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州文化—微派建筑—徽州橋名的由來
徽州古橋不僅數(shù)量多,類型繁,而且古橋的名稱也妙趣橫生。
一是以人或姓命名。這類古橋大多為紀念橋梁的建造者,或因某姓聚居地而命名。比如,歙縣牌頭的永寧橋,系由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桂林洪永寧捐資興建。于是,人們?yōu)榱思o念他的不朽功德,遂以其名“永寧”而命名之。同為歙縣的宋村鄭翁橋,也是因為橋乃鄭闇、鄭武相、鄭風相等創(chuàng)建,因而得名“鄭翁”。再如休寧古城山下舊市的趙公橋,婺源汪口的曹公橋,其名也都是取之于該橋的建造者之姓氏。像趙公橋為趙廷賢所出資建造,而曹公橋則自唐代就已經(jīng)為曹氏先人曹仲澤所創(chuàng)建,其后歷經(jīng)明清兩代,該橋雖時為洪水所沖圮,但曹仲澤的后人曹玨、曹俊、曹鳴遠皆及時捐資或動員族人捐輸給予興復和重建,以承祖志。至于歙縣和祁門的4座高陽橋,一看橋名,我們即會脫口而出,這一定是許姓人氏興建的橋梁。果然不出所料,從歙縣許村、唐模、西坡,到祁門的高陽橋,無一例外地是由許姓聚居村落或許姓人氏出資建造。正如許承堯在《歙縣志》中所說,“橋名高陽,蓋紀姓也?!?
二是以地名橋。以地名橋不僅是徽州,而且也是全國其他地區(qū)古今橋梁名稱的最主要來源,這類古橋,一是取諸所在地名的方位,諸如位于府城或縣城的諸如歙縣的河西橋。婺源的東門橋、西門橋、南門橋和北門橋,等等,都是分別處于歙縣城之西練江,婺源縣城東、西、南、北門外的方位;二是古橋所在的村落,如歙縣桂林橋、休寧的藍渡橋等。至于以山川河流名橋者,在徽州就更是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和現(xiàn)象了,諸如績溪的徽溪橋、歙縣大谷運的谷川橋、祁門善和的和溪橋,以及歙縣前山庵前的前山橋、竦坑村的百步嶺橋等等,都是以山橋所在的山川而命名的。
三是以重要的事件命名。重要的歷史事件甚至傳說事件,往往也會成為徽州古橋得名的—個由來。像歙縣八都的登第橋,就是因為在建橋之時,村人中有余獻可兄弟登第考中進士;于是,人們?yōu)榱思o念這件大事,專門為古橋命名為“登第橋”。而績溪城西二里之地徽溪津上的來蘇渡橋,跡盛傳著—個美妙的傳說故事呢!故事悅:當年蘇軾從海南做官歸來,專程于途中來到績溪,看望在此為知縣的弟弟蘇轍,因為士大夫在此渡口恭候和迎接蘇軾,故人們遂將這一渡口改稱為“來蘇渡”。后來,該渡被改建為5孔石拱橋,人們于是便將此橋命名為“來蘇渡橋”,一般簡稱“來蘇橋”。當然這僅僅是美好的傳說而已,據(jù)道光《徽州府志》考證,蘇轍在績溪當縣令和蘇軾自海南返歸,前后相差十余年,說兩人在績溪相會并由此產(chǎn)生的來蘇橋的故事,實在是子虛烏有。而據(jù)明初人程貞白考證,來蘇橋的得名,恰恰不是蘇軾,而是蘇轍,是績溪父老歡迎蘇轍來績溪,并相遇于潭石渡,故稱“來蘇渡”。宋代績溪市民葛延敬建橋并亭于徽溪之上和橋側,故此橋因渡而得名。不過,蘇軾到過績溪,雖然明顯不是歷史事實,只是一種美妙的傳說,但在績溪普通百姓心里和記憶中,傳說就是事實。在歙縣瀹嶺屋村頭,有一座名為“悅有橋”的單孔石拱橋,相傳早年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災荒。官府在此放賑救災,拯救百姓。后來,當?shù)厝藢iT在此建廠亭和橋,以紀念這次放賑得救事件,人們便把此亭