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發(fā)展與構(gòu)成
道家核心思想源于夏商兩代。夏有藥食之道,商有立竿測影之道。其中法家,名家,縱橫家也是道家的分支。
春秋末年,孔子提倡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內(nèi)容是不容于古代中國的體系,而是西戎(秦州/西岐)傳入的外來文化,就是這一套儒家的外來文化構(gòu)成了“中華文化”的主體。
在戰(zhàn)國時期子思,孟子提倡五行學說,因此成為了五行家之先河,鄒衍提倡的陰陽五行學說與稷下道家合流,成為了漢初所流行的“黃老道家”。
墨子初學于儒家,但不滿其厚葬,故自成一派,稱為墨家。
嚴格而言,“黃老道家”不屬于正宗的道家,而三皇五帝的傳說也是在戰(zhàn)國時期方創(chuàng)立的。
法家例如“韓非子”也是屬于道家的一個分支,主張“上法而不上賢”。
道家在夏商至今四千多年來,一直為歷朝帝王之師,主流之思想,漢初以道家治國,唐初同樣以道家治國。正好可以理解,海外一般自稱為“漢人”或“唐人”。
西漢時期,董仲舒與今文經(jīng)家異化儒家學說,且官方獨尊儒術(shù),而道家思想已經(jīng)開始隱沒,漸漸融入儒家思想。
東漢時期,漢明帝夢見金人,傳入佛教。后來,雖有魏晉道家的小陽春,道家同時被佛教影響,被虛無化。
思想和主張
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認為要用到法律時(法和法律有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則是人為),已經(jīng)代表社會上沒有道德仁義(《道德經(jīng)》十八章),因此不主張要用法去治人;法家則主張要用法律去懲治人,認為人類本性頑劣,要用權(quán)威與固定的法條以治天下。道家思想與法家思想多有抵觸,但到了法家的韓非子時,卻解讀道家《道德經(jīng)》的章句,以明法家思想。
道家雖然學派上有所區(qū)別,但就其主旨來說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無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 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統(tǒng)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這一觀點被后來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為道家最基礎核心。在各派之間對“道”的理解有一定差異,但在中國哲學史上,通過“道”的概念對世界萬物本源進行了第一次探討,開辟了中國討論形而上學傳統(tǒng)。這是道家突出貢獻之一。
“道”與萬物的關(guān)系,就靜態(tài)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終保證,是最高的價值,是終極性的價值根源。就動態(tài)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構(gòu)及其動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萬物得以相生、相續(xù)、轉(zhuǎn)化、發(fā)展的實現(xiàn)性原理。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雖然形態(tài)各異,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因此,人們應充分認識并尊重自然界規(guī)律,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個人與社會也是共生互存關(guān)系,修道不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種適宜的方式,圖世界共同的利益。
“無為”被道家認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不經(jīng)過心機推敲,無目的地行為?!盁o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舜帝不是無為而治的嗎?他做了什么?只是端正己身而無為地治理天下而已。)道家認識到任何有目的的行為都可能使行為本身產(chǎn)生偏差。“六親不和有孝慈?!保ó斘覀兲岢㈨槨⒑湍赖臅r候,家庭中的成員本身已經(jīng)不坦誠、不和睦了,不然是不需要這些的。)表述類似觀點的語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隨處可見。根據(jù)處理問題不同,“無為”的態(tài)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堅持“無為”本質(zhì)的前提中,通常給予了“無為”更豐富的內(nèi)涵。
