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姚氏“奉旨分發(fā)”尋樂土于雅安
雅安姚氏“奉旨分發(fā)”尋樂土于雅安,安姚氏的“出生地”在江南蘇州府新陽縣(今江蘇省蘇州昆山市)聚賢村?,F(xiàn)在雅安姚
安姚氏的“出生地”在江南蘇州府新陽縣(今江蘇省蘇州昆山市)聚賢村。
現(xiàn)在雅安姚姓家族有5000人左右,主要居住在雨城區(qū)姚橋鎮(zhèn)。姚氏第十七代后裔、家族理事會會長姚洪熙曾誤認為祖先是來自于湖北孝感。但,當他產(chǎn)生“我是誰?”“我來自何方?”的疑問,并去尋求答案時,他才找準了家族的歷史?!拔业氖继骟阗E公,于明朝洪武25年,從蘇州新陽奉旨分發(fā),遷徙到雅安的……”28日,姚洪熙翻看著一本編纂于晚清同治年間的家族宗譜,“距今已有600余年。曾被世人贊之曰:真望族也?!币粋€姓氏、一個家族的歷史,由此娓娓道來?! ?
根在蘇州昆山
姚氏家族的家族宗譜、位于鳳鳴鄉(xiāng)老鸛山的姚家第十二世祖姚和中墓碑和一些可以查閱到的相關文史資料上,開頭大多有這樣一句話:“明太祖定鼎后,洪武二十五年,筱貳太祖奉旨分發(fā),由江南而來,不遠千里,尋樂土于雅安之孝廉橋青龍嘴落業(yè)……”表述或有不同,但大意如此。
據(jù)史書記載,公元1367年,朱元璋攻克了統(tǒng)一中國的最后一個強大對手——盤踞江浙的張士誠政權。在與張士誠的戰(zhàn)爭中,蘇州攻防是最后一戰(zhàn)。蘇州城被圍困達數(shù)月之久。城內的張士誠在“資糧盡罄,一鼠至費百錢,鼠盡至煮履下枯革以食”的情況下,仍拒絕投降。也許是戰(zhàn)爭的慘烈,給朱元璋留下了對江南和江南百姓的疑懼印象。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下令大批蘇州富民遷徙到江南以外的地方。史稱“流人史”。姚氏家族宗譜中的“奉旨分發(fā)”由此而來。
為考證這一段家族史,雅安姚氏后人曾在2004年向昆山市方志辦取得聯(lián)系,得到如下答復:
1、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的確動遷了大批蘇南人,到安徽鳳陽,四川攀枝花、雅安等地。
2、昆山在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置新陽縣,與昆山同城而治,故在明朝尚無新陽縣之稱。
3、姚家在昆山有“姚家弄”“姚家橋”等地名。尚未考證與你姚家有無聯(lián)系。
4、新陽縣聚賢村,今在何處尚無考證。
姚洪熙認為,由此可認定雅安姚氏確為從昆山遷徙而來。雖始太祖姚筱貳遷徙雅安時,尚無新陽縣之稱,但現(xiàn)在保存的家譜是清雍正二年以后編纂的,有新陽縣的說法也就順理成章了;始太祖姚筱貳從什么線路遷徙而來,當時有多少人,也因歷史久遠、資料殘缺而無證可考。
如果繼續(xù)從始太祖姚筱貳向上追溯姚姓歷史,同樣無法考證。姚洪熙說,僅能從《百家姓之姚氏來源》中,作一些參考。
《百家姓之姚氏來源》記載道:1、出自媯姓。相傳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傳至年仲敬氏時因避王莽亂居于吳郡,改姓為媯。傳五世后,復改為姚姓。2、出自子姓。據(jù)路史記載,春秋時有姚國,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孫便以國為氏,稱位姚氏。3、他族改為姚姓。據(jù)有關史料所載,西晉時有羌族首領姚戈重,本是漢時西羌燒當氏的后人,他們自稱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姚氏的發(fā)源地大致有兩處,即江蘇蘇州和今甘肅隴西一帶。
姚洪熙說,姚姓不但是望族,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八大姓(姬、姜、媯、姒、贏、姞、姚、嬗)之一,至今已歷4100多年。還衍生了虞、胡、陶、滿、車、田、陸等數(shù)十種姓,可謂多姓同根?!?
