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家世
屈原出自楚國公族屈氏,屈氏與昭氏、景氏并稱王族三姓,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jù)說就是掌管昭、屈、景三氏的事務。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為高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來被秦國俘虜?shù)拇髮⑶鼊?。屈原楚辭《九章》中的《惜誦》曾說道:“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jīng)衰落了。
生年
屈原的出生日期,據(jù)近代許多人研究的結果,大概不出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間。屈原在《離騷》中說:
這句是說太歲星逢寅。
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
這4句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統(tǒng)。這在今天看來,只是個巧合,原無所謂,可在當時卻認為是一個好兆頭。
初任左徒
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杰出人才。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博聞強志”,“嫻于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宰相: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fā)布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lián)齊抗秦。足見屈原曾是楚國兼管內政外交的重要官員。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而忽略了國家的長遠利益。這批人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qū))
荊州的屈原大雕像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lián)盟,秦國派張儀帶了很多銀錢到楚國活動。張儀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愿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里土地?!崩钪腔璧某淹趼犘帕藦垉x的話,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貪圖六百里的商、於之地,真的和齊國斷絕了合縱之盟;還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后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懷王還以為是張儀怪他絕齊不夠堅決,又派人去辱罵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絕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lián)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里。”六百里變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氣,歸報懷王,懷王大怒,先后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喪失八萬軍隊,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軍俘虜,還被占去漢中大片土地。
這時懷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復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重修楚齊之盟。秦兩次大敗楚軍之后,也怕齊、楚復交,于是主動提出退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懷王恨透了張儀,提出不要漢中地,只要張儀頭。秦惠王本不同意,張儀卻胸有成竹地說:“以我張儀一個人就能抵得上漢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國去?!睆垉x到楚以后,賄賂了鄭袖、靳尚之流,在楚懷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語之后,糊涂透頂?shù)某淹蹙尤挥职褟垉x給放了;還和秦王結下了婚姻關系。等到屈原使齊回來,說明利害,懷王想追回張儀,張儀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這樣楚國對齊國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懷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齊合秦,去秦迎親;第二年,懷王還與秦王會于黃棘(今河南新野縣東北)、接受了秦退還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當時屈原雖竭力反對,結果不但無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漢北地區(qū)(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qū))。
前303年,楚懷王二十六年,齊、韓、魏三國攻楚,聲討楚違背縱約。楚向秦求救,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第二年,楚太子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前301年,楚懷王二十八年,秦以此為借口,聯(lián)合齊、韓、魏攻楚,殺楚將唐昧,占領了重丘 (今河南泌陽縣東北)。第二年又攻楚,消滅楚軍2萬,又殺楚將景缺。這時,昏庸的懷王才又想起齊楚聯(lián)盟的重要,讓太子質于齊以求齊楚聯(lián)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這形勢,秦昭王“邀請”懷王在武關(今陜西商縣東)相會。
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笨蓱淹醯挠鬃幼犹m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要脅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咸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又發(fā)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前296年,頃襄王三年,懷王死于秦國,秦國將他的尸體送回楚國安葬。楚國人都憐憫他,如同自己的父母兄弟。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斷絕交往。
