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S理論
理論
某些金屬在極低的溫度下,其電阻會完全消失,電流可以在其間無損耗的流動,這種現(xiàn)象稱為超導。超導現(xiàn)象于1911年發(fā)現(xiàn),但直到1957年,巴丁、庫珀和施里弗提出BCS理論,其微觀機理才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BCS理論把超導現(xiàn)象看作一種宏觀量子效應(yīng)。它提出,金屬中自旋和動量相反的電子可以配對形成所謂“庫珀對”,庫珀對在晶格當中可以無損耗的運動,形成超導電流。在BCS理論提出的同時,尼科萊·勃格留波夫(Nikolay Bogolyubov)也獨立的提出了超導電性的量子力學解釋,他使用的勃格留波夫變換(英語:Bogoliubov transformation)(Bogoliubov transformation)至今為人常用。
E=3.52kBTc1? ? -->(T/Tc){\displaystyle E=3.52k_{B}T_{c}{\sqrt {1-(T/T_{c})}}}
電子間的直接相互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庫倫力。如果僅僅存在庫倫力直接作用的話,電子不能形成配對。但電子間還存在以晶格振動(聲子)為媒介的間接相互作用:電聲子交互作用。電子間的這種相互作用在滿足一定條件時,可以是相互吸引的,正是這種吸引作用導致了“庫珀對”的產(chǎn)生。大致上,其機理如下:電子在晶格中移動時會吸引鄰近格點上的正電荷,導致格點的局部畸變,形成一個局域的高正電荷區(qū)。這個局域的高正電荷區(qū)會吸引自旋相反的電子,和原來的電子以一定的結(jié)合能相結(jié)合配對。在很低的溫度下,這個結(jié)合能可能高于晶格原子振動的能量,這樣,電子對將不會和晶格發(fā)生能量交換,也就沒有電阻,形成所謂“超導”。
貢獻
巴丁、庫珀、施里弗因此獲得197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BCS理論并無法成功的解釋所謂第二類超導,或高溫超導的現(xiàn)象。
參見
超導
進一步閱讀
關(guān)于BCS理論的介紹,可以參見施里弗所著的面向研究生的優(yōu)秀教材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ISBN 0-7382-0120-0.
ScienceDaily:Physicist Discovers Exotic Superconductivity(University of Arizona)August 17, 2006
Hyperphysics page on BCS
BCS History
Dance Analogyof BCS theory as explained by Bob Schrieffer (audio recording)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