道家視生命價值重于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祿。老子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必須重身(此身該作“體”),不迷名、貨。其后各個學派都提出輕(不迷)物重身的觀點。而莊子,列子將“內(nèi)圣”的觀點發(fā)揮到一個新的高度。
老子
畫老子騎牛
《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是譯本最多的古籍之一,被西方公認為所有中國文獻中最難以解讀同時也是存在問題最多的文本之一。老子在總體上傾向治國方面,在人生觀上,老子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持?!闭紊咸岢觥盁o為而治”,以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從自然的二元對立觀念出發(fā),顛覆了人們對傳統(tǒng)價值考量。
“老子”的神學主張
老子的神學主張,是泛神論中帶有一神主義的自然神論,其思想接近西方的(Pan-monotheism),認為“現(xiàn)象世界”是本體“道”泛生而成的,道和萬物是生養(yǎng)關(guān)系,而不是創(chuàng)造關(guān)系。本體“道”和“現(xiàn)象世界”是既分殊又統(tǒng)一的一元。老子的神學強調(diào)“無名”,主張上帝唯一神沒有名字,老子神學也反對“知”的純粹性,反對有知的智者,其神學目的在打破對一切形名之物及人的崇拜,以及打破對知慧、智者的盲從。老子神學主張“道”泛生萬物,卻不對萬物行使權(quán)力,所以老子神學反對神權(quán)、智權(quán)和世俗的宰制權(quán)。
“道”的不可言說性
老子和莊子都意識到在終極實在面前語言是無能為力的,老子反復觀察與思考的世界是日常觀察到符合常識的世界,無論這樣的世界是多么真實,其主要特征是非永恒性。而“道”就其不可言說的永恒性來說是無法預先決定,亦無以名之,不同于任何可命名的事物。它是非存在,即相當于無。這是一種與任何可以名之,確定有限的存在或?qū)嶓w都無法對應的實在,然而它顯然是真實的,并且是所有有限實在的根源?!跋忍斓厣刨饬荣?,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保ㄏ扔谔斓卣Q生,沉默而虛空;獨自存在著而不發(fā)生變化,周而復始沒有盡頭)這里甚至可以感受到老子從哲學層面上對于時間空間的一個回答,同時老子將非存在與存在的世界聯(lián)系了起來,即非存在是永恒的,而存在是短暫和有限的。老子持有這樣的觀點,無論非人類的宇宙還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自然都以“道”這樣自發(fā)無為的方式運行。我們所感受到的自然的無為是“道”的顯現(xiàn),自然也以此存在于“道”中。
自然無為和自然哲學觀
和儒家宣稱的“天”相比,“道”這個詞的使用意味著老子持有一種無神觀,凡指‘天’大多意味著背后存在著一種意向性的,不可逆的力,這與道家思想的無為是相背的。老子認為自然的運行是自發(fā)運行,無目的的“道”的顯現(xiàn),一切有限存在誕生于非存在,并復歸于非存在,這是道家哲學的巔峰之處。然而老子卻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來解釋這一主張。這意味著老子堅信自然的無為運行方式但無法考證它,因為對于自然的科學考察是與“無為”相對立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道家思想者不通曉同時代的自然觀(自然哲學),老子在描述經(jīng)驗性的常識世界時也強烈關(guān)注自然的二元對立性質(zhì),而莊子更體現(xiàn)了其對自然觀的深刻認識。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痘茨献印ぴ烙枴罚骸盁o為為之而合于道”。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無不為)。
人類領(lǐng)域
老子對人類領(lǐng)域有著深刻關(guān)懷。由于“道”存在于一切有限存在中,人類本身也便是自然的顯現(xiàn)。人們擁有生命,可以品味生活,但同時也要隨時準備毫無遺憾地離開它,對于“道”所帶給我們根本的病痛,死亡都是有限存在的誕生和復歸于無。對于生活方式,老子認為對于居住于“道”中同時又是“道”的顯現(xiàn)的人來說欲望應是相當簡單和有限的,對于人本身的欲望,應該拋棄(不迷其中)。然而現(xiàn)實是“道”在人類領(lǐng)域上發(fā)生了分離,老子將之歸結(jié)于兩個因素,一是文明的興起(“變化”),文明使人在財富、權(quán)力、道德完善各個方面上有了新的目標(老子也(被認為)是徹底的原始主義者);二是人本身在道德層面上的墮落(墮落該作變化)。
政治領(lǐng)域
老子的原始主義同樣體現(xiàn)于政治領(lǐng)域,然而并不是一種無政府主義,《老子》中有很多對統(tǒng)治者的建議和告誡,主張統(tǒng)治者要使人民不宜亂欲,使人民不去沉迷追求“仁義”而本身同時采取無為而治的方針。領(lǐng)悟并體現(xiàn)了“道”的人才能真正文明,使人民恢復“道”的狀態(tài)中。老子曾將政治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不知有之”,推行不言的教化,人民不知有治理者,各順其性,各安其生;第二等,“親而譽之”,用道德感化人民,用仁義治理人民,人民都稱贊執(zhí)政者;第三等,“畏之”,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嚇人民,百姓們都很害怕;第四等,“侮之”,用權(quán)術(shù)偽詐愚弄,欺騙人民,百姓都要起來推翻它。
