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
歷史
端硯自唐朝初年開始生產(chǎn),唐代中葉開始注重花紋雕刻,從文房工具走向工藝品。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有多個原石坑,著名的有水巖(老坑)、坑仔巖、麻子坑、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宋朝把端硯列為“貢品”之一。
世界上最大的端硯是現(xiàn)存于肇慶市端茗硯雕工藝廠內(nèi)《端溪九龍硯》,其長為4.6米,寬3.15米,厚0.45米,重達13.8噸。
特性
端硯石質(zhì)堅實,研墨時墨水不會發(fā)滯,發(fā)墨快而且不會干得太快。
制作過程
采石
端硯的原石并不抗震,所以不能用機械只能手工開采。不同地方的不同礦坑礦石質(zhì)量都不一樣,有時候整片石塊都不能用。采石工必須根據(jù)經(jīng)驗順著石頭的生成方向開采。
維料
開采出來的原石并非全都可以做硯,要經(jīng)過篩選分級,將有瑕疵、裂痕等問題的石塊剔除,留下下“石肉”也就是可以用于下一步加工的石塊。
雕刻
先設計好將要雕刻的構(gòu)圖,然后雕刻工會根據(jù)大概形狀做成“硯璞”,就是將將要做的硯的大概形狀勾勒出來。再用刀仔細雕刻至完成。雕刻刀法有深刀(高深雕)、淺刀(低浮雕)雕刻、細刻、線刻、通雕(鏤空)。
配盒
做好的硯還要配上盒子。好的盒子除了保護硯,其本身也是一件藝術(shù)品。好的盒子甚至使用紫檀、酸枝、楠木等名貴木材。端硯盒底部都有"四腳",雜形和天然硯盒的"腳"叫做"豹腳"。
磨光
磨光這個工序一般在配盒以后,目的是對完工的端硯進行最后的修整。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簡單地去除一些鑿口和刀路;然后用滑石和水磨砂紙反復磨滑,最后用墨水泡一到兩天。
使用
磨墨用涼水,不能用開水,也不能用茶水或酒水。硯用完后必須將硯洗凈,晾干。
現(xiàn)狀
由于開采缺乏管理,端硯所用石材在肇慶附近的礦坑已經(jīng)受到嚴重破壞。
參考文獻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