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為啥都是清朝形象?尸體為何會自動行走?
陰陰鬼聲,嗖嗖寒氣,幾具身著清代官府,頭戴頂戴花翎的干尸蹦跳而來,突然間只聽有人大喝一聲,一位黃衣道人手執(zhí)木劍出現在熒幕前,一身正氣,頃刻間僵尸四下逃散,這是擅長僵尸電影的林正英大師代表作《僵尸先生》里常見的場景,也奠定了僵尸電影里的基本套路,隨后他的一系列電影里僵尸清代官服的形象更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多數人眼里不穿清官服的僵尸就不是好僵尸,所有僵尸都是官服標配。
可是為何僵尸會以如此形象在影視作品現,然后又變得深入人心的呢,這要從幾個方面說起:
一是為了節(jié)約,由于僵尸片大多是低成本電影,除了必要的支出制片方很不愿意再在其他不必要的地方多下功夫,服裝問題自然是能省則省,讓僵尸們統(tǒng)一清朝服裝自然可以降低成本。
網絡配圖
二是為了符合傳說中的時間要求,我國自古就有修行一說,天地萬物成精都需要時間,時間少于100年修行不夠不過腐尸一具,大于500年則可成魔,200-300年間時間剛剛好,成為一具以氣辨人,蹦跳前進的僵尸,再厲害一點便是飛尸,萬萬不能成了魔,我們又不是在演封神榜。而200-300年前差不多已經到了清朝,而且為了面子,清朝人下葬流行身穿官服,所以起尸的時候也應當身穿官服。
三是為了拍攝效果,清官服以深藍色為主,配以繡花,整體感覺比較沉悶陰沉恐怖,比較符合僵尸電影中所需要營造的一種厲鬼將至,人心惶惶的感覺,想像一下電閃雷鳴之際,一個深藍色的身影蹦跳著向你走來,此時電影里的燈一定是壞的,忽明忽暗的光線下群尸慢慢逼近,真讓人毛骨悚然,要是換成老美流行的僵尸片,一定是T恤干尸、鮮血、沙漠、來福槍,刺激是刺激了,到底不如我們中國人來的含蓄,有意境,從心理上給予觀眾重擊。也有人問了為什么不穿漢服啊,漢服不也挺適合嗎,在這里筆者只要舉個例子你就懂了,聶小倩,飄逸靈動,雖為鬼怪,但勝在顏值氣度,所以漢服適合的是走言情路線的聊齋女主而不是走恐怖路線的僵尸,試想一下漢服的僵尸,清官服的聶小倩,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網絡配圖
第四是某種民族主義情結在作怪,清軍入關,暴行無數,激起的民族情結并沒有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清軍入關之時,許多人客死他鄉(xiāng),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于是就興起了一種趕尸的行業(yè),這些趕尸匠將他鄉(xiāng)的尸體運回家鄉(xiāng)安葬,由于這個工作的神秘性,漸漸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傳說,最出名的就是趕尸人不用背抱尸體,只需念動口訣,尸體自會向前行走,直到目的地才會倒下,想在流傳甚廣的湘西趕尸便源自于此,據說尸體僵硬,需要蹦跳著向前移動,被視為不祥,民間藝人將它們同清軍暴行相結合編出故事口耳相傳,漸漸傳出清軍死后化僵尸的傳說,至于為何穿官服,大概是士大夫對于貪官污吏的鄙視憎恨所演化而來的,鑒于香港是在清朝手上丟的,對于清朝官員毫不客氣的諷刺也就不足為奇了。
網絡配圖
第五是民俗傳說,中國在明清時期漸漸興起的趕尸行業(yè),御尸前行,黃符定身,不可遇人氣,害怕狗叫等傳說都可以在后來的影視作品中有所體現,這些真真假假的傳說遇到僵尸,便給僵尸的身上添上了許多神秘色彩,使其更加豐滿。
第六是文學創(chuàng)作導致,明清時期是我國小說話本的發(fā)展高峰期,我國人民群眾自古就喜歡鬼故事,看看《聊齋志異》就知道了,明明只是一本故事集,偏偏有一半是鬼故事,導致現在我們有許多朋友都以為《聊齋》就是鬼故事集。為了滿足觀眾的要求,寫書的,說書的都費勁腦子想出些稀奇古怪的故事,久而久之,貼近生活但又形象可怖的僵尸就成了最好的故事主角,《子不語》及《閱微草堂筆記》的作者作為僵尸的重量級粉絲就詳細的記載了當時最流行的僵尸類型,可謂僵尸知識的集大成者,這些特點后來又被運用到影視作品中,受到大眾的認可,久而久之就成了僵尸的固定形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