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
詞語釋義
漢字“佛教”指“佛的教導”,與“儒教”、“道教”的稱呼相似,合稱三教。然而三者又有差異:“儒”是指一群人,“道”是指概念,而“佛”這個漢字本身沒有意義,而是古音類似bud(梵文Buddha的第一音節(jié))。稱呼的不同顯示佛教來自外國,與來自本國的儒道不同。
太虛法師1932年將世界上現(xiàn)存的佛教劃分成為三大系統(tǒng),其中第二系統(tǒng)是以中國為中心,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1980年代初,日本學者中村元等打破學術界“漢傳佛教=中國佛教”的傳統(tǒng)概念,之后學者提出“漢語系佛教”、“漢地佛教”、“漢族佛教”、“漢文化圈佛教”等相關概念?!皾h傳佛教”的特色,是經(jīng)典以漢字書寫。 西方學者也稱為“ 東亞佛教 ( 英語 : East Asian Buddhism ) ”或“東方佛教”(Eastern Buddhism) 。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最初為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兩支。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云南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jīng)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xiàn)在流行于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地。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jīng)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其經(jīng)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自藏傳佛教出現(xiàn)后,南傳北傳佛教兩支的劃分漸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劃分法。按教理大致劃分,南傳佛教即是上座部佛教,而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盡管漢傳佛教也包含了聲聞佛教的宗派。
佛教經(jīng)由兩條路徑傳入中國,一支由古印度經(jīng)西域傳入中原地區(qū),爾后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稱北傳佛教 。另一支則由東南亞傳至中國南方,為南傳佛教,但其影響力不及于中原,因此并不被包括在漢傳佛教中。
發(fā)展過程
秦王朝、漢王朝
白馬寺
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缺乏直接記載,因此只能根據(jù)文獻推測。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有“禁不得祠”的說法,“徙謫,實之初縣。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日本學者藤田豐八在20世紀初首先提出:佛教在秦代已經(jīng)傳入中國,因為此處“不得”就是Buddha的音譯。 但此說提出之后,即遭到鈴木券太郎等的駁斥,認為其斷句有誤,應為“徙謫實之,初縣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span>
東漢四川青銅搖錢樹上有西王母與坐佛。
