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起源
( 侯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74 | 2018年 | 74 | 2014年 | 68 |
2013年 | 70 | 2007年 | 80 | 2006年 | 77 |
1995年 | 73 | 1987年 | 82 | 1982年 | 68 |
明朝 | 77 | 元朝 | 75 | 宋朝 | 50 |
北宋 | 230 |
侯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
侯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以爵位為氏。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中國歷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晉國,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國。而侯氏正是出自晉國的公族。春秋時期晉國的公族晉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晉武公所殺,他們的子孫便遷居他國,而且以祖先的爵位為姓,是為侯姓。據(jù)《金鄉(xiāng)長侯成碑》記載,春秋初期,鄭莊公的弟弟叔段因謀反,為鄭莊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輝縣),故又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鄭莊公賜他的兒子共仲姓侯,從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起源二
出自姒姓。據(jù)《姓氏考略》云: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孫以地為氏,稱為侯氏。
侯姓起源三
為鮮卑族復(fù)姓所改。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
北魏有代北復(fù)姓侯奴氏、侯伏氏,進(jìn)入中原后皆改為漢字單姓“侯”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時期倉頡的后代,據(jù)《漢上谷長史侯相碑》所記載:“侯氏,出自倉頡之后。”倉頡,即蒼頡,史書中說他是黃帝的史官,是漢字的創(chuàng)始者。相傳他是今河南南樂縣人?!吨艿赜洝氛f:“倉頡姓侯岡氏,名頡”。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馮翊衙縣(今陜西白水縣),簡稱為侯氏?!锻ㄖ尽な献迓浴匪?,鮮卑族中有一支部落,原為復(fù)姓“侯莫陳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后,由于其后裔逐漸被漢族同化,于是將姓氏省略為單姓,將其改為侯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姓氏。
侯姓起源四
來自叔段。春秋時,鄭國的叔段因要謀反的動機被哥哥莊公發(fā)覺而討伐他,他逃到共這個地方,被稱做共叔段,他死后,鄭莊公賜其子孫共仲為侯氏。據(jù)《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國是公元前11世紀(jì)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歷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xí)x侯緡,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晉武公)殺死,其子孫逃難到其他諸侯國,以祖上原來的爵號“侯”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起源五
黃帝時史官倉頡的子孫有以侯為氏者。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chuàng)造者,被后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
如照系出史皇氏,倉帝史皇姬名岡,字頡,后為侯氏的說法。
河南密縣倉祖的正傳后代、孔門弟子郢公、字炎宋,因葬于倉祖墳旁而被追封為侍圣公爵。郢公炎宋列昭字輩共七十六代。當(dāng)郢祖拜學(xué)孔門時,孔子謂之曰:“侯氏世有功德于民乎?蓋郢始祖造字以有書契,代結(jié)繩正無窮功德也。”侯氏世家有不世功德于民,大都是因為郢祖的先人發(fā)明了漢字,以字記錄代替了結(jié)繩記事。