姚氏興衰史
在姚家十七代后裔姚景琦編纂的《姚橋姚氏發(fā)展簡史》中這樣介紹:我姚家乃文明、禮儀之族。
該文也簡要地記錄了姚家到雅安后的變遷與興衰歷史。
始太祖筱貳之后,是姚家始祖姚升萬。在姚家家族宗譜中,記錄道:我始祖升萬公,在落業(yè)之處,人地兩生,白手起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經(jīng)多年努力,家境較為寬展,從而置買田產(chǎn),修繕房屋,為我姚氏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天地。
隨后,姚氏家族經(jīng)過二世祖姚泰、三世祖文煥的努力經(jīng)營,為姚氏家族的初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姚氏家族的四世祖延國在此基礎上,得以長期讀書和求取功名,官至吏部員外郞。因姚延國的出現(xiàn),讓姚氏家族“家務上漲,聲望、地位顯著提高”。
而姚氏五世祖姚經(jīng),則做了一件迄今仍能為后人所觀仰的事情。據(jù)姚家家族宗譜記載,五世祖姚經(jīng),明貢生,家大業(yè)大,樂施好善,道路橋梁無不修理,復于孝廉橋廣佛山下。兩山對峙,仄險難行,公乃命匠鑿石寬平,可通轎馬,并在溪邊山巖上鐫出佛像百尊……
姚洪熙說,先祖鐫刻佛像的位置位于現(xiàn)姚橋鎮(zhèn)與北郊鄉(xiāng)相交的山界上,如今存有幾尊佛像;而鐫刻在石巖上的佛像,則因風雨的剝蝕,只有模糊的影子而已。
姚經(jīng)鐫塑佛像后,世人便將該地稱之為佛兒巖,至今不改。
一個家族的興衰成長,不僅僅與家族自身努力有關,更與時代的變遷緊密聯(lián)系。
姚氏家族六世祖姚邦才時期,正值明末清初的變更,川中爭戰(zhàn)不息。據(jù)姚氏族譜記載,明崇禎十三年,張獻忠入川,各地流寇作亂,禍延上川南之雅州,雅人受害極深,民無寧日,形成數(shù)十年之浩劫。
姚邦才為避劫難,到妻子的娘家,水東鄉(xiāng)中黃村渡筏堰倪家碥(現(xiàn)雨城區(qū)北郊鄉(xiāng)白塔村)居住。姚邦才在老丈人家中“且耕且讀,從不廢讀”。并將自己生平所經(jīng)歷之浩劫“次第實錄,且編其年月詳書之”。這就是流傳至今的雅安歷史文獻《漢嘉遇難記》。
姚洪熙說,從他翻閱的雅安歷史文獻來看,多有關于《漢嘉遇難記》的記載。而明末清初的雅安歷史記載,也多與《漢嘉遇難記》記載的世情世貌雷同。
經(jīng)歷戰(zhàn)亂后的姚氏家族,很快又發(fā)展興旺起來。據(jù)姚氏家譜記載,從八代起至十四代,姚氏家族有功名者約百余人,也曾被稱之為“姚家頂子”。
而在這幾代兩百余年里,姚氏家族人丁興旺;家務大,田租多;頂子多,聲望高。成為雅安的名門望族,也是姚氏家族的鼎盛時期。
清末民初,社會再次變更。姚氏家族也出現(xiàn)兩極分化。隨著家族人口增多,姚氏家族的貧富差距開始顯現(xiàn),加上鴉片傳入雅安,姚氏家族一部分族人誤入歧途,吸毒成癮,不能自拔,以至于賣田賣地,賣房賣屋而破產(chǎn)。
姚洪熙猜測,“姚橋”之名,也是始于這一時期。從姚氏家族始太祖姚筱貳落戶雅安開始,到姚氏家族在清晚期同治年間編纂最近一次家族宗譜,均言“孝廉橋”。而姚橋之名,在姚氏族人中已經(jīng)喊了兩三代。姚洪熙故此猜測“姚橋”之名始于這一時期。
姚橋之名的來歷,姚氏家族有兩說。一是孝廉橋為一石拱橋,曾被大水沖毀,姚氏后人中的一富戶,重新修建了該橋。孝廉橋便改稱為姚橋。另一說是,孝廉橋主要居住著姚氏家族,在清末民初,由此改名姚橋。姚洪熙說,不論怎么樣,姚橋之名與姚家有著莫大的關系?! ?