莊子
莊子是老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者,但事實并非如此,其差異在于老子主張德源自于道,而莊子主張德出自于人,他的著作表現(xiàn)出他的思想涵蓋了當時各種思潮。后人常將他與老子并稱老莊,是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具有非常顯著的悲觀主義,其思想主要關(guān)注在生命上,以修身為主旨,“內(nèi)圣”的觀念被莊子發(fā)揮到了極點。莊子的人身哲學被后世用來倡導藝術(shù)精神的培養(yǎng),打破小我與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以審美的意態(tài)體悟世界,對中國的詩歌、繪畫等許多藝術(shù)領(lǐng)域有著重要的影響。《莊子》在文學上也取得了相當成就,代表作《逍遙游》是先秦散文的巔峰作品之一。
“道”
莊子雖然也承認“道”是萬物本源,但和老子的“道”存在一定差異。老子主張“道”為非存在,并以自然顯現(xiàn)出來,莊子的觀點則不同。莊子在支持“道”是無(非存在)同時,比老子更加關(guān)注“道”中關(guān)于“存在”的內(nèi)涵。《莊子》中的“道”表現(xiàn)出了不可窮盡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莊子并不僅把“道”的存在歸結(jié)于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自然,他試圖比老子更確切的描述不可描述的“道”。他不僅把著眼點停留于自然循環(huán)變化的規(guī)則,還將目光投向不可預測的,不能預期的變化。這種對于自然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欣賞對后代也產(chǎn)生了相當影響。
實在觀
在《莊子》中記述了許多莊子好友惠施所提出的問題。先秦時期,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引發(fā)了中國古代語言危機的高峰。他們提出的諸多悖論引起了關(guān)于存在的廣泛關(guān)注,影響了當時與后人思考世界的方式。莊子也受到了名家思想的影響,他肯定事物的有限實在性,“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說話并不等于吹氣,畢竟說出了某些東西。)即假如語言沒有被日常虛假意識或者成見之類所影響,語言也許可以與事物本體表現(xiàn)一致。“民濕寢則腰疾偏死,?然乎哉?”(人睡在潮濕的地方,腰背就會疼痛,泥鰍也會這樣嗎?)莊子認為語言可以說出東西,但無論從道德層面還是知性層面都不能以對或錯的方式來談論他們。只有在非存在的條件下,所有存在和關(guān)系才能找到本源。對于日常經(jīng)驗性的世界,是一種有條件的實在,從根本上講是空的(這和佛教的哲學觀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和老子對于倫理上的偏好不同,莊子主張以一種審美的、藝術(shù)的角度而非科學的態(tài)度來觀察世界,所以他對于自然世界的有限存在表現(xiàn)出了絕對意義上的價值中立。
人類領(lǐng)域
莊子同樣試圖回答關(guān)于“道”在人類領(lǐng)域中發(fā)生分離的問題。和老子所具有的原始主義,試圖使人們從高等文明的扭曲環(huán)境中解脫出來不同,莊子的哲學思想中,人類意識的病態(tài)是與生具來的,不存在任何原始主義的解決方案。莊子敏銳地意識到,老子的圣賢觀點中,圣賢有意識的設計了方案,使人們遠離文明的狀態(tài),這里存在矛盾。
莊子的人生哲學強調(diào)“齊物”和“逍遙”。
莊子認為人類意識的病態(tài)使人們將注意力聚集于變幻無窮的周邊世界中,人們的喜好厭惡,對錯的是非觀通過各種形式變得固定起來,即便人正在與周邊世界的有限存在一樣步向死亡中也仍然執(zhí)迷不悟。這就是“齊物”思想的起源,即對所有有限存在的絕對公平認識,超越事物間的差別,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壞等主觀傾向看外物,打破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限制,達到萬物齊一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的顛峰之處。莊子深刻的認識到人與其他自然萬物不同,只需要互相貶斥對方是“錯誤的”,就能對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意見(當時儒家與墨家間的沖突便是最好的證據(jù),莊子對此表示了相當?shù)氖欢嬗凇暗馈敝?,又有什么能是“正確”或“錯誤”的呢?