一般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新莽時和東漢前期時由印度經(jīng)西域傳入的。根據(jù)《魏略?西戎傳》、《魏書?釋老志》等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jīng)》。 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并且?guī)砹嗽S多佛像和佛經(jīng),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明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即今日的白馬寺),翻譯《四十二章經(jīng)》。 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經(jīng)》為第一部漢譯佛經(jīng)。漢明帝夢見金人的說法來自西元三世紀中葉的《四十二章經(jīng)序》,馬伯樂認為這些記載純屬捏造,湯用彤則認為可能有部分屬實。 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安息人安世高到漢朝傳教譯經(jīng) ;167年,月氏人支婁迦讖到漢朝傳教譯經(jīng);這些譯經(jīng)活動為漢傳佛教奠定最初基礎 。
從出土的文物來說,四川省重慶市豐都縣9號墓出土的搖錢樹主干上有坐佛,底座上刻有“延光四年(公元125年)五月十日作”銘文,是中國最早的銅佛。 西元二世紀后期四川省麻浩崖墓墓室上方健馱邏風格的佛像是中國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
三國時期
佛教在東漢即傳入中國,但當時儒學興盛,發(fā)展不大,至三國后,方有發(fā)展。三國時期的佛教重鎮(zhèn),北方以洛陽為主,南方則為建業(yè)。曹魏魏明帝大興佛寺 ,曹植也喜讀佛經(jīng),并創(chuàng)作梵唄。 孫吳地區(qū),當支謙、康僧會先后入?yún)?,受孫權推崇 。孫皓稱帝時,本要毀壞佛寺,因康僧會說法感化,終而放棄 。在蜀漢,佛教不是很興盛,舊錄相傳有蜀《首楞嚴》二卷,蜀《普曜經(jīng)》二卷,但已佚失 。
當時大乘佛教受貴霜帝國影響而傳播四周。西域受其影響,于闐、龜茲等地佛教興盛。之后又有天竺曇柯迦羅、安息曇諦和康居康僧鎧等僧侶到洛陽翻譯經(jīng)典,將大乘佛教傳至中國。曇柯迦羅推廣戒律,這是中國僧侶有戒律受戒之始,后世以其為律宗的始祖。曇諦所譯的《曇無德羯磨》受朱士行等人戒守,一般以此為中國僧侶出家之始。由于當時經(jīng)文翻譯未善,朱士行為求原經(jīng)研讀,于260年自雍州出發(fā)至于闐,成為首位西行求法的中國僧侶 。他寫得《大品般若經(jīng)》的梵本,后由弟子于282年送回洛陽,最后由竺叔蘭譯成《放光經(jīng)》 。
晉王朝
西晉年間,官方與民間的佛教信仰,逐漸普遍。相傳西晉時代東西兩京(洛陽、長安)的寺院一共有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余人 。竺法護時代已有“寺廟圖像崇于京邑”之說 。而見于現(xiàn)存記載中的,西晉時洛陽有白馬寺、東牛寺、菩薩寺、石塔寺、愍懷太子浮圖、滿水寺、大市寺、宮城西法始立寺、竹林寺等十余所。當時譯出的經(jīng)典,除了抄寫傳播而外,還流行“細字經(jīng)”和“供養(yǎng)經(jīng)”等 。洛陽大市寺中,在黃縑上用細字書寫《大品般若經(jīng)》一部,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識。其中部分經(jīng)文依然保存 。北京門頭溝區(qū)的潭柘寺始建于西晉年間,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北京)”的美稱 。
東晉朝廷中奉佛的也很多。晉元帝、晉明帝以賓友禮敬沙門,晉元帝又“造瓦官、龍宮二寺,度丹陽、建業(yè)千僧” ;明帝也“造皇興、道場二寺,集義學、名稱百僧” 。建康佛教,盛極一時。東晉初期,名流相繼避世江東,玄風也跟著南渡,從而長于清談的義學名僧竺潛、支遁都為時人所重 。
南北朝時期
佛教在東晉時代,形成南北不同的發(fā)展區(qū)域。北方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十六國。這些地區(qū)的統(tǒng)治者,多數(shù)提倡佛教,以后趙、前秦、后秦、北涼均盛 ,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極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為道安和鳩摩羅什 。南方為東晉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晉文化的延長,一向和清談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隨著當時名僧不斷地南移,形成了廬山和建康兩地的佛教盛況,其代表人物則為慧遠和佛陀跋陀羅 。