姚氏今生
今年的清明節(jié),姚氏家族在姚橋鎮(zhèn)漢碑村內的姚氏陵園內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祭祖儀式,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余名姚氏子孫齊聚一堂,共祭祖先。
姚洪熙說,每隔5年,這樣的大型祭祖儀式都會舉行一次。今年是第二次。平時的清明,就由姚氏家族的各房自己單獨舉行祭祖儀式。
原來,這樣的儀式是在家族祠堂內進行。姚氏家族祠堂初修于乾隆年間,供著始太祖、始祖,對姚氏家族有突出貢獻后代的塑像;后在解放初期,因修姚橋小學而拆除。
如今,重修姚家族宗譜的領頭人是姚氏族人姚洪舉。在1997年的時候,姚洪舉退休,將重新續(xù)寫姚氏家族宗譜作為了自己的愛好。他也曾走村入戶,收集資料,但編纂的家族宗譜疏漏頗多。
正是由于他的愛好,讓姚氏族人希望能在新時代靠家族宗譜繼續(xù)傳承家族文化。
2003年,成都蒲江的姚氏分支給雅安姚氏家族發(fā)來了“清明酒”的邀請。這刺激了雅安的姚氏后人,“我們也要將家族的清明祭祀搞起來?!毖虐惨κ虾笕碎_始了新一輪的家族歷史尋找。編纂于清同治年間的家族宗譜輾轉流落到寶興縣大山中的一姚氏后人手中。在這次尋找中,也被找到。
這本姚氏家族宗譜,已經(jīng)殘缺不全,頁面發(fā)黃,還有蟲蛀痕跡,但仍被姚氏家族視為至寶。
家族宗譜從姚氏始祖姚升萬開始記錄,詳細地記錄每一代人的發(fā)展。同時,編纂有《忠孝譜》、《節(jié)義譜》、《紳柃譜》,記錄著姚氏先祖的優(yōu)秀族人事跡,以供后人學習。
“前人不修譜,后人不知古。”姚洪熙說,編修家譜是記錄和弘揚家族正氣的重要載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家族宗譜的記錄已經(jīng)不能和時代合拍。比如《節(jié)義譜》,就是講姚氏女性的三從四德。如果重新修訂姚氏家族宗譜的話,當選取更符合時代精神的內容。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鑄雅安姚氏鴻鵠尋雅安姚氏樂土
雅安姚氏的“出生地”在江南蘇州府新陽縣(今江蘇省蘇州昆山市)聚賢村?,F(xiàn)在雅安姚姓家族有5000人左右,主要居住在雨城區(qū)姚橋鎮(zhèn)。始遷太祖筱貳公,于明朝洪武25年,從蘇州新陽奉旨分發(fā),遷徙到雅安的姚橋.始太祖筱貳之后,是姚家始祖姚升萬。在姚家家族宗譜中,記錄道:我始祖升萬公,在落業(yè)之處,人地兩生,白手起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經(jīng)多年努力,家境較為寬展,從而置買田產(chǎn),修繕房屋,為我姚氏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天地。一個家族的興衰成長,不僅僅與家族自身努力有關,更與時代的變遷緊密聯(lián)系。姚氏家族六世祖姚邦才時期,正值明末清初的變更,川中爭戰(zhàn)不息。據(jù)姚氏族譜記載,明崇禎十三年,張獻忠入川,各地流寇作亂,禍延上川南之雅州,雅人受害極深,民無寧日,形成數(shù)十年之浩劫。姚邦才為避劫難,到妻子的娘家,水東鄉(xiāng)中黃村渡筏堰倪家碥(現(xiàn)雨城區(qū)北郊鄉(xiāng)白塔村)居住。姚邦才在老丈人家中“且耕且讀,從不廢讀”。并將自己生平所經(jīng)歷之浩劫“次第實錄...
· 雅安市
歷史高頤墓闕古代為青衣羌國,秦置嚴道縣(含今滎經(jīng)縣、雨城區(qū))屬蜀郡。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增置徙縣(今天全縣)、旄牛縣(今漢源縣九襄鎮(zhèn))、青衣縣(今名山區(qū)、蘆山縣境),先后屬沈黎郡、蜀郡。東漢延光元年(122年)置蜀郡屬國,治青衣縣,后青衣羌請求內附。陽嘉二年(133年),改青衣縣為漢嘉縣。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改蜀郡屬國置漢嘉郡,治漢嘉縣(今蘆山縣),屬益州。西晉永嘉六年(312年),漢嘉郡分為沈黎郡、漢原郡。永嘉后廢嚴道縣。西魏廢帝二年(553年)置始陽縣(治今雨城區(qū)西),屬蒙山郡;又置蒙山縣(治今名山區(qū)),隸蒙山郡。隋開皇初廢蒙山郡。開皇十三年(593年)改故蒙山郡置蒙山縣;改故蒙山縣為名山縣。仁壽三年(603年)置盧山縣(治今蘆山縣)。仁壽四年(604年)于蒙山縣置雅州(治今雨城區(qū))。大業(yè)元年(605年)置漢源縣(治今漢源縣清溪鎮(zhèn)),屬雅州。大業(yè)三年(607年)改雅州為...
