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取名,為什么用輩分的越來越少了,值得大家反思
說起我們中國人起名,就不得不提其中的輩分。
中國人排資論輩由來已久,“輩分”又為“輩份”,清末小說《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十五回就寫道:“你父親叫我大叔,你是他的兒子,怎么也叫我大叔,只怕輩分有點不對吧?”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亦很常見,按輩分,很多年齡大的人卻得稱呼年齡小的人為叔叔或姑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其輩分大。
所以,在講究社會公平的今天,有些人排斥輩分。
一、為什么現(xiàn)在重名的人越來越多了?
在傳統(tǒng)宗族文化中,人名被賦予獨特意義。為了同宗族之間更好的傳承和區(qū)分世系次第,古人取名不僅講究意義,更重內(nèi)涵,尊卑有序長幼有別,還得避免用到祖先的名字,由此字輩也就應(yīng)運而生。
京博君作為一名80后,劉姓,家族字輩目前在用的為:“德建方樹基誠存斯延齡若克傳宗志丕振乃家聲”。本人乃是“聲”字輩,算是家族中最小的一輩了。對于我們上世紀90年代前生的人來說,相信大家都一樣,名字中還是會加輩分的,90后出生的人大多都不會再用輩分了,有些甚至家族輩分不再往下續(xù)了。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受字輩觀念的束縛,對于名字便沒了那么多講究,只求朗朗上口就好,所以類似婷婷、靜靜、強強這樣通俗簡單的名字越來越多見。
起名字,之所以會出現(xiàn)從古時的鄭重其事,到如今只求隨性上口的變化,這與我們整體文化氛圍有著必然聯(lián)系。也正是因為這樣,現(xiàn)在重名的人也越來越多。
其實,家譜的傳承要比追求名字自主權(quán)的意義大,現(xiàn)在你取名再好,保不齊十年后就爛大街,或者變成一些特殊意義的字眼,比如現(xiàn)在的“子”、“涵”、“萱”等字,子涵、子軒、欣怡滿大街跑,像這樣爛大街的名字以后聽著還會像當(dāng)初那樣好聽么?
其實,古人當(dāng)初制定行輩字派,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重名。
二、字輩,中國“第五大發(fā)明”
中國古人起名,除姓名外常有字、號等(這個問題我們以后再討論),后演變?yōu)橐浴靶眨遢叄睘橹鞯募易迨狡鹈绞健?/span>
大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十足的暴君,翻臉不認人,但不得不承認,他的確是中國古代最有能力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因為在家排名老八,所以他原本叫朱重八,但為什么改名朱元璋了呢?其實他是個很有理想有個性的人,他認為朱重八這名字不好聽,俗!于是改成朱元璋。這名字有深意,意為誅滅元廷。后來朱元璋不負眾望,果然趕走了蒙古人。
當(dāng)上皇帝后,朱元璋覺得世世代代都該有個好名字,于是發(fā)明了影響幾百年的取名方法。他規(guī)定后代名取兩個字,第一個字是輩分,第二個字可以較為隨意。如果把姓放在前面的話,相當(dāng)于中間那個字是輩分,這樣以后大家的輩分就有規(guī)律可循了。
朱元璋特意為后人列舉一列輩字:
“允文遵祖訓(xùn),飲武大君勝......”
朱允炆就是“允”字輩的,可惜他那強勢的叔叔篡了位。
朱棣也為后代列舉出一列輩字:
“高瞻祁見,厚載翊常由......”
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zhèn)等人就是按這列輩字起名字的。
這樣做顯然是有好處的,大家的名字有區(qū)別了,兒子不可能與爹同名,幾代后的某個孫子不會與爺爺或者爺爺?shù)臓敔斨孛?。后人一提起名字就知道這個人是哪一代的。這種方法一直影響至今,可見朱元璋的這套發(fā)明影響深遠,堪稱“第五大發(fā)明”!
那么具體的,古人是如何給自己家族取輩分的呢?
輩分,作為族譜上的約定俗成,有史以來不可輕改。在這種宗族觀念下,一般排輩分主要體現(xiàn)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譜,所以女子起名可以不講究字輩。
歸結(jié)起來大致有五種:
第一種輩分可以看作是家訓(xùn),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撰寫,用來勉勵后輩德行,比如使用:忠、孝、禮、義、信、仁等。從字面也能看出是希望家族后世能夠言行一致,行君子之道。一般古代官宦世家鐘意用這種取輩分方式。
第二種往往是對家族萬事昌隆,傳承不衰的一種希望,這種取輩分的方式非常普遍,畢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講究家族香火旺盛,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人多力量大。這類輩分比如會用:永、傳、昌、盛、興、延、繼、承等。祖上是書香門第的大多會采用此種輩分。
第三種輩分取法多使用一些代表美好長壽、吉祥富貴方面的含義。比如:福、祿、壽、吉、祥、慶、賢等。在很多情況下,祖輩經(jīng)商的家族大多會采用這種取輩分方式。
第四種用的也比較多的是一些感恩先祖和歌頌皇恩浩蕩的字。比如:澤、祖、顯、榮、恩、錫、啟、先等。這種取法大多是祖上對國家有功被封賞,或是對本朝有重大貢獻的家族。
還有一種是很多文人墨客愛用的輩分,希望子孫后代能夠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有的會寫成對聯(lián)或詩詞,又或者吉祥的話。比如湖北《汪氏宗譜》的輩分就是用:“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澤延長,齊家有猷?!?/span>
輩分至今已經(jīng)用了上千年了,之所以能在中國扎根,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中國人的祖先崇拜文化。中國人自古不信神,不信鬼,只信老祖宗。一定程度上,這才是中華文明能夠成為唯一傳承至今的原因。
但隨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量如“建國”、“建設(shè)”等包含政治意味新名字的出現(xiàn),中國人開始一改傳統(tǒng)家族輩分式起名法。
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代新人開始選擇簡單而意深的兩字姓名,如韓雨、呂天等。
90年代至今,姓名越發(fā)彰顯個性,不少家庭在給孩子取名時,還動用了父母雙方的姓氏,有的則融入更多現(xiàn)代元素,甚至略顯西化,如取雙姓+貝克漢姆的,還有叫楊二車娜姆的(我國最長姓名可取6字)。
這導(dǎo)致的結(jié)果是,按家族輩分起名法越來越少有人采用,重名也就越來越多。
三、血緣依舊,親情不再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tǒng)家族聚居的方式打散,家族成員散布于各地?,F(xiàn)代人誰還記得自己家譜上的先輩?親兄弟姐妹他們的第三代之間也和陌路人差不多了。碰上有家庭糾紛的還不如陌路人。血緣依舊,親情不再。
其實,傳承家譜字輩傳統(tǒng),除了能避免重名外,更重要的還是家族親情的維系。
就像現(xiàn)在生二胎一樣,為什么有些人要二胎,生二胎三胎不是因為有錢,也不是因為一定要男孩或女孩,而是,在這個充滿競爭、人情冷漠、充滿功利的年代,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留下銀子和房子,而是給他留下一個親人,在奔流不息的漫長光陰中,有兄弟姐妹的真情相互慰籍和溫暖,現(xiàn)實中所有殘酷冷漠也都無足輕重。
同樣,一個帶著字輩的名字,就是一個親情的符號,能讓散居各地的親人彼此牽掛,時刻感受到親情的存在。所以,大膽給自己的孩子起個帶字輩的名字吧。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