北魏公元443年的彌勒菩薩像,現(xiàn)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北朝
北朝佛教起于西域僧侶佛圖澄在后趙的弘傳 。佛圖澄于西晉永嘉四年(310年)來到洛陽。其時后趙石勒在葛陂(今河南新蔡縣)屯軍,專用殺戮來壯大聲威。佛圖澄通過大將軍郭黑略,和他相見,用道術感化,阻止其殘殺,從此中州(今河南地區(qū))人民逐漸奉佛。后石虎即位,遷都鄴城(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磁縣),尊崇佛圖澄,一時人民多營寺廟,爭先出家 。和佛圖澄同時在后趙的,還有敦煌人單道開,襄陽羊叔子寺竺法慧和中山帛法橋等。
繼后趙之后,北地佛教最盛的區(qū)域是前秦。前秦苻堅篤好佛教,道安得到推崇 。道安原在鄴師事佛圖澄,后受請到武邑開講,為避兵亂,他和弟子慧遠等五百余人到襄陽講《放光般若經(jīng)》。太元四年(379年),苻丕攻下襄陽,就送道安和習鑿齒往關中 。
佛教在后秦尤盛。后秦統(tǒng)治者姚興,篤好佛教,又因得鳩摩羅什,譯經(jīng)講習都超越前代 。弘始三年(401年),姚興出兵涼州,鳩摩羅什入長安西明閣和逍遙園從事翻譯。其時四方的義學沙門群集長安,次第增加到三千人。當姚秦佛教鼎盛時,長安僧尼數(shù)以萬計,非常雜濫。弘始七年(405年),姚興以羅什的弟子僧略為“僧正”,僧遷為“悅眾”,法欽、慧斌為“僧錄”,令管理僧尼的事務 。
期間,大乘重要經(jīng)論的譯出。鳩摩羅什譯出經(jīng)籍有七十四部(現(xiàn)存五十三部),其中重要的大乘經(jīng)論有《大品般若經(jīng)》、《小品般若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金剛經(jīng)》、《維摩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彌勒下生經(jīng)》、《首楞嚴三昧經(jīng)》、《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莊嚴論經(jīng)》、《成實論》、《坐禪三昧經(jīng)》等,大都對于后來佛教義學發(fā)生巨大的影響,而發(fā)展有各種學系與宗派。佛陀跋陀羅所譯的《六十華嚴》為后來賢首宗根本所依的經(jīng)典 。
當時北方鑿窟造像之風興起,后秦沙門樂僔于建元二年(366年),在敦煌東南鳴沙山麓,開鑿石窟,鐫造佛像,這就是著名的莫高窟 。但后期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進行大規(guī)模的滅佛活動,對佛教的發(fā)展造成嚴重破壞 。
南朝
南北朝時期,南朝佛教以慧遠主持的廬山東林寺為中心 。其他中心,還有建康道場寺。建康為東晉王朝首都,佛教非常隆盛。佛陀跋陀羅、法顯、慧觀、慧嚴等都以道場寺作根據(jù),宣揚佛教。
南梁王朝梁武帝蕭衍提倡尊儒崇佛,并曾多次舍身出家,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還俗,大赦天下,改元大通;大通元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舍身出家 ,九月十六日講解《涅槃經(jīng)》,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 ,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元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 ;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 其提倡的佛教僧侶必須恪守素食,成為漢傳佛教所有僧侶的獨特的基本戒律 。
