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書法家的元朝狀元張起巖,張起巖與山東章丘的故事
元朝時,章丘可謂人文鼎盛,先后出現(xiàn)了劉敏中、張養(yǎng)浩兩位政治家、文學(xué)家,后來又出現(xiàn)了可以稱作政治家、文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書法家的張起巖,張起巖又是元朝第一次科舉考試的漢人榜狀元,因此他的影響似乎更廣一些。
把張起巖稱作自己老鄉(xiāng)的就有禹城、安丘、肥城、上虞等地,都是因為他是文狀元,因此大家都把他作為自己的老鄉(xiāng),以顯示家鄉(xiāng)的文運之盛,本無可厚非。但是應(yīng)該尊重歷史事實,《元史-張起巖傳》記載:張起巖,字夢臣。其先章丘人,五季避地禹城。高祖迪,以元帥右監(jiān)軍權(quán)濟南府事,徙家濟南。張起巖是章丘人不容置疑。
因為張起巖“博學(xué)有文,善篆、隸,有《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各若干卷,藏于家”又是狀元,又是顯宦,因此請他寫文章、書碑文的事情很多,全國各地有許多碑文流傳下來。下面將有關(guān)資料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張起巖與嶗山。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張起巖曾游覽青島嶗山,并為嶗山聚仙宮撰寫了《聚仙宮碑銘》,“茲山俊秀橫天東,下插滄海高凌空,丹崖翠壁何穹隆,瓊枝棋樹分夢茸”是其中的妙筆,細細品味,自可領(lǐng)略山海奇觀的奧妙處。除此之外,他在全國各地留下的比較著名的詩詞石刻還有: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由張起巖撰書立于濟南舜園內(nèi)的石碑碑文;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由張起巖撰文位于渦陽縣城北天靜宮的“敕建天靜宮興造碑”;由張起巖創(chuàng)建位于泰山辟支塔藏經(jīng)殿的龍藏碑;由張起巖奉敕篆額位于鞏義縣的清河郡侯張思忠神道碑,以及在孔廟保存的漢代以來歷代碑刻中張起巖的法書等。張起巖留下的許多文章現(xiàn)在已很難看到,我們無法據(jù)此判斷他的文學(xué)造詣有多高,但是上述這些優(yōu)美詩句已足以告訴我們:“文學(xué)家”這個稱號張起巖是當之無愧的。
張起巖與濟南。如今的舜井,傳說中“舜井鎖蛟”所用的粗大鎖鏈尚垂于井沿,但長期無水的泉池內(nèi)已是垃圾覆底。在舜井的西側(cè)舜園內(nèi),1985年所建的亭、臺、游廊已被改造,惟一的能“訴說”舜井街歷史是矗立于園中央的《迎祥宮碑》碑樓。該碑高達5米多,螭首龜背,立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篆額和撰書者分別是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和元代狀元、歷史學(xué)家張起巖?!岸垺睅熗铰暶@赫,他們合書的碑刻存世者僅此一塊。更為可貴的,碑文記載了道教全真派在濟南地區(qū)的初期發(fā)展史,以及舜祠和迎祥宮的建造重修情況。據(jù)碑文可知,在公元1220年的金代,道教全真派大宗師邱處機之徒陳志淵來濟南小華山傳教,1228年建華陽宮。隨后,陳志淵讓他的徒弟道威、趙志信等人到舜井街舜祠旁建迎祥宮,宮成后匾額為邱處機題寫。當時舜祠尚存有北宋歐陽修詠舜泉的詩刻。
