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這些的名言,你真的理解里面的意義嗎
歷史上有許多的經(jīng)典名言,從這些名言被傳播出來就一直讓我們奉為經(jīng)典,作為做人處世的行為準則。然而,其實當初這些名言的原意卻往往相反,不是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內(nèi)含。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很多時候這句話在現(xiàn)代的意思,就是與情人定下山盟海誓,只有死亡才能讓兩個相愛的人分開,當其實這句話出自《詩經(jīng)·國風(fēng)》,原文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翻譯出來大致為:“我們生死不分,我們早已立誓。讓我握著你的手,同生共死赴戰(zhàn)場。” 這是一首典型的戰(zhàn)爭詩,這句話本是戰(zhàn)士之間盟誓,共赴戰(zhàn)場,同生共死,如今夫妻盟誓,可謂張冠李戴。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在很多古裝劇中,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男人為了納妾,把這句話說成最大的借口,而我們也理解成沒有生孩子為最大的不孝,究其本義,這句話與生不生孩子實在是沒有一絲一毫的關(guān)系的。原句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可知,這里的“無后”是指“舜不告而娶”,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舜結(jié)婚都不告訴父母,這是最大的不孝啊?!比绻g,則為:“有三種不孝,以不守后代之責為大。”
“父母在,不遠游”
經(jīng)常說的只是這句話的前二句,且把“不遠游”當作孝順的唯一選擇,典型的斷章取義。原文出自《論語·里仁》,原文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币馑际歉改冈?,不遠游,如果游,則告之父母明確的方向,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所謂:“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東,即不敢更適西,欲親必知己之所在而無憂,召己則必至而無失也?!?/p>
“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原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現(xiàn)在經(jīng)常以此自勉或教育他人,意思是說話一定可信,做事一定辦到,要求做人行事坦誠相待,恪守信用。但孔子的原意卻是:“說出的事一定可信,做事一定辦到,這是個淺薄固執(zhí)的小人呀!”在他的眼里,這樣子做事的人卻是淺薄固執(zhí)的小人,簡直把我們的是非觀顛覆了。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這段出自漢朝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是封建時代的人際關(guān)系準則,因此而認為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是絕對服從的從屬關(guān)系。然而,原文卻是:“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xiāng);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這里的君臣、父子、夫妻,前者主導(dǎo),擁有權(quán)力,但也明確了“正”的義務(wù),如果不正,臣可投降、子可出走、妻可改嫁。所以,三對關(guān)系間,權(quán)利和責任是對等的,全然沒有誰絕對服從誰的意思。只是后來的程朱理學(xué)、王陽明的心學(xué)等,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宣揚“三綱”為“天理”,《弟子規(guī)》再推波助瀾,把愚民宣傳做到了極致,老百姓就真的將這奉為金科玉律去執(zhí)行,實在是可笑至極。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