該時期佛教文學,經(jīng)過歷代譯人的努力,創(chuàng)造了一種融冶華梵的新體裁 。佛教也漸次滲入一般文學的領域,以佛典的理趣、風格、詞句及故實入詩文的漸多,詩有羅什的《贈沙門法和》和《贈慧遠偈》,支遁的《四月八日贊佛詩》、《釋迦文佛像贊》等,慧遠的《廬山東林雜詩》、《報羅什法師偈》、《萬佛影銘》等,王齊之的《念佛三昧詩》等;文有僧肇的《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等論,僧睿所作諸經(jīng)論序,慧遠的《沙門不敬王者》、《沙門袒服》 。
南朝期間,佛教藝術開始興盛。佛像塑造極盛,著名作品有道安在襄陽檀溪寺鑄造的丈六釋迦金像,竺道鄰在山陰昌原寺鑄造的無量壽像,竺道壹在山陰嘉祥寺鑄造的金牒千像,支慧護在吳郡紹靈寺鑄造的丈六釋迦金像,特別是處士戴逵和他的次子戴颙在山陰靈寶寺制作的彌陀及夾侍二菩薩木像、在招隱寺制作的五夾纻像和在瓦官寺制作的夾纻行像等。這時并有從外國輸入的造像,如苻堅致送道安的佛像中有高七尺的外國金箔倚像 。畫像方面,顧愷之和吳曹不興、晉衛(wèi)協(xié)并稱中國最初的三大佛畫家。顧愷之作品造詣極深,相傳有《凈名居士圖》、《八國分舍利圖》、《康僧會像》等。關于他在瓦官寺作維摩壁畫,據(jù)說“畫訖,光彩耀目數(shù)日” 。此外,晉明帝、戴逵也善畫佛像 ,瓦官寺大殿外即有戴作的文殊壁畫 。此外,綜合建筑、雕塑、繪畫的石窟藝術也發(fā)軔于此時期。佛教音樂和文學方面,道安倡始在上經(jīng)、上講、布薩等法事中,都唱梵唄,并弘傳帛尸梨蜜多羅所授的高聲梵唄,帛法橋作三契經(jīng),支曇籥裁制新聲,造六言梵唄,梵響清美 。
唐朝制釋迦牟尼坐像
隋王朝
北周隋國公楊堅于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隋文帝在位期間,大興佛教,并招請隱居僧侶出山,號召佛徒“為國行道” ,使佛教再度興盛于世,也使社會得到安定。隋文帝在治國上,采用并容儒教、佛教、道教相輔治國的政策,調(diào)和三教的關系。
隋煬帝楊廣在位時,朝庭對佛教也是采取積極扶持的政策。隋煬帝本人是佛教菩薩戒弟子 。其在位時,下令裝補故經(jīng),并寫新本,修治和鑄刻佛像很多,同時,也對佛教嚴加控制,把江南佛教有影響的名士集中在揚州,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門致敬王者。
唐王朝
唐朝雖以道教為國教,但佛教亦受到推崇,先后有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肅宗、唐德宗、唐憲宗、唐懿宗和唐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yǎng)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 。
初唐時期
唐高祖于帝業(yè)初創(chuàng)時,曾奉佛求福,即位后,更設十大德以統(tǒng)攝僧尼 。唐太宗在清除南方割據(jù)、曾得少林寺僧兵之助;在即位后,下詔在全國“交兵之處”建立寺剎 。他還在玄奘西行求法歸國后,于慈恩寺組織大規(guī)模的譯場,法相唯識宗即在太宗的支持下創(chuàng)立 。武則天更是崇信佛法,她實行了一連串的佛教措施:開沙門的封爵賜紫,詔令僧尼于道士、女冠之前,于寺院中設立悲田養(yǎng)病坊,組織譯場,開鑿龍門石窟 。其中以對神秀大師的禮遇,使禪宗大盛 ;而詔令新譯《八十華嚴》 ,更是直接促成法藏創(chuàng)立華嚴宗 。
盛唐時期
盛唐佛教義學蓬勃發(fā)展,促成大乘各漢傳佛教宗派的建立 。重要的有智顗創(chuàng)立的天臺宗;吉藏創(chuàng)立的三論宗;玄奘和窺基創(chuàng)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礪和懷素分別創(chuàng)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東塔三家;由北魏曇鸞開創(chuàng),隋代道綽相繼,而由唐代善導集成的凈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別創(chuàng)立的禪宗的北宗和南宗,在唐中葉后又陸續(xù)出現(xiàn)“禪門五家”,即溈仰、臨濟、曹洞、云門和法眼五派 ;法藏創(chuàng)立的華嚴宗;由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 。這些宗派創(chuàng)立后,隨著盛唐中國的影響,不久即傳播海外。
