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禮節(jié)習(xí)俗—普寧喪葬習(xí)俗
普寧舊時喪葬禮俗貧富差異很大,富者葬禮有停柩七日連宵“做功德”的(客俗稱“放水燈”);貧者則從簡從儉,甚至有買不起棺材用草席卷埋的。此外,鄉(xiāng)俗以年齡未上50歲而亡者為早逝,葬俗也從簡。
老人亡故,舊俗葬禮一般程序有:
初終 老人將亡,先移入廳堂,人斷氣后,臥放冥椅。子孫以清香一束放入小缽內(nèi)貯水,用新面巾為死者洗臉。客俗則用缽到溪邊舀回長流水為死者洗臉抹體,謂之“買水抹尸”。
更壽衣 男著雙數(shù)長衣,女為單數(shù)衣裙。俱黑鞋白襪,手執(zhí)手巾、扇子??退鬃笫謭?zhí)桃叉一串,謂之“打狗棒”。尸體蓋上天地被(即蓋棺被),紅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棺被遮面,俗謂死人似虎,不讓驚嚇著活人。死者腳尾擺一豆油燈,謂之“腳尾燈”。燈旁置飯一碗,稱“冥飯”。親屬此時要穿上麻衣,背穿,父亡露左臂,母亡露右臂??退兹送龉?,親屬要拿出銅鑼打三下,女眷放聲哭,稱開孝。
發(fā)訃告 人亡故次日,家屬用毛筆在白紙或草紙上書寫唁訃,稱發(fā)報單,告知親友。送報單者送達不得入屋,要喚受報人出屋,看報單內(nèi)容后在門口焚化,親友聞訃訊,送款若干助喪事,俗謂之送紙禮。辦喪事者備小紅繩回送,俗謂之“扎彩”。
入殮 入殮前棺木先墊上草紙、白草木灰或茶葉,然后擇時用三捆麻皮吊尸入棺,稱小殮。蓋棺前家屬親眷瞻仰已故者遺容,孝子喂飯,俗謂“飼生”。然后封棺,用斧頭釘上六顆釘。男亡棺木油紅漆,由家族上輩封棺;女亡棺木油黑色,由外家上輩封棺。此謂大殮。
成服 大殮后死者家屬親眷披麻戴孝,稱“成服”。父亡子手執(zhí)竹杖,母亡子手執(zhí)桐杖,意為哀痛同于喪父。
出殯 死者有陳柩居喪3天或7天,也有即日出殯者,出殯時,敲銅鑼、放鞭炮、撒紙錢者居先;次為挽軸、幢幡之列,接著為靈柩和家屬親眷執(zhí)杖扶柩隊列。抬棺由八個青壯年分兩班輪流扛抬,俗謂之“八仙抬柩”。后為哀樂隊和親友送喪者。親友、外家、女眷送殯至村外即另路折回。
客俗60歲以上亡者,棺材用長條布兜住扛出,有8人抬或多至16人抬的,單身亡者則只用單條布兜縛在棺材上抬。
安葬 棺材抬至墓穴,道士念經(jīng)后棺材入穴,子孫繞道而回??退淄鋈税苍岷蟠稳眨訉O備三牲前往墳前祭拜,種上豆種,把墳頭上留下沒蓋上的一塊草皮蓋好,謂之“覆墳”。
戴孝 亡人安葬后在家設(shè)靈堂,每逢七日祭奠一次,稱“做七”,至七七(49天)或百日始畢,謂之脫孝。
舊時喪葬禮俗繁雜。解放后,喪葬禮俗逐步改革、簡化。今悼念亡故者多改為開追悼會,奏哀樂、向遺像默哀、致悼詞、送花圈、挽聯(lián)等,參加悼念者臂戴黑紗,胸佩白花。城鎮(zhèn)喪事多倡導(dǎo)火葬,農(nóng)村則仍多從土葬。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展開-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