如果能做到“齊物”,那么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最高層次,即無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莊子的解放,是主觀形態(tài)的解放,他并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diào)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shù)語,與老子不同,這里“無為”不是一種政治原則,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私心,功名利祿,徹底置身于宇宙之中?!俺颂斓刂?,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边@句被普遍認為《逍遙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所受挑戰(zhàn)
莊子的哲學思想受到了既是好友又是對手的惠施的挑戰(zhàn)。兩人雖然同樣否定了人們常識主義立場的實在觀,但在人類領(lǐng)域上,兩人出現(xiàn)了分歧。當莊子提出“齊物”與“逍遙”時,惠施指出在本質(zhì)上仍然是有限存在的人類,怎么能出現(xiàn)這樣的人——能夠超越其本身的有限性約束,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黃老學派
黃老學派,乃戰(zhàn)國時代主流 道家 學派?!包S”意指黃帝,“老”意指老子,黃老學派則意為以黃帝為依托,發(fā)揚老子思想的一個學派。該學派與老莊思想有著顯著區(qū)別,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分歧,這個學派的重要特征是和法家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中國近年來將黃老學派定義為道家和法家的結(jié)合,在西方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該學派主要談討社會政治問題。
思想起源
戰(zhàn)國時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在當時諸如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派中產(chǎn)生了一群特殊人物,他們本身都帶有如下一種道家氣質(zhì):不受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中虛假善惡觀念的影響?!盾髯印ふ摗罚骸叭酥橛?,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保ㄈ藗冋嬲挠鋵嵑苌伲伤麄儏s相信它們是很多的。)是這類人的格言之一。他們可以忍受這個世界加給他們的侮辱和謾罵,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侮辱并不能玷污他們真正的尊嚴。他們內(nèi)在的對于世界的冷漠無情中,具有一種和老子、莊子一樣深刻的精神獨立性。這種內(nèi)在的寧靜最終產(chǎn)生了像慎到這樣特殊的人物,他同時被歸為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特殊性在于,道家思想成為了促進他社會目的的工具。
“道”
司馬談曾這么總結(jié)黃老學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庇捎邳S老學派將“道”作為一種工具,那么這種和“無為”具有相抵觸的概念的“道”必然和老子、莊子之“道”存在其不同之處。
政治主張
黃老學派不同意老子原始主義的觀點,政治秩序被同樣認為是“自然”的。慎到持有這樣的觀點:制度和文明本身就是“道”的具體表現(xiàn)。這是由于慎到本身內(nèi)心的寧靜,沒有偏見,不帶價值判斷,他完全不受制于他人的生存狀態(tài)中,才最終得到了“法”是“道”的終極體現(xiàn)這樣無暇次的觀點。慎到主張“賢未足以服眾,而勢足以屈人。”(賢人并不能說服很多的人,但一個有權(quán)勢的職位足以使他人屈服。)這是和法家先驅(qū)申不害的“術(shù)”不同的。所以黃老學派的政治主張為“君無為而臣有為”。君王只有依賴其下屬的目的性活動(有為)才能維持其本人的無為。以制度為基礎,將責任委托給他人,而自身只是將這種制度和他的精神融合在一起。
影響
道家在中國史上時間不長,且很快被道教所代替,但道家思想在各個方面融入了社會中。道家思想在西方也傳播很廣,不論是叔本華的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生活態(tài)度還是海德格爾的本體論與存在主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關(guān)于自然無為的生活態(tài)度也被很多西方人所接受。
自由主義
道家崇尚自由,這與現(xiàn)代自由主義觀點不謀而合。
Libertatis ?quilibritas 是無政府資本主義的象征之一。一些自由意志主義者和客觀主義者也用這樣的符號作為他們的象征。
哲學
與儒家強烈關(guān)注倫理學中道德實踐問題不同,老莊思想覆蓋了哲學的各方面,且從本質(zhì)上說兩者是互補的。
老莊思想在宇宙觀、本體論上提出了“道”這一無法被言說而只能被體悟的終極概念,也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主基調(diào),即我們所能體驗的只是有限存在,而作為非存在而存在的“道”只能被體悟而無法感知。
在知識論上老莊都主張以辯證思想考察世界,莊子提出以一種超越知識的態(tài)度來認識知識。