當(dāng)代侯姓的人口已達(dá)300余萬,為全國第七十七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4%。大約占侯姓總?cè)丝诘?1%,其次分布于遼寧、安徽、湖南、廣東、四川、山東、黑龍江,這七省的侯姓又集中了36%。河南居住了侯姓總?cè)丝诘?2%,為侯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北部豫冀晉、南部湘粵、東北地區(qū)三塊高比率侯姓區(qū)域。侯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侯姓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qū)。在豫晉陜、冀京津、遼吉、寧蒙黑大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渝黔東部、山東大部、安徽北部、鄂湘大部、粵桂北部、云南南端,侯姓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33%以上,有的達(dá)到0.8%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5%,居住了大約67.6%的侯姓人群。在蒙黑北端、山東東南、皖蘇中部、湖北東南、湖南東部、江西西部、閩粵交界地、廣東南部、廣西中部、云南中部、渝黔西部、四川、甘寧南部,侯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2%~o.33%之間,以上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1%,居住了大約23.7%的侯姓人群。
侯明昊
侯耀文
侯佩岑
侯寶林
侯耀華
侯勇
侯夢莎
侯天來
侯京健
侯孝賢
侯長榮
侯祥
侯湘婷
侯傳杲
侯巖松
侯炳瑩
侯煜
侯瓔玨
侯祖辛
侯曉
侯豐
侯天悅
侯詠
侯角
上谷郡,戰(zhàn)國燕時開始置郡,秦朝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保定、易州、宣化一帶);
丹徒郡,秦朝時置丹徒縣,治所在今江蘇省丹徒縣。此支為上谷郡分支,其開山始祖為東漢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為北魏鮮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上谷堂”、“卻幣堂”、“救趙堂”、“勤慎堂”、“壯悔堂”等。
“卻幣堂”、“救趙堂”這兩個堂號有共同的來源:戰(zhàn)國的時候,秦國要攻打趙國,趙國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沒有兵符,不能指揮軍隊,于是拿著金幣就找到侯贏,侯贏是一位71歲的隱士,職位是魏國大梁看門人,家里很窮卻堅決不要信陵君的金幣,他給信陵君出了一計,讓如姬偷來了兵符。侯贏又介紹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參與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晉國的兵馬,打敗了秦國,救了趙國。
一、侯
現(xiàn)行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nèi)蒙古之烏海,江西之金溪、峽江,廣東之澄海,廣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回、苗、彝、瑤、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贰ⅰ肚逋ㄖ尽分妒献迓浴芬嗑闶蛰d。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於侯,子孫以為氏?!?按:此當(dāng)以國為氏。然鄭樵云:“或云‘夏后氏之裔封於侯’,無義。未聞有國號‘侯’者也?!?(2)鄭樵注云:“姬姓。晉侯緡之后也。二十八年(按此晉緡侯二十八年,當(dāng)魯莊十六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晉侯緡而滅亡。緡之子孫適他國,稱侯氏,以爵為氏也。”
3、《姓氏考略》又注:“鄭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p>
4、為北魏姓所改?!缎帐峡悸浴纷⒁段簳す偈现尽吩疲骸昂趴谝虾蟾臑楹钍稀保黄湟堵肥贰吩疲骸拔汉钆?、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為侯氏?!?/p>
5、鄭樵又云:“后魏有侯植(按:《中文大字典》注引《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鄭有侯宣多,生晉,漢末徙上谷,裔孫恕,為北地太守,因家北地山水。四世孫植,從魏孝武西遷,賜姓侯伏氏,又賜姓賀吐,其后復(fù)舊。是侯植,乃侯宣多之后)從孝武西遷,賜姓侯伏氏,又賜姓賀屯氏,其后復(fù)舊,改為侯氏。是侯伏氏、賀屯氏(或賀吐氏)亦改為侯氏。望出上谷?!?/p>