唐玄宗崇信密教,對善無畏、金剛智禮敬有加,曾請不空入宮授灌頂法,因之密宗興盛一時。唐肅宗亦曾召不空等百余沙門入宮朝夕誦經(jīng)祈福,并受灌頂皈依。唐代宗除下令建寺、度僧外,并于戎狄入侵之際,召沙門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為國民消災。唐憲宗時,迎佛骨于鳳翔法門寺,更掀起社會上一股崇佛的熱潮 。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剛經(jīng)為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印刷書籍,現(xiàn)藏于大英圖書館
中唐晚唐時期
會昌五年(845),由于社會動蕩、 、道教盛行 的原因,唐朝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禁佛事件。唐武宗下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chǎn),毀壞佛寺,佛像,淘汰沙門,勒令僧尼還俗 。佛教受到極大的打擊 。
至晚唐之后,十大宗派名存實亡,三論宗、唯識宗、成實宗、俱舍宗等各宗幾乎都已無人研究,傳承斷絕 。密宗在宋代之曾短暫復興,期間雕刻了著名的大足石窟,但不久逐漸消亡 。天臺、華嚴二宗勉強維持,南山律宗若存若亡。十大宗派,只剩禪宗、凈土宗二家,其中又以禪宗發(fā)展最盛。禪宗,自六祖惠能大師以降,晚唐至北宋初之間,先分出五大支派,盛極一時,后只剩臨濟及曹洞二派。大慧宗杲禪師的看話禪與宏智正覺禪師的默照禪是南宋時最主要的兩個流派,其中又以看話禪的影響最大 。
公元868年制、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出土的《金剛經(jīng)》,雕刻精美,刀法純熟,圖文凝重,墨色勻稱,文字清晰,雕刻技術已達到了高度熟練的程度,是現(xiàn)存世界最早的印刷書籍之一。后由英國考古學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從王圓箓處購得,上面標明“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樣,現(xiàn)存英國倫敦大英圖書館 。此外,位于今中國四川省樂山市的樂山大佛,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F(xiàn)成為一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其工程浩大,耗時九十年完成 。
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由于時局分裂及戰(zhàn)亂糾紛。南方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區(qū)域佛教文化興盛;北方則戰(zhàn)亂頻繁,佛教遭到嚴重限制和破壞。周顯德二年(955年)周世宗廢佛,廢天下佛寺,融毀天下佛像,鑄行銅錢“周元通寶”,錢質(zhì)與鑄量均居五代之冠,其毀佛行為,史稱“三武一宗” 。
南方吳越國佛教發(fā)展興盛,統(tǒng)治者錢镠、錢弘俶十分崇尚佛教 ,大建寺院刻印佛經(jīng),阿育王寺,湖州天寧寺所藏《寶篋印經(jīng)》、杭州雷峰塔的金銅十六羅漢像即是該時期作品 。后晉時任瓜州節(jié)度使的曹元忠崇尚佛教,他于開運四年(947年)組織刻印了一批佛像,大量散發(fā) 。
宋王朝
宋朝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像,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北宋時期
