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音樂 漢族民歌是怎樣發(fā)展的
由于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歌,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是被人看不起的,他們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樣的命運。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屢遭帝令禁唱。有關它的歷史很少有文字記載。從出土文物考察,有關古代樂器的較多,而歌唱活動的較少。青海大通縣出土的那個有歌舞圖像的陶盆實在非常寶貴,它顯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會的圖騰崇拜歌舞活動。在原始時期歌與舞是結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許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傳統(tǒng)。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淮南子》這本書上,曾提到古人抬木頭時唱著勞動號子,可見早期民歌與勞動緊密相連。從兄弟民族來看,如陰山巖畫上的歌舞圖像、瑤族的《盤王歌》、苗族的《古歌》、滿族的《薩滿調(diào)》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與巫等原始宗教活動有關。
有關古代的民歌,實際音響已不可能再現(xiàn),只有它的歌詞,從古代文學著作中可見到一些。至于曲譜是沒有的,因為民歌一直是口頭傳唱,就是有了記譜法以后,勞動人民也不用它。宜到19世紀末才有民俗學家用工尺譜記錄幾首民歌。全面、有計劃的搜集、整理、記錄、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國才成為現(xiàn)實。從歷史上看民歌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時詞以及明、清時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種民歌。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民歌詞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6世紀)五百年間流行于北方黃河流域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它的鮮明特點是運用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階級矛盾以及勞動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在形式與語言的整齊劃一上,不難看出這是經(jīng)過選擇、加工整理過的。
到了公元前四世紀出現(xiàn)了另一部長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辭》,這是一部在長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礎上經(jīng)過偉大詩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詞集。它的突出特點是充滿了古代的神話、傳說,富于想象,它開始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并且把《詩經(jīng)》的四言體民歌發(fā)展成一種句式自由,韻腳多變的“騷”體歌,而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到了漢魂六朝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樂府里,漢《樂府》民歌實際是淮河流域、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匯合。這時已經(jīng)有了故事歌,如《孔雀東南飛》、《本蘭從軍》等故事歌,其內(nèi)容大多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以及封建禮教下的家庭悲劇。這樣的故事從公元初流傳至今,幾乎家喻戶曉。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為戲曲的著名劇目,可見其影響之深。樂府民歌的突出特點是不僅文字部分經(jīng)過整理,而且在音樂方面得到當時漢代著名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絲竹樂器伴奏,稱之為相和歌。
從《詩經(jīng)》民歌到漢樂府民歌,可以說是中國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內(nèi)容之豐富,表現(xiàn)力之強烈,已相當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還有一個相當長的原始時代。
在原始時代音樂文化無專業(yè)可言,到奴隸社會,奴隸主有了專為他們享樂的樂奴,才開始有了分化。真正劃分為專業(yè)音樂與民間音樂兩個范疇還是到了封建社會,有了專為帝王、貴族的祭祀、儀禮、宴會、娛樂等演奏、演唱的人員,尤其是有了記譜法與專業(yè)作曲人員,才逐漸形成了明顯的文野界限。
在我國從漢代逐浙有了專業(yè)與民間音樂之分,漢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組織編纂的民歌集了。早期民歌的音調(diào)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難確認,但是如今流傳在湖北秭歸縣紀念屈原的劃龍船歌(包括《起槳》、《游江》、《競渡》)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搖櫓號》、《拉纖號》等)的音調(diào)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吧!也許就是千古遺音。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