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窯:從“三賢祠”到“四賢祠”
孟窯:從“三賢祠”到“四賢祠”,??在蕭縣杜樓鎮(zhèn),有一座村莊叫孟窯村,在鞭打蘆花車牛返村北不到500米,如今村莊
在蕭縣杜樓鎮(zhèn),有一座村莊叫孟窯村,在鞭打蘆花車牛返村北不到500米,如今村莊的發(fā)展,已使得兩村緊緊相連。這里為什么叫孟窯村?又有怎樣的故事與傳說,記者采訪了蕭縣博物館原館長蘇肇平先生。
孟窯村居民大多姓孟,且有族譜記載,該村為亞圣孟子后人。據(jù)蘇肇平先生介紹,該村的形成與“鞭打蘆花車牛返”的故事密不可分。閔子至孝的故事流傳甚廣,感染了孟子后人。于是,孟子后人一支遷居到鞭打蘆花車牛返村北側(cè)居住,以便后人能好好學習閔子孝行。這里原本是沒有村莊的,因這支遷居至此的后人會燒窯,于是,這個村莊便叫孟窯。
孟子后人后來又在鞭打蘆花處西南幾十米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祠堂,叫“四賢祠”。因為至今在蕭縣仍有“春秋蕭國三賢”之說,所以很多人了解“三賢祠”,很少知曉“四賢祠”??鬃拥茏娱h子騫、顏子柳、顓孫子張,都是賢士,都與蕭國有關,故稱“春秋蕭國三賢”。孟子后人在祠堂中不僅供奉了“春秋蕭國三賢”,又把自己的祖先孟子供奉在祠堂內(nèi),于是稱之為“四賢祠”。經(jīng)歷歲月的變遷之后,如今只有一堆石塊砌成的地基還在,默默訴說著千年來不變的“孝行”故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靈渠畔四賢祠
元朝廉訪史也兒吉尼為紀念秦監(jiān)御史祿、漢伏波將軍馬援、唐桂管觀察使李渤、唐桂州防御使魚孟威“四賢”于元至正十五(1355)興建。據(jù)元代黃裳《靈濟廟記》記述:“興安靈渠,有史祿始作以通漕,既而漢伏波將軍繼疏之,唐觀察史李渤始為鏵堤以固渠,作陡門以蓄水,而防御史魚孟威復增修之。”起源四賢祠,原稱靈濟廟,位于桂林地區(qū)興安縣靈渠畔。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廣西巡撫陳元龍曾重建“四賢祠”。后又傾圮?,F(xiàn)存二層古式建筑,為1982年重建,還增置了游廊、東西門樓、小榭等,面積851平方米,祠院占地2500平方米,祠內(nèi)塑“四賢”像以供人瞻仰。院內(nèi)現(xiàn)存歷代石碑26件,多為建祠記事碑,其中一碑半邊平陷大樹內(nèi),被譽為“樹吞碑”奇觀。歷史]編輯四賢祠的創(chuàng)建,人們竟不知起自何年何月,也不知創(chuàng)始者為何人,如今,我們只能從元人黃裳的《靈濟廟記》碑文中知道一個大概: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嶺南西道肅政訪使也兒吉尼見...
· 廣州陳氏宗祠從宗祠到書院到博物館
宗祠概況陳家祠堂現(xiàn)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位于廣州市荔灣區(qū)中山七路陳家祠地鐵站旁。陳家祠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建成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光緒十四年(1888年)七月,以陳穎川、陳世堂的名義,用銀元21691元3毫8仙整,購買了位于西門口外恩龍里、荔枝灣福水堂等,總面積約36600平方米的地產(chǎn),作為陳家祠的建筑用地和出租田地。同年開始清理場地,光緒十六年破土動工,聘請當時嶺南最好的建筑大師黎巨川來進行設計,并由他的瑞昌店承包。依據(jù)書院內(nèi)保存完好的一副傳世楹聯(lián)中的“七十二縣宗盟共守”推定,是由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的合族祠堂。陳家祠堂整體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雅致。它薈萃了嶺南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鑄鐵”著稱,號稱“百粵冠祠”。陳家祠布局看似傳統(tǒng),但寓意深遠。整座建筑前低后高,中間有青云巷,站在巷中抬頭仰望,能看到山墻上裝飾...
· 廣州陳氏宗祠從宗祠到書院到博物館
宗祠概況陳家祠堂現(xiàn)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位于廣州市荔灣區(qū)中山七路陳家祠地鐵站旁。陳家祠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建成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光緒十四年(1888年)七月,以陳穎川、陳世堂的名義,用銀元21691元3毫8仙整,購買了位于西門口外恩龍里、荔枝灣福水堂等,總面積約36600平方米的地產(chǎn),作為陳家祠的建筑用地和出租田地。同年開始清理場地,光緒十六年破土動工,聘請當時嶺南最好的建筑大師黎巨川來進行設計,并由他的瑞昌店承包。依據(jù)書院內(nèi)保存完好的一副傳世楹聯(lián)中的“七十二縣宗盟共守”推定,是由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的合族祠堂。陳家祠堂整體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雅致。它薈萃了嶺南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鑄鐵”著稱,號稱“百粵冠祠”。陳家祠布局看似傳統(tǒng),但寓意深遠。整座建筑前低后高,中間有青云巷,站在巷中抬頭仰望,能看到山墻上裝飾...
· 從《魯穆公問子思》到《孟子》
[摘要]在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與《孟子》的比較研究中,可以探討思孟學派理想人格何以建立的哲學要義。思孟學派的“性善論”必然要突破先秦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進入到民主思想的天地。思孟學派的理想人格只能以民主思想為最終的歸宿,而中國式的民主思想也必須以思孟學派的理想人格為其哲學的依據(jù)和基礎。
· 茶的歷史(四)從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餅茶和團茶,茶葉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于是出現(xiàn)了利用干熱發(fā)揮茶葉優(yōu)良香氣的炒青技術。炒青綠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數(shù)叢……斯須炒成滿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頃余"之句,說明嫩葉經(jīng)過炒制而滿室生香,有炒制時間不常,這是至今發(fā)現(xiàn)的關于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經(jīng)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fā)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制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干,這種工藝與現(xiàn)代炒青綠茶制法非常相似,參看附錄中綠茶制造工藝。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