北宋初期,朝廷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宋太祖建國后,馬上廢止后周世宗毀佛詔令,讓佛教復興 ,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隨著僧侶人數(shù)眾多,又修訂了出家的考試制度。開寶四年,下詔張從信等人往益州(今四川成都)雕造佛經(jīng)全藏,后世稱為《開寶藏》,這是中國全藏刻版印刷的開始,也是以后官方私人刻藏及高麗刻藏的共同依據(jù)版本。后來,更雕造了《崇寧藏》、《毗盧藏》、《圓覺藏》和《資福藏》等的刻版。太宗時,興建太平興國寺,設立譯經(jīng)院,復興了官刻譯經(jīng)活動。宋代理學非常盛行,雖然理學受到禪宗影響,但也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時有排佛論調(diào),故排佛后又皈佛者甚眾。天臺宗得到高麗傳回佛教典籍而弘揚一時,雖然教義博洽深玄,但以律行、禮懺、念佛等方法輔助,所以能夠在各地普及。在華嚴宗方面,因教義與禪宗同為真常唯心的宗派,所以能夠借助禪宗復興,呈現(xiàn)“教禪一致”的風氣。當中以子璿、凈源二位大師最有影響力,后者被稱為“賢首中興” 。律宗方面,有允堪、元照致力于律學著作,得到大部分天臺宗師兼講授戒法,促使律學中興 。禪宗則繼續(xù)發(fā)揚。諸派宗師多推行教學,讓佛學普及于民間 。
宋朝管理佛教事務的中央機構是左右街僧錄事,隸屬于鴻臚寺 。各州府或大剎設僧政司,管理一境或一寺事務。宋朝沿用唐朝的度牒制度,度牒相當于出家許可證,沒有度牒就屬于不合法的“私度” 。度牒制度原本是為了控制僧尼人數(shù),限制寺院的規(guī)模。但是自神宗朝起,為解決財政短缺,政府開始將度牒貨幣化,度牒淪為國家的斂財手段 。其后度牒買賣始終參與國家財政運轉(zhuǎn),徽宗時期和紹興年間尤為嚴重 。宋徽宗時期,因為他篤信道教,佛教遭到破壞,燒經(jīng)毀像,并將道士地位放在僧尼之上。佛教嚴重受挫,除禪、凈二宗外,其余則多被湮滅。
宋儒理學一方面汲取佛教華嚴、禪宗的思想,從而豐富了儒家內(nèi)容,另一方面又批判和排斥佛教。排佛者中最著名的是歐陽修(而實際歐陽修的《蝶戀花》中有名句:“簾外無風,花影頻移動?!北唤鹗@評曰深于佛事。 ),但歐陽修的排佛思想曾受到契嵩和尚、宋朝宰相張商英、李綱和劉謐等人的反對。張商英作《護法論》創(chuàng)三教調(diào)和說,認為孔子之道與佛教所主張的識心見性、無上菩提之道無異儒參治皮膚之疾,道以治血脈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三教本旨無違 。
開封佑國寺的鐵塔六和塔,位于杭州,高60米,于公元1156年重建,于1165年完工辟支塔,位于山東濟南市長清縣泰山西北麓的靈巖寺內(nèi),高54米,建于公元1063年
南宋時期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雖仍保持一定盛況,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發(fā)展,除禪宗、凈土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遠非昔比 。禪宗不立文字,不重經(jīng)論,因而在會昌禁佛和五代兵亂時所受影響較小。凈土宗強調(diào)稱名念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簡單易行,且北寧以后禪教僧人又多歸宿凈土,故能綿延相續(xù),直至近世,仍基盛行 。
契丹遼國
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位于山西應縣,建于1056年
遼代耶律王朝佛教發(fā)展強盛,遼太祖有意吸收中原文化,曾建天雄寺宣傳佛教 ;遼太宗取得了燕云十六州后,對佛教特加保護。山西大同的上華嚴寺為現(xiàn)今保存最大最完善的遼代寺廟 ;北京房山云居寺也是遼代修建 。遼代最受推崇的是華嚴宗,其次是密宗,再次為凈土宗以及律宗、唯識宗、俱舍宗等,而民間則流行信仰祈愿往生彌陀或彌勒凈土 。
從山西應縣木塔佛像中發(fā)現(xiàn)的丹藏、佛經(jīng)、和佛畫,河北豐潤天寶寺塔發(fā)現(xiàn)的佛經(jīng),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釋迦佛舍利塔中發(fā)現(xiàn)的佛經(jīng),堪稱佛教藝術瑰寶。雕塑作品刀法遒勁,栩栩如生。建筑藝術主要在佛塔和佛寺上體現(xiàn)出來,山西省靈丘縣覺山寺西塔院中的覺山寺塔、北京市天寧寺塔、遼寧省遼陽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觀,是遼代最流行的密檐塔中的杰出代表作品 。河北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兼唐代和宋朝之長處,雄健壯麗 。
