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譜說堂號】宗族祠堂與祠堂文化(中)
祠堂的主要功能
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會,齊集桐堂,由族長或宗子主持,作禮設祭。清明掃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別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掃。通過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儀容,喚起家族團結。依靠血緣關系的紐帶,形成和維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維護和鞏固族權地位,即通過敬宗以收族。
祭祀主要在春冬兩季進行,春祭“清明”,稱“清明會”;冬祭“冬至”,稱“冬至會’。祭祀過程中,一族的男子備好牲禮等祭祀用品,歡聚宴飲。有勢力的族人還可以搭臺唱戲,以供全族歡樂。這種祭祀活動,在崇奉祖先的同時,也達到了后代入祖歸宗的目的,確立了每一個人在宗法社會里的血緣歸屬。
古人認為祭祀乃“國之大事”,列為五禮之首。祭祀務在孝敬,以盡報本之誠,十分講究祭祀氣氛的莊重肅穆。古代人們認為,祖先的靈魂經過祭祀儀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謂神主就是一種嵌在木座上的長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紅底黃(金)字,上面寫著某某祖先的名諱、生卒年月、原配繼配姓氏、子、孫、曾孫名字,每一對祖先一塊。它被認為是始終活著的祖先。祭祀祖先就是祭祀祖先的神靈。
宗廟內祖先的神主排列順序是“左昭右穆”。始祖居中,始祖以下的男子隔代交替為昭穆兩列:即始祖以下一、三、五等奇數(shù)代為昭輩;二、四、六等偶數(shù)代為穆輩。昭居于始祖之左,穆位于始祖右邊。在祠堂的寢堂內,唐宋以后流行立先祖塑像,明清則流行掛先祖畫像軸,民國時期開始掛考妣照片。
祠堂中祖先神主的供設。祠堂是祖先的神靈所聚之地,所以祠堂里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設正龕,左右各設配龕。它像附著在墻上的小殿閣。神主擺在閣中,前面用帷幕掩飾,后來有的用大長方形木桌,將神主擺設在桌上。一般的家柯正龕往往是供從現(xiàn)在的長輩算起的考(父親)、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后則將神主遷到配龕上去。始祖是百世不遷的,永遠擺在正龕上。
古代為了增強血緣、宗族關系之間的團結,做到全族俱榮,利害與共,所以祭祀祖先活動比較多,每年新歲,定例初一日點燭焚香。初二日啟門一日、子孫瞻拜先祖。春秋兩祭,于三日前灑掃桐堂,鋪設潔凈,以照誠敬。族眾于祭日的清晨務必風雨畢集,不少宗族禁止婦女孩童人祠與祭。
祭祀開始,族眾應依照輩分列隊。
祭禮:各祠堂有所不同。如太湖葉家祠堂《宗祠規(guī)則》上規(guī)定為:祭筵一席,杯筷十二雙,熟香半斤,半通燭一對,四兩燭一對。茶食十六色,葷肴十碗,小食十六色,三牲一副,高藁五柱,果盒一具,蒸卷五碗,小饅頭五碗,總飯二碗,風糕五碗,大饅頭二碗。茶湯各十二盞,錫箔六塊,楮帛十提,千香三股,百鞭一串,雙聲廿個,鼓手五名,極盡鋪張,祭祀隆重。
祭祀時,主祭一人,長袍馬褂。襄祭二人,立于左右。
誦(司儀):眾向前走三步,揖、跪。呼: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襄祭持酒爵給主祭,主祭放于案,立于左右。
誦呼:起、平身復位,眾起立退三步立于原處。反復三次。第二次稱亞獻爵,第三次稱三獻爵。此為三跪九叩首之大札。
讀祭文:按例每次開祭都要讀祭文。
祭祀結束,多數(shù)宗族都在祠堂中設宴,這叫享胙或飲胙,入座時不能顛倒尊卑長幼之序。年高德昭或有功于族的族男子,以及守節(jié)的寡婦等,能得到“增胙”的獎勵,而違反了家法族規(guī)者則會受到暫時的直至永遠的“革胙”之罰。
宗譜是一種通過記傳、論志、圖表等形式,將宗族的血緣親疏、輩分、家規(guī)、家法等情況和譜系等記載下來,以為本姓宗親們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宗譜是一個家族的檔案,它對本家族的族產、人口等情況有完整的記錄;宗譜又是家族的成文法律,它為處理家族內部事務提供依據(jù);宗譜也是族人身份和輩分的憑證,族人可憑借宗譜“明世次,序長幼”確定自己在宗族中的地位,并獲得相應的權利;對一個家族來說,宗譜有教化、敬賢、理政、信史等功用。有些族務如祭祖、掃墓、認親等,也需要依據(jù)宗譜來決定,因此宗譜也成為家族的行事指南。
