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趙國,為什么是戰(zhàn)國七雄中最后一個稱王的諸侯
根據(jù)《戰(zhàn)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戰(zhàn)國七雄,戰(zhàn)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tǒng)稱,經(jīng)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zhàn)爭,周王朝境內(nèi)的諸侯國數(shù)量大大減少。在三家分晉后,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對于戰(zhàn)國七雄來說,趙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諸侯國,也只有趙國,能夠在長平之戰(zhàn)中秦國展開一場巔峰對決。不過,在戰(zhàn)國七雄中,趙國的君主卻是最后一個稱王,也即直到趙惠文王在位時,趙國才正式稱王。那么,問題來了,戰(zhàn)國七雄中,強大的趙國為什么最后一個稱王呢?
一
首先,在戰(zhàn)國七雄中,楚國是第一個稱王的諸侯國,這是因為早在西周時期,楚國就僭越稱王了。在春秋時期,稱王的楚國君主,更是和周王室分庭抗禮。在楚國之后,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于是也承認魏的王號。而這,意味著魏國和齊國的君主正式稱王了。在徐州相王后,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為王,同年,魏惠王尊韓宣惠王為王。在此基礎上,公元前323年,發(fā)生了五國相王這一歷史事件。
二
就五國相王,指的是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lián)盟,并且互相稱王的歷史事件。不過,對于五國相王中的趙國君主趙武靈王,卻在國內(nèi)未采用王號,僅稱“君”或者“主父”。對于趙武靈王這一稱號,是后來趙惠文王追謚的。由此,在戰(zhàn)國七雄中,趙國是最后一個稱王的諸侯。對此,在筆者看來,趙國之所以最后一個稱王,主要是因為趙國在戰(zhàn)國前中期比較弱小。在五國相王時,楚國、齊國、秦國、魏國、韓國、燕國都已經(jīng)稱王。但是,趙武靈王認為趙國實際上沒有稱王的實力,所以在國內(nèi)未采用王號,僅稱“君”或者“主父”。
三
在趙武靈王剛剛即位的時候,趙國還沒有開始“胡服騎射”。對于胡服騎射之前的趙國,不僅在和秦國、齊國、魏國的較量中屢戰(zhàn)屢敗,比如魏國稱霸中原的時候,就派遣大軍攻破了趙國的都城邯鄲,連林胡、樓煩等勢力,乃至于身邊的中山國,都經(jīng)常進犯趙國。正是因為趙國實力上的相對弱小,所以,趙武靈王才在五國相王去除了“王號”。到了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正式推行“胡服騎射”。經(jīng)過這次變法后,趙國成為戰(zhàn)國中后期的強國。而在趙武靈王去世后,趙惠文王得以正式稱王,并追封趙雍為“趙武靈王”。
四
最后,在五國相王中,與趙國一起“相王”的中山國是趙武靈王做夢都想消滅的心腹之患。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接受“五國相王”而來的王號,基本等于與中山國一起加入魏國主導的聯(lián)盟,這是趙武靈王不愿看到的。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中山國這一諸侯,在稱王后就引起了齊國這一大國的不滿。所以,趙武靈王之所以沒有稱王,也是希望打消秦國、齊國、魏國、楚國等大國的警惕,從而為自己推行“胡服騎射”構建有利地外部環(huán)境。換而言之,趙武靈王去除王號,無疑為明朝朱元璋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提供了借鑒,通俗地說就是“悶聲發(fā)大財”。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