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區(qū))
前293年,頃襄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于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zhàn)?!背曄逋鹾軕n慮,就謀劃再與秦國講和。屈原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他和楚國人民一樣,一方面責怪子蘭不該勸懷王入秦,以至使懷王死在秦國,又責怪他不該慫恿頃襄王向秦國屈膝投降。他寫詩抒情,表達了他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這對子蘭形成了威脅,于是子蘭指使靳尚到頃襄王面前進讒,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qū)。這次流放的路線,按《哀郢》分析,是從郢都(湖北江陵縣)出發(fā),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jīng)過夏首(湖北沙市東南)、遙望龍門(郢都的東門)經(jīng)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后又離開了夏浦(湖北漢口),最后到了陵陽(據(jù)說是今安徽青陽縣南)。
寫作
從頃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國基本上被秦國掌握,俯首聽命,不敢動彈。屈原對此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眼看著國勢日弱,民生多艱,只好以詩歌來抒發(fā)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
自盡
陳洪綬《屈子行吟圖》
秦國對楚王的妥協(xié)退讓,并不滿足。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zhí)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于陳城(今河南淮陽縣)”?!栋й匪f:
就是描述這一片倉惶混亂的狀況。屈原在這前后,曾沿江西上,還想看一看這滿身瘡痍的祖國和他終身輔佐的楚王。結果只看到強秦的步步進逼、楚國朝廷的腐敗和昏庸。想為楚王“奔走以先后”,“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眼看著祖國一步步走向滅亡,自己卻不能有一點作為,就埋下了以身殉國的思想,他過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經(jīng)枉陼 (湖南常德武陵縣)至辰陽(湖南辰溪),又折向東南,入于溆浦,暫時停留下來。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長沙附近的汨羅江,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于農(nóng)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了。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當時62歲左右(生于前340年,死于前278年)。此后,楚國日衰,于前223年,為秦所滅。
屈原作《漁父》表明自己不與世沉浮的決心:
作品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了以文學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他留下的作品,據(jù)《漢書·藝文志》記錄共25篇。雖然有的篇章是否為屈原所作,還有疑議,但可以確定是屈原作品的還是占多數(shù)。如《離騷》,就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描寫楚國的特殊名物。
主題思想
屈原作品富于忠君愛國思想,斥責小人禍國,怨恨君主昏庸,具有振興楚國的抱負,熱切追求理想,甘愿以身殉國。屈原作品表現(xiàn)出個人品格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執(zhí)著理想,獨善其身,堅貞不屈,態(tài)度毫不妥協(xié)。
《離騷》
《離騷》訴說屈原的政治理想,批評群小的誹謗打擊與楚王的妄信讒言,理想雖遭破壞,但自己決不妥協(xié)?!峨x騷》設想上天下地,上叩帝閽,但天門不開,屈原陳志無路,于是有去國遠逝之想,又望見自己的故鄉(xiāng),最后決定以身殉國。
《離騷》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詩篇。全篇三百七十三行,共二千四百九十個字,屈原將他的思想、感情、想像、人格融合為一,通過綺麗絢爛的文采和高度的藝術手法,傾吐自己的歷史、遠大的政治理想,表達對于昏庸王室和腐敗貴族的憤恨,也表達了不與權貴妥協(xié)的意志,流露愛國家愛人民的深厚感情?!峨x騷》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后半篇表現(xiàn)得更加濃烈。它采用了“比興”手法,以生動的比喻,營造出一種幽遠的意境。詩人還大量利用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日月風云、山川流沙等,構成一幅異常雄奇壯麗的圖畫?!峨x騷》文采絢爛,結構宏偉,形式多變,把敘事、抒懷和幻想交織在一起,對后世文學的藝術技巧啟發(fā)甚多。
《九章》
即《懷沙》,《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橘頌》和《悲回風》。其中《惜往日》一篇,宋魏了翁、清曾國藩和吳汝綸等都懷疑不是屈原所作。
《哀郢》
《哀郢》傾訴他對國都淪陷和國家前途的無限哀傷,對人民的顛沛流離則寄予深厚的同情,并指出國破家亡的原因。本篇作于秦將白起破郢,楚王遷陳之年,敘述他春天離開郢都,經(jīng)過夏首洞庭而至夏浦。路程日遠,悲痛日深。篇中有百姓震愆,人民離散,大夏為丘,東門荒蕪的話,確實有國破家亡之痛。篇中強烈地表示出他甘愿死于故鄉(xiāng),和傷悼鄉(xiāng)土故國的深厚情感。因此在《哀郢》中所表現(xiàn)的感情,最為憂郁,最為哀苦。
《懷沙》
本篇是敘述屈原從西南的溆浦到東北的汨躍羅的作品,是屈原絕命前不久之作。表現(xiàn)情感極為沉痛。
《抽思》
寫放逐異域,孤苦伶仃的情懷。屈原一面追念北上的君王,一面又懷戀南方的故都。因為心中積壓國家鄉(xiāng)愁和種種痛苦的感情,所以產(chǎn)生一股難以排遣的哀怨。
《思美人》
亦為思念懷王之作。作《抽思》時懷王未死,故有“惸獨不群,無媒在側”之嘆;到了《思美人》,懷王可能已死,故有“媒絕路阻”之語。想抒發(fā)哀情,只好寄言于浮云,致辭于歸鳥了。
《橘頌》
通過描寫橘子的形態(tài),以歲寒不凋的堅貞品格,來比擬自己秉承天賦美好的本質,堅守清高的立場,而不會隨波逐流。
