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分布為何會“兩極分化”,為何南多北少?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當然祠堂的用途還是很多的,但是最主要的還是祭祀祖先,像是為各方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事務的時候,都是可以使用祠堂的,這在古代,祠堂還是非常常見的,只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祠堂的身影在北方漸漸消失了,從而出現(xiàn)了南多北少的“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那么祠堂分布為何會“兩極分化”,為何南多北少?今天就讓族譜網(wǎng)小編來說一說。
圖源自網(wǎng)絡
在我國南方確實是可以看到很多祠堂的,像是廣東、福建、浙江、海南方圓十里至少就有一個,幾乎是一個村就有一個祠堂。而祠堂的大門上方還會掛著各個姓氏的宗祠橫匾。只是這種宗祠在湖北、西南地區(qū)一帶就相對少了一些,向北看,基本上是沒有祠堂的,那么為何會有這樣的情況呢?這就要說到宗祠的起源了。
在中國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農(nóng)耕文明,所以大家都是以種地為生的,而我國南方很多村子由于山多水寬,地形復雜、平原稀少、交通不便,幾百年來都是那幾個姓氏,不太有變動,各個家族的祖先,便成了老百姓最信賴的神靈。而盛放這祖先之靈的場所,就是祠堂。
圖源自網(wǎng)絡
祠堂最初是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宗廟,比如在《詩經(jīng)》中就有講到一位待嫁女采摘蘋藻,蒸煮后獻祭祖先的場景,而這就是祠堂的前身,還有在古書《釋名》中也講到,“宗,尊也;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頁?!彼宰趶R就是供奉祖先神主的房子。
先秦有祠堂,只是那個時候并不叫祠堂,直到漢朝的時候,祠堂這個名稱才出現(xiàn)的,不過那時候的王侯貴族的祠堂與后世的又有點不一樣,一般只有漢族的貴人才會建祠堂在墓所,而一般百姓是沒有資格修祠堂的。直到宋朝,朱熹才確立了祠堂的制度,在這之后,家廟就被稱為祠堂了。甚至在宋朝的時候,宋代的理學家們是大力提倡建立家廟,供奉祖先牌位的。
圖源自網(wǎng)絡
而宗祠文化到明朝的時候才達到頂峰,在明朝初年的時候,有一個村就建起了當?shù)氐谝蛔籼?,到了明末萬歷年間,全村就有26座分祠了。在這個地方,祭祖活動相沿已經(jīng)成為習俗,變成了族人行為和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
只是隨著的歷史發(fā)展,很多祠堂都已經(jīng)荒廢了,而后在海外移民紛紛回鄉(xiāng)尋根謁祖,他們捐建祠堂,轉(zhuǎn)化祠堂功能,直接促進了祠堂文化的復興,這也是為何現(xiàn)在南方的祠堂文化依舊比較繁榮的原因所在。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