倫理學上莊子人生哲學的齊物論和逍遙觀對后代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至今在中西方都有人以莊子人生哲學處世。老子則對儒家的道德觀進行了批判,主張一種原始樸素主義。
政治
道家在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有過極短暫的輝煌。漢初,以黃老學派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占據(jù)了歷史舞臺,自漢文帝、漢景帝由上至下到陳平、田叔等大臣都推崇道家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曹參,在齊國時,他以“清靜無為而民自定”的政治方針治國,百姓安寧,齊國大治。蕭何去世后繼任相國時期無一創(chuàng)新,皆以蕭何所訂律法為準。即便如此在民間被贊為“載其清靜,民以寧一”,又被史學家評為“蕭規(guī)曹隨,守而勿失”。
道家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現(xiàn)在漢文帝、漢景帝兩朝時期,史稱文景之治。將漢朝從“自天子不能具均駟,將相或乘牛車?!卑l(fā)展到“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維持這一政策方針的關(guān)鍵人物是竇太后,由于她的堅持這條路線才一直執(zhí)行到漢武帝初年她去世以后。
藝術(shù)
老子、莊子本身從未談過關(guān)于藝術(shù)的問題,也沒有表述過藝術(shù)是否具有價值的觀點。老子、莊子對于后代藝術(shù)的影響在于他們的思想所展示的人生境界是一種藝術(shù)化的人生(尤其以莊子的人生哲學為甚)。道家思想主要通過魏晉玄學對中國藝術(shù)產(chǎn)生了實質(zhì)性影響。
一個道士在用水書寫道德經(jīng)
繪畫
在人物繪畫上,改變了以描寫人物道德的主題,而是以個人風采個性代之,顧愷之主張的“傳神寫照”的畫風興起。
在山水繪畫上,以“自然”作為最重要的審美品格,在用色上,水墨之風壓倒了以青綠山水成為主流。古代山水畫家?guī)缀醵嘉疵撾x道家思想的影響,山水繪畫興起的本身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
在繪畫技藝上,注重用墨的虛實相間,精神自由。將“以技進乎道”作為畫家畢生最高境界。
音樂
老子的“淡兮無其味”、“大音希聲”形成了中國古琴的重要審美品格。老子的“淡”與儒家的“和”相結(jié)合,形成了“淡和”的觀點。清朝汪紱在《立雪齋琴譜》中以儒釋道,將“淡”定義為“節(jié)有度,守有序,無促韻,無繁聲,無足以悅耳?!边@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消極的影響?!按笠粝B暋币杂新曋畼窞閰⒄?,肯定了無聲之樂的永恒之美,強調(diào)了弦外之音的重要性,成為了歷代琴人所追求的至境。
明朝李贄以莊子的“法天貴真”出發(fā),對典型儒家美學思想的“琴者,禁也”命題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提出“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琴者,心也”的本質(zhì)是將音樂定義為一種自由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shù),根本價值是對情感的表達,而不是封建統(tǒng)治的工具。這種以自然為美、追求古琴自由表達人之各種感情的觀點對古琴音樂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戲劇
中國戲劇美學也受到了莊子的人生哲學影響,以“尚真”作為中國戲劇靈魂。中國戲劇本質(zhì)上表現(xiàn)一種人格境界、真我境界,常帶有一種平民氣息。
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以莊子的寓言手法為基礎,取材于生活又提煉于生活。
在創(chuàng)作性和演出上以不自覺性作為最高境界。湯顯祖以莊子的“一汝神,端而虛”作為對演員的演出要求。
道家與道教之區(qū)別
道家思想是哲學學派,道教是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時期,直到東漢末“黃老”一詞才與神仙崇拜這樣的概念結(jié)合起來。部分學者認為,就本身來說,這種神仙崇拜和道家思想少有相關(guān)聯(lián)成分,老子、莊子都是以相當平靜的心態(tài)來對待死亡的。引起兩者相關(guān)聯(lián)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的文字描述了對于領(lǐng)悟了“道”并體現(xiàn)“道”的人物意象,道教尊老子為宗又追求長生久視、長生不死,這和老子的哲學思想是有相悖之處的,將兩者完全混為一談是認識上的誤區(qū)。東漢時期以道家思想為本的王充著有無神論作品《論衡》,對漢末流行的神仙崇拜進行了全面批判,在中國思想史上獲得了很高地位。
在西方,道家與道教統(tǒng)稱為Taoism,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將他們區(qū)分開來。西方學者普遍認為道家是純哲學的,道教是思想宗教化的產(chǎn)物。
參考資料
^ 《老子》第25章
^ 《莊子·齊物論》
^ 《漢書·食貨志》
研究書目
宇野精一編:《中國思想之研究(二)道家與道教思想》(臺北: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1978)。
池田知久著,王啟發(fā)等譯:《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葉維廉:《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