· 雅安榮昌遵義敖氏由來
榮昌縣吳家鎮(zhèn)的“敖氏祖籍”在江西瑞州府(今高安市)高安原是古三苗活動之地。春秋時屬吳國管轄范圍,越滅吳屬越。戰(zhàn)國時楚滅越屬楚。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后,高安屬九江郡。漢高祖初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遂屬淮南國豫章郡。高安建縣始于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取名建成。建成縣管轄的范圍相當于今高安、上高、宜豐、萬載四縣(市)全境和樟樹市一部分。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建成縣為多聚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恢復舊名;中平年間(184~189年),從建成縣劃出一部分設置上蔡縣(今上高縣)。東漢末年,三國鼎立,建成縣屬孫吳。黃武年間(222~228年),又從建成縣、上蔡縣分別劃出一部分設置宜豐、陽樂(今萬載縣)兩縣。晉及南朝時期,建成縣仍屬豫章郡。開皇九年(589年),隋朝統(tǒng)一全國,廢望蔡(即上蔡),并康樂(即陽樂),宜豐復入建成,是時改豫章郡為洪州,遂屬洪州;大業(yè)初年(605年),廢...
· 雅安榮昌萬州敖氏由來
清初時期雅安、榮昌和萬州部分敖氏由來:敖氏,楚之后裔?!鞍绞献婕睆陌不蘸林葸w分江西廬山等地又分遷江西瑞州府建山等又分遷高安市龍城村、新余市水北鎮(zhèn)和水北新橋、樟樹市等地。高安原是古三苗活動之地。春秋時屬吳國管轄范圍,越滅吳屬越。戰(zhàn)國時楚滅越屬楚。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后,高安屬九江郡。漢高祖初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遂屬淮南國豫章郡。-高安建縣始于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取名建成。建成縣管轄的范圍相當于今高安、上高、宜豐、萬載四縣(市)全境和樟樹市一部分。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建成縣為多聚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恢復舊名;中平年間(184~189年),從建成縣劃出一部分設置上蔡縣(今上高縣)。東漢末年,三國鼎立,建成縣屬孫吳。黃武年間(222~228年),又從建成縣、上蔡縣分別劃出一部分設置宜豐、陽樂(今萬載縣)兩縣。-晉及南朝時期,建成縣仍屬豫章郡。開皇九年(589...
· 雅安市蘆山縣平襄樓
平襄樓位于雅安市蘆山縣蘆陽鎮(zhèn)南街漢姜侯祠內,始建于北宋,是為紀念三國時期蜀國鎮(zhèn)西大將軍平襄侯姜維而建造?,F(xiàn)存有牌坊、姜公廟大殿、平襄樓。平襄樓坐北朝南,占地202平方米,通高14米,五開間、三重檐歇山頂,施五鋪作斗懟F較迓ニ渚歷代維修,但仍保持宋、元時期的建筑風格。平襄樓整體布局合理,氣勢宏大,主體建筑完整,仍保持一定的宋、元風格和地方特色,對研究古建筑藝術及其演變具有一定的價值。[1]2006年,平襄樓被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建造歷史編輯平襄樓始建于北宋,為紀念三國蜀大將軍平襄侯姜維而建造。蘆山在蜀漢時為漢嘉郡首府為蜀之邊郡。傳為姜維屯兵守邊御羌、封蔭食邑和肝膽歸葬之地,有姜城,姜維墓等諸多遺跡。縣民歷代崇祀姜維,據(jù)明代《請建屠侯祠碑記》等的記載,自西魏起,春秋以少牢祀之。農(nóng)歷八月中秋,傳為姜維殉難之日,全城高搭彩樓四十八座,“壯其品之高,節(jié)之堅”,于諸彩樓,歌舞競勝,...
知識互答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