侯姓古代名人
侯嬴戰(zhàn)國,魏國,門客,信陵君(魏公子無忌)門人,曾獻(xiàn)計信陵君,設(shè)法竊得兵符,勝秦救趙,為時人推重。
侯霸東漢,河南郡密縣(今河南新密),官吏,歷任太子舍人、南陽郡隨縣縣宰、執(zhí)法刺奸、淮平郡太守、尚書令、大司徒,深得光武帝的信賴器重,對東漢初年的政權(quán)建設(shè)多有建樹。
侯謹(jǐn)東漢,敦煌,文人,曾作《矯世論》,《皇德論》記敘當(dāng)朝史事。河西人敬稱他為“侯君”。
侯白隋朝,魏郡臨漳(今屬河北),幽默家,好學(xué)有捷才,性滑稽,尤辯俊。舉秀才,為儒林郎。
侯君集唐朝,豳州三水(今陜西旬邑),官吏,唐朝名將,封陳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侯道華唐朝,芮城,文人,好讀子書與經(jīng)史,手不釋卷
侯叔獻(xiàn)宋朝,撫州宣黃,官吏,時任水監(jiān)丞,多次治理黃河水有功。
侯友彰宋朝,潭州衡山,官吏,仁宗慶歷六年進(jìn)士。為臨武尉,改桂林丞。廉謹(jǐn)儉約,取與不茍居官十年,布衣蔬食,無異寒士。
侯恂明朝,河南商丘,官吏,萬歷進(jìn)士,曾任兵部侍郎等職。
侯方域明末清初,河南郡商邱,文人,擅長古文與寫詩,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合稱為四公子。
侯芝清朝,江蘇上元,文學(xué)家,她的許多詞流傳于世,其中以《再生緣》最為著名。
侯姓近代名人
侯外廬1903~1987,山西平遙,中國歷史學(xué)家、思想家、教育家。
侯喜瑞1896~1983,北京,京劇演員,擅演《丁甲山》、《陽平關(guān)》、《鬧江州》、《法門寺》等
侯德榜1890~1974,福建候官(今福州臺江),中國化學(xué)家,“侯氏制堿法”的創(chuàng)始人。
侯德封1900~1980,河北高陽,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地質(zhì)學(xué)家。
侯寶林1917~1993,天津,相聲表演藝術(shù)家,相聲界開創(chuàng)性的一代宗師。
侯氏宗譜 [18卷,首8卷] (40頁)
侯氏宗譜 (52頁)
侯氏宗譜 [18卷,首8卷] (56頁)
侯氏宗譜 [18卷,首8卷] (62頁)
侯氏宗譜 (81頁)
侯氏宗譜 [18卷,首8卷] (94頁)
侯氏宗譜 [18卷,首8卷] (94頁)
侯氏宗譜 (99頁)
侯氏宗譜 (103頁)
侯氏宗譜 (115頁)
侯氏宗譜 [18卷,首8卷] (120頁)
侯氏宗譜 (126頁)
侯氏宗譜 [18卷,首8卷] (128頁)
侯氏宗譜 (134頁)
侯氏宗譜 (138頁)
侯氏宗譜 [18卷,首8卷] (140頁)
侯氏宗譜 (156頁)
侯氏宗譜 (161頁)
侯氏族譜 (1166頁)
侯氏九修族譜 [5卷,首1卷] (1710頁)
海昏侯國遺址公園規(guī)劃出爐
2017-06-21
?;韬顕z址公園規(guī)劃出爐 ,原標(biāo)題:海昏侯國遺址公園規(guī)劃出爐據(jù)新華社南昌1月4日電記者從南昌漢代?;?/p>
春秋戰(zhàn)國衛(wèi)國——衛(wèi)姓起源,最后一個被滅的諸侯國
2024-10-28
在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各種小國林立,一個縣的領(lǐng)土,就可以算做一個國家,而當(dāng)年春秋末期,戰(zhàn)國七雄紛紛吞并這些小國,小國滅亡之后,國民以國為姓,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如魯國,衛(wèi)國,曹國,陳國等等。其中的遺民衛(wèi)姓的出處衛(wèi)國,可謂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它是秦始皇滅六國后,仍然存在的國家。衛(wèi)國存在大約900余年,都城在現(xiàn)在的河南淇縣,滑縣,濮陽,焦作等地變動。歷史上著名的周公平定武庚(紂王的兒子)叛亂后,將武庚的封地劃分給了康叔,康叔是衛(wèi)國的開國之君,稱為衛(wèi)康叔,也是衛(wèi)姓的始祖。衛(wèi)國一共29代、44位國君(還有一種看法是41個),存在了834年(還有說法從立國前后計算是907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存在的時間最長的一個小國,是諸侯國里面最后滅亡的。在衛(wèi)武公時期,衛(wèi)國輝煌一時,他派兵支持平王東遷,晉升為公爵,在諸侯國里也算排名靠前。公元前660年,翟人伐衛(wèi),第一次滅國,在齊國的協(xié)助下復(fù)國。然而此后再也沒有出有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