宋末大臣。字子能,永靜軍東光張家灣人(今
張邦昌
生平進士出身,徽宗、欽宗朝時,歷任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少宰、太宰兼門下侍郎等職務(wù)。金兵圍汴梁時,他力主議和,與康王趙構(gòu)作為人質(zhì)前往金國,請求割地賠款以議和。歸宋后,任河北路割地使。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擄走徽欽二帝及皇族470多人、文武百官等15000多人北歸,立邦昌為大楚皇帝,二月向邦昌宣讀冊文:“太宰張邦昌,天毓疏通,神姿睿哲,處位著忠良之譽,居家聞孝友之名,實天命之有歸,乃人情之所傒,擇其賢者,非子而誰?是用冊命爾為皇帝,國號大楚,都于金陵(今南京市)。自黃河以外,除西夏封圻,疆場仍舊。世輔王室,永作藩臣。”三月初一邦昌前往尚書省,金人警告他,到了初七,再不登基就殺大臣,縱兵血洗汴梁城。于是邦昌做了32天的皇帝。史稱“靖康之變”。金國退兵之后,邦昌脫下帝袍,去除帝號,他不在正殿辦公,不自稱朕,可謂行規(guī)步矩,小心謹慎之至,最后迎廢元祐皇后孟氏入居延福宮,封郡王。后來南下應(yīng)天...
張邦奇
經(jīng)歷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進士第,由庶吉士授檢討,出為湖廣提學(xué)副使,參與《孝宗實錄》的編寫修訂。正德十年(1515年),任湖廣提學(xué)副使,任上修繕了明山書院、岳麓書院、崇正書院。之后,歷職有四川提學(xué)、福建提學(xué)、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明世宗時,歷職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右侍郎(嘉靖九年,1530年)、吏部左侍郎并代理尚書職(1531年)、南京吏部尚書,終仕南京兵部尚書。嘉靖十六年,執(zhí)掌翰林院事。嘉靖十七年,任會試主考官,《玉牒》纂修官。十八年,任太子賓客,充日講官。后進禮部尚書,以母親年邁改任南京兵部尚書。卒,贈太子太保,謚文定。為學(xué)以程朱理學(xué)為宗,以涵養(yǎng)為事;與王守仁多有往來,為好友,但思想多有不合。遺跡明贈太子太保謚文定南京兵部尚書張邦奇墓著作《釋國語》《大學(xué)傳》《中庸傳》《甬川史說》《學(xué)庸傳》《五經(jīng)說》(易說》、《詩說》、《書說》、《春秋說》)《兀涯西漢書議》《環(huán)碧堂集》《紓玉樓集》《...
劉邦“借”張良
原文標題:劉邦借“張良”原文標題:劉邦向韓王借用何人?從而“借”出了漢家江山核心提示:各路反秦大軍會盟時,蕭何發(fā)現(xiàn)張良是個難得的謀國之才,就向急需人才的劉邦推薦,當(dāng)時的劉邦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向韓王借人,韓王同意借期3年。不料這一借,就為劉邦借出了一個漢家江山。
style="text-align:center">
本文摘自《龍門陣》2011年0
劉邦當(dāng)過張耳的小弟?劉邦是怎么對待張耳的?
作為西漢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在歷史上的名氣還是相當(dāng)高的。劉邦還沒起事之前,只是沛縣一個小混混,整日好吃懶做,在家中幾兄弟中最不讓人省心。
劉邦從小就仰慕魏公子信陵君無忌的為人,一直想投奔信陵君,做門客。他離開家西行到了大梁,可那時信陵君已經(jīng)去世了。
恰好,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在招納門客,劉邦聽說以后,便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