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取名的?跟現代比,有什么區(qū)別?
自古以來,取名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今天,小譜給大家講講,古代是如何取名的!
古代賢哲尹文子說過: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驗名。這就是說,觀察辨別事物、人物必先定名而后才可以成事。荀子也曾說:”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意思是說:名有完善之名,平易好懂而不被人誤解之名,可以說是好名。為了起一個好名,年輕的父母總要翻開厚厚的辭海、辭源,搜腸刮肚,絞盡腦汁,試圖為自己的寶貝起個好名字,正如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所說:”一名之立,旬月踟躕”。
要取好名,首先要名正,名正才能言順。宋代大名士蘇洵,曾為其兄正名而專門寫下一篇典范之作,題目是《仲兄字文甫說》。蘇洵的仲兄(二哥)名叫蘇渙,字公群。蘇洵讀《易經》之后認為仲兄之名字不妥,建議用”文甫”來取代”公群”。蘇洵在文章中論述人生哲理,傾注了他的人生信念,是一篇筆力雄健的正名之作。
如果名字不正,言傳則不順有時還會留下笑柄,貽笑大方。明朝熹宗時大宦官魏忠賢,本是一個無賴,原名李進忠,事奉宦官魏朝而改名。他與熹宗的奶媽客氏私通,因客氏之故而得熹宗信任,漸掌朝政。他廣結羽翼,遍置死黨,朝中排斥打擊正直忠臣,朝外壓迫東林名士。媚事者竟拜伏呼他為”九千歲”,各地督撫為他建生祠以祀。這樣一個大奸賊,既不忠,又不賢,最后落下一個千古罵名。因為魏與未同音,魏忠賢豈能有好下場。南宋大奸臣秦檜,字會之。秦檜為人陰險,本性殘忍,喜好諛言,大肆迫害忠良,冤案不可勝數,其中以陷害岳飛等最為昭彰。其所作所為,正好與他的名”檜’相吻合,”檜”是一種刺柏,渾身是刺,到處刺人。
雖然好名配好人不是絕對的,但我們要力求名正言順,正如儒雅風流的蘇東坡所說,”世間惟名實不可欺”?,F在,我國獨生子女家庭中年輕的父母們?yōu)榱撕⒆雍晖緹o量,飛黃騰達, 在名字上就開始苦思冥想、引經據典了。一個好的名字,蘊含著一種期望。
名正是金。有了正名的意識,便可以取好名。何謂好名?雖然"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是大家共識的,那就是名字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要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名字不僅僅是自我評價問題,還有一個他人審美、社會評價的問題。根植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名稱,符合中國人的心理需求,是中國人的審美情趣與民族認同的反映。我們應力求做到人如其名,名以正人”。
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后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關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币馑际钦f,名是用來區(qū)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質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樣。一般說來,古時候,名是階段性的稱呼,小時候稱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應該避諱的東西,相稱時也只能稱字而不稱名。
初畫家石濤法名弘濟,別號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滌子、瞎尊者,達4個之多。
綜上可知,我國古人的稱謂遠比現代人復雜,他們有姓名又有字、號。這種姓名字號的并存,既適應了當事人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情況下的需要,也為中國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