黨項西夏國
西夏王朝,歷代諸王均崇信佛教,除自宋朝請經(jīng)及翻譯、雕印佛經(jīng)之外,并致力于寺塔的建設,故境內(nèi)寺院林立。如李元昊曾于興慶建高臺寺,造高數(shù)十丈的佛塔;沒藏氏(李諒祚母后)建承天寺。此二寺均以安置漢文佛經(jīng)為主。其余各寺亦或為翻譯西夏文經(jīng)(高臺寺),或刻印漢文佛經(jīng)(賀蘭山佛祖院、溫家寺印經(jīng)院),或刻印西夏文佛經(jīng)(黑水城寺廟) 。此外,該朝代佛教藝術、雕刻等亦極為發(fā)達,現(xiàn)存莫高窟有塑像與壁畫的洞窟中,西夏所開者有三窟 。
女真金國
遼金時期跋陀羅三彩像
趙城金藏的卷首插圖
金代是指于政和元年(即公元1115年),由女真族在東北及后來華北所建立的完顏政權。女真族在開國以前已有佛教信仰,從它鄰境奉行佛教的高麗、渤海等國傳入的,其所受佛教影響亦深,禪宗盛行,凈土宗與華嚴宗也比較流行 。金代帝室崇拜和支持佛教,金太宗常于內(nèi)廷供奉佛像,又迎旃檀像安置于燕京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 ,每年設會、飯僧,后于山西應州建凈土寺。金代帝王對佛教都采取了有節(jié)制的扶持政策,使金代佛教保持興盛。
金代在經(jīng)書刊刻上有舉世聞名的《趙城金藏》 ,于1933年在山西趙城縣廣勝寺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于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為該館“四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其余三者為《永樂大典》、《敦煌遺書》和《四庫全書》) 。《金藏》是收錄了唐朝玄奘法師從印度取回的佛經(jīng)的稀世孤本,為無價之寶 。
蒙元王朝
蒙元的統(tǒng)治者崇尚藏傳佛教,但對漢傳佛教也采取保護政策 。佛教中的禪宗、律宗等繼續(xù)流傳、發(fā)展,寺院林立,僧尼眾多,中央和地方設有嚴密的僧官制度,加以監(jiān)督,頒行了《敕修百太清規(guī)》,雕印了著名的普寧寺版的大藏經(jīng) 。
慈壽寺塔,建于明萬歷四年,即1576年
明王朝
至明代,禪凈雙修、三教合一的潮流下,著名的明末四大高僧(紫柏真可、蓮池祩宏、憨山德清、蕅益智旭) ,雖然將禪宗的修行方法引入凈土宗,以禪宗的心態(tài)修行凈土,但是仍然是以凈土為依歸,與禪宗特重智慧開悟的風格已截然不同。凈土宗在佛門及民間成為信仰主流。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金陵天界寺設善世院,命令慧曇(1304 —1371)主持管理全國佛教 。在他的職位之下又設置了統(tǒng)領、副統(tǒng)領、贊教、紀化等宗教職位,以實施對佛教教團的管理。洪武十五年(1382),把全國寺院分為“禪”、“講”、“教”三大類,要求寺院僧眾專注于其專業(yè),并且設定各類僧侶的服色,限制寺田的買賣。當中“禪”是指禪宗?!爸v”指華嚴宗、天臺宗、法相宗等等;教則是指以前的律寺,從事瑜伽顯密法事儀式。
道衍(1335—1418)曾協(xié)助明成祖朱棣發(fā)動“靖難之變”。明成祖即位后,獎賞道衍冠帶而朝,退仍緇衣。此后,成祖開始偏袒佛教,并且為《法華經(jīng)》作序,頌揚佛教功績;又親自編寫《神僧傳》。他對藏傳佛教非常重視。1403年,邀請哈立麻到京師,頒發(fā)“大寶法王”稱號,又給宗喀巴之弟子釋迦也失“大慈法王”稱號,并且擔任國師。永樂年間,受封的藏族共有五王、二法王、二西天佛子、九大灌頂國師、十八灌頂國師。
朱元璋與朱棣奠定了明朝的佛教政策,但基于政治經(jīng)濟的考慮而往往搖擺不定。明初葉,曾廢除僧侶免丁錢,度牒免費發(fā)給 ;但嚴加管制剃度方面,規(guī)定了發(fā)牒的數(shù)量與時間,出家的年齡和考試的準則。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為了籌募經(jīng)費而開始販賣度牒,直到明末,導致僧尼劇增,寺院林立。根據(jù)《大明會典》的統(tǒng)計,成化十二年度僧人數(shù)達到10萬,二十二年則已經(jīng)倍增。從總體上來看,雖然明代佛教以仍然流行禪宗和凈土宗,可是佛教思想上的發(fā)展則甚少 。