《天問》
對自然現(xiàn)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提出一百多個問題。屈原放逐以后,憂郁徬徨,精神上起了劇烈的動搖,舊信仰完全崩潰,對于自然界現(xiàn)象,古代的歷史政績,宗教信仰,以及自己的人生觀,都起了懷疑,因而發(fā)出種種問題。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苦極呼天、人窮反本的意思。在篇中,屈原提出了百多個關于自然現(xiàn)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的問題。在古史和神話學的研究上極有價值。
本篇無論內容形式與情調,都與屈原其他的作品不同。故顧頡剛等懷疑不是屈原的作品。
《九歌》
是一套祭祀神鬼的舞曲。它的原始材料,大部分是楚國民間的祭神歌曲,是南方各地流行的巫歌,再編成歌、樂、舞合一的祭祀鬼神的舞曲,極富浪漫色彩,是中國歌舞的雛形。內容包括《東皇太一》(尊貴的天神)、《云中君》(云神,一說為雷神)、《湘君》和《湘夫人》(愛神)、《大司命》和《少司命》(命神)、《東君》(日神)、《河伯》(河神)、《山鬼》、《國殤》、《禮魂》(歌劇的尾聲)。
《山鬼》全篇是山間女神的獨白,訴說自己思慕戀人之苦和對愛情的忠貞專注?!秶鴼憽纷返繛閲鵂奚膶⑹浚瑢憫?zhàn)爭場面的慘烈,與戰(zhàn)士的勇敢殺敵,悲壯成仁。
風格
屈原作品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與地方色彩,“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吸收神話傳說素材,感情激越,熱烈奔放,多寫個人情志與想像,想像豐富,善用比興與夸張手法。 語言運用上,屈原作品突破詩經(jīng)格式,運用“兮”、“些”、“只”等虛助詞,加強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并常見雙聲疊韻、對仗與疊字。
弄臣之疑
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1944年9月在成都中國國民黨《中央日報》發(fā)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fā)疑(兼答屈原崇拜者)》,聲稱屈原是楚王弄臣,當時在文壇引起一片嘩然,并遭到多人圍攻。
后來他又再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后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作家朱自清同意孫次舟的觀點,并請出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主持公道。聞一多次年在《中原》雜志發(fā)表《神話與詩:屈原問題——敬質孫次舟先生》,肯定了孫次舟對屈原的發(fā)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fā)現(xiàn),“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椿歷史事實”。聞一多還進一步闡明了“斷袖”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zhàn)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于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
地位與評價
司馬光認為屈原自沉汨羅江是奇節(jié),因此《資治通鑒》里并沒有記載屈原的事跡。
清道光年間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湯鵬:“是故燕惠王有樂毅而不能用,楚懷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漢文有賈誼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陸贄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蘇軾而不能用,此左右譖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1906年廖平作《楚辭新解》認為“《漁父》《卜居》,乃為屈子自作”,其他則為“屈子所傳”,而“《楚辭》為孔子天學,《詩》之傳記,與道家別為一派”。1918年廖平又作《五變記》稱《楚辭》“辭意重復,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為始皇所作仙真人詩,采風雅之微言,以應時君命”。
1922年胡適在《讀楚辭》中宣稱︰“《九歌》與屈原的傳說絕無關系,細看內容,這九篇大概是最古之作,是當時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钦l?這個問題是沒有人發(fā)過問的。我現(xiàn)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問屈原這個人究竟有沒有?”
1923年4月8日陸侃如發(fā)表《屈原評傳》,逐條駁斥了胡適《史記·屈原列傳》是“偽作”說,又說:“屈原這人是有的。他是戰(zhàn)國時人?!?/span>
后世紀念
紀念屈原是華人端午節(jié)特有習俗,圖中為新加坡四馬路的端午節(jié)燈飾
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在中國,人們會在端午節(jié)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楚國人民十分想念屈原,民間流傳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都和屈原有關。賽龍舟相傳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尸體,或以鼓聲嚇走吃屈原遺體的魚。(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另說則是紀念伍子胥)不過仍然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屈原的熱愛,也說明了屈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據(jù)說屈原死后,人們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龍搶走了。而蛟龍卻忌憚楝樹葉和五色絲線,所以人們就把米包成粽子來祭祀屈原。另說則是紀念伍子胥。
這些傳說都不可靠,據(jù)聞一多《端午考》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jié)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jié)祭祀屈原。
由于屈原忠君,卻不得不自殺于江邊,后人將其奉為諸“水仙王”之一,認為屈原在天之靈可以保佑漁民、船員及水上貿易商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