正因為宗譜對一個宗族來說具有如此特別的意義,所以宗族必定注重宗譜。譜閱十年或二十年以上必一修(又稱續(xù)譜)。按照慣例,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這個任務在祠堂里完成。在族長的主持下,組織有一定聲望的族內文人進行修譜,以弘揚先輩祖德,家譜修成后,先請名人作序,送官府審查后再行刻印。
家譜刻印完成,這是全家族的一件大事。通常要在祠堂里舉行祭譜儀式,將一份家譜供在祠堂。其余按編號分給族人領譜保藏,家譜一般是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譜人由房長充任,或推本房之賢能者為領譜人。在家法族規(guī)中,對家譜的收藏有嚴格的要求,如必須將家譜裝進特制的木匣,供于柑龕之上,或藏于書室之中,不能霉爛,不能遺失,不得隨意亂放,褻瀆家譜,定期交族長檢查,嚴厲查處造成宗譜損害的族人。家譜更不準私自謄錄或借給外姓人觀看,如果有人敢瞞眾覓利,鬻譜賣宗,出賣家譜者,則視為不孝,從重懲治不怠,新譜修成后,舊譜要依數(shù)繳回銷毀。
“凡族內有清貧學子可造者,應予募捐補助其學費,或由本會撥款伸資鼓勵其父兄而便栽培其人材?!膘籼美?,在族人所捐贈的公田中,有助學的作用,專門用作對本族子弟助學、獎學或開設義學、義塾之用。通過讀書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門庭、榮宗耀祖,提高整個家族聲望的大喜事。
祠堂在祭祀儀式開始之前,專人向族眾進行“讀譜”,講述祖宗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定時讀家法族規(guī),宣講勸戒訓勉之辭和先賢語錄,向族人灌輸倫理道德、綱常教化,使族眾了解家譜的內容,知道自己同其他族人的血緣關系。加強家族團結,按照家法族規(guī)要求去規(guī)范族眾的思想和行為。對于揚名立萬,堪為楷模的族人,也會對此加以褒獎,樹立榜樣,激勵教化族人。
族中遇重大興革事宜,關系全族之厲害者,如推選族長、興建祠堂、維修家變、購置大片族產、同鄰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長召集全體成年人在祠堂開會討論。族眾可以各述所見,但族權至上,最后決定權在族長手中。族長決定了的事,必須執(zhí)行。
《族規(guī)》一般都附有獎懲條例,族人在犯規(guī)時,會依據(jù)《族規(guī)》的規(guī)定在宗祠對其實行懲罰。如果說家法族規(guī)是家族的法律,那么家法也是封建國法的補充。族長就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執(zhí)行家族的法律。在柯堂里判族中違反家法或族長認定違反家法的民刑案件,從公處分懲治。族眾犯法違規(guī),小則祠堂治以家法,大則送公庭治以官刑,族長在祠堂審判由族中士紳陪審,允許族人旁聽,借以教育族人。判決的實施也在祠堂,如杖責、罰金、罰苦役、公革出祠等。甚至有的被判死刑的族人,則在祠堂當場被打死、縊死或沉潭而死。
祠堂里每當風俗年節(jié)或族內重大的喜慶活動,祠堂又是全族歡慶或娛樂的場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戲臺建筑,好戲連臺,既是唱給先祖?zhèn)兟牭?,更是演給宗族內男女老少們看的。農忙收獲季節(jié),大大小小的祠堂,都成了豐收的庫房或臨時堆棧。還有在戰(zhàn)亂或應急突然事件時,祠堂里也就成了本族應急指揮的中心。
同時,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許多有名的宗祠成了經典旅游地,為當?shù)亟洕鷰砜捎^收入。如:成都武侯祠、曲阜孔廟、太原晉祠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隨著宗祠旅游價值的挖掘,各地政府對此也加大了投入,使部分宗祠迎來了一個新的面貌。
修譜、查譜,請聯(lián)系族譜網官方客服:xiupushi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