清王朝
清初皇室崇奉藏傳佛教,對漢傳佛教采取限制政策??滴鯐r禁令稍弛,迎請明末隱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師,使已經(jīng)衰微的佛教一時又呈現(xiàn)出活躍的氣象。滿清對于佛教的政策基本上是繼承明代的僧官制度,在北京設立了僧錄司,所有宗教官員都經(jīng)禮部考試輪選,最后由吏部委任。所有僧官的職別名稱,和明代無異。 清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禁止京城內(nèi)外私下建造或拆毀寺廟與佛像,禁止私度僧尼,只容許官員發(fā)出度牒。后來更針對私立庵院及私度僧尼指定律法。乾隆19年(公元1754年)因為私度僧尼人數(shù)太多,累計頒發(fā)過各省度牒部照多達34萬余張,而無法管理,所以取消官給度牒制度,直到清末。清末時,全國僧尼大約高達80萬人。
漢傳佛教方面,清世祖愛好參禪,曾召海會寺憨璞性聰、浙江玉林通琇、道忞、茚溪行森、旅庵本月、山曉本晰等入宮內(nèi)說法 。清世宗曾自號“圓明居士” ,把古德參禪語要編輯成《御選語錄》共十九卷,更從章嘉國師學習禪學。章嘉國師就是負責把《藏文大藏經(jīng)》全部翻譯成滿文 。從整體來說,清代的佛教宗派,都是繼承著明朝,當中以禪宗為最流行。
翻譯佛經(jīng)方面,側重于國內(nèi)各族文字的互譯 。譬如北京黃寺一世土觀受詔把藏文藏經(jīng)《甘珠爾》部分譯為蒙文,把藏文大藏翻譯為滿文。工布查布等人則根據(jù)藏文佛典譯成漢文的有:《造像量度經(jīng)》、《造像量度經(jīng)解》、《彌勒菩薩發(fā)愿王偈》、《藥師七佛供養(yǎng)儀軌如意王經(jīng)》、《修藥師儀軌布壇法》、《白救度佛母贊》、《極樂愿文》、《釋迦佛贊》等等。除了翻譯佛經(jīng)外,刻經(jīng)事業(yè)也很蓬勃,各地所刻的僧傳、語錄等都集中于嘉興楞嚴寺,譬如《續(xù)藏經(jīng)》、《又續(xù)藏經(jīng)》。根據(jù)《福州鼓山庋藏經(jīng)目錄》,福州鼓山清初所刻的有《華嚴經(jīng)》、《華嚴疏論纂要》、《憨山夢游集》等。雍正11年(1733年),于北京賢良寺特設藏經(jīng)館作校閱編稿。四年后編輯成《龍藏》,內(nèi)容包括了明刻《北藏》本、相關的經(jīng)論義疏及禪宗語錄等七千余卷 。乾隆年間刻刊了《蒙文大藏經(jīng)》、《滿文藏經(jīng)》共二千四百六十六卷。道光以后,佛教衰落,但佛教徒仍致力于經(jīng)典的??膛c流通。例如,自同治五年(1866年),鄭學川曾先后在揚州、蘇州、常熟、杭州等地設立刻經(jīng)處,發(fā)刊的佛經(jīng)接近三千卷。民間則更為流傳,在許多民間文藝作品中普遍存在。
展開▼ 合上▲ 《紅樓夢》(第九十一回 縱淫心寶蟾工設計 布疑陣寶玉妄談禪)…… 黛玉道:“寶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樣?寶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樣?寶姐姐前兒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樣?今兒和你好,后來不和你好你怎么樣?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樣?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樣?” 寶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 寶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 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 寶玉道:“禪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風舞鷓鴣?!?黛玉道:“禪門第一戒是不打誑語的?!?寶玉道:“有如三寶。” 黛玉低頭不語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