張起巖與肥城。肥城的一些史料、遺址、傳說等均說張起巖為肥城人,幼時在肥城境內(nèi)的牛山資圣院讀書。康熙十一年《肥城縣志·書院》載:“牛山書院。在縣西八里郁蔥山內(nèi),即狀元張起巖讀書處,題詠碑記存焉**?!薄罢搬吠?。在儒學(xué)東北臺上構(gòu)亭,東瞻岱岳。元狀元張起巖碑記。”嘉慶二十年《肥城縣志》載:“張起巖讀書處在牛山獐猴崖?;飞写??!惫饩w三十四年《肥城鄉(xiāng)土志》比較謹慎,《流寓人物志》載張起巖,稱其濟南人,并說生平事跡具見《元史·張起巖傳》,并“按:(肥)邑井桂莊,相傳為起巖故里,其后裔徙居白云橋等莊者尚繁。金牛山之獐猴崖有起巖讀書處故址,文廟瞻岱亭等處多有起巖撰書碑記,故父老皆傳為肥城人。與本傳不符,故列入流寓”《肥城縣志》載有張起巖碑文《加封大成至圣宣王碑記》《瞻岱亭記》和在肥城境內(nèi)的詩歌《游金牛山三十韻》。張起巖為肥城撰寫的碑文《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碑記》記載:武宗嗣位初時未改元的大德丁未歲(1307),制加元圣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第二年朝廷要求勒石郡邑廟學(xué),十四年后(約1322年),劉璋至肥城任主簿,謀伐石把制文鐫刻文廟。教諭周文信、同進士如臬縣丞夾谷企徽,一起向史臣張起巖請求撰述碑記。張起巖在翰林為承旨,遼、金、宋三史總裁等職務(wù),故文中自稱史臣。
光緒《肥城縣志》卷二《古跡》載:“瞻岱亭。在學(xué)署東北。其地高聳,上有元張起巖碑記。”后面全錄《瞻岱亭記》。又有“順帝至元后己卯瞻岱亭碑,在縣署東北文廟后,張起巖撰書(見前)”等文字。從中可知,肥城老城原縣衙東北,縣學(xué)文廟后高地上,原建有六角形瞻岱亭,登亭可東觀泰山雄姿。后至元五年(己卯,1339)夏天,龍門人王大用任肥城知縣三年后主持再建,邑士欒節(jié)專門去請張起巖撰碑
記,“正奉大夫、侍御史張起巖記并篆額”。張起巖文中說“余向至邑,為數(shù)日留”。
張起巖《游金牛山三十韻》詩作,文茂意厚,襟懷開闊,意境瀟灑俏麗,結(jié)構(gòu)回環(huán)曲轉(zhuǎn),當是他盛年之作。開頭言:“回望故山云,逋客幾汗顏。逖矣古肥城、岱麓空翠環(huán)。”逋客:避世之人;隱士;漂泊流亡的人;失意的人。逖:遠,不近。可知張起巖是作為退隱的外來人回頭望自己故鄉(xiāng)的山水,感慨萬千。后面有句:“我來脫塵鞅,……同游二三子,欲去還為言?!勚疄⑷恍Γ髴鸦碛拈e。更愛讀書堂,當年萃衣冠。中有擢桂仙,聲名藹朝班。健筆壯精舍,盛世留茲山。便欲謝簪紱,眠云弄潺。午風(fēng)鳴素琴,春醪灑清歡。題詩約山靈,莫云迂夫孱?!?/p>
張起巖與渦陽。元、明、清歷代大量碑記和志書一致記載:渦陽天靜宮為老子出生地,在亳州東120里之福寧鎮(zhèn),今渦陽張老家。明《中都志》載元至順三年張起巖《天靜宮興造碑記》:“天靜宮,老君所生之地也?!瓕m在城父之福寧鎮(zhèn)東南,去亳四舍,南距渦水二里,下臨雉水。世傳老子在妊,有星突流于園,既而降誕,則天靜舊基也?!薄洞竺饕唤y(tǒng)志》卷七:“天靜宮在亳州東一百二十里,老子所生之地,后人建宮以尊奉之。元至順三年重建,張起巖撰碑?!薄洞笄逡唤y(tǒng)志》卷八十九:“天靜宮在亳州東一百二十里福寧鎮(zhèn),漢延熹七年建,相傳老子生于此。宋天禧二年盛度撰天靜宮碑文。”
張起巖與濰坊。濰城境內(nèi)的浮煙山東北麓古麓臺上,有一通不大的石碑,碑文是一首七絕:銀河漾漾凈天街,碧月輝輝照麓臺。臺上讀書燕太子,清光依舊向人來。這首詩后人稱之為《麓臺秋月》。該詩的作者為元代首位漢族科考狀元張起巖。張起巖的詩作很多,其中不少系即景生情而作,任北海吏時即寫有“濰州八景”詩(八首),其中有《東園春早》、《南溪垂釣》、《西山霽雪》、《孤峰夕照》、《石橋漱玉》以及《麓臺秋月》、《玉清煙曉》、《青陽晴眺》等。今錄兩首如下:《東園春早》:春到東園景物幽,小桃破萼柳絲柔。好邀詩友聯(lián)詩句,信步攜筇試一游?!肚嚓柷缣髑铩罚猴L(fēng)雨霽碧天涼,極目城樓逸興長。幾簇人家山色里,一川黍禾半蒼黃。北海北城墻上有高亭一座,曰“青陽樓”,或稱“青陽亭”,俗稱“伸冤樓”。據(jù)說民間有冤情不能上達者,可登樓高喊“冤枉”!縣衙內(nèi)宅離青陽樓不遠,縣官聽到喊聲,可允許冤者進縣衙申訴。青陽樓在城墻之上,是濰城登高遠眺的絕好去處,張起巖曾吏北海,當然不會錯過“青陽晴眺”的機會。(資料來源網(wǎng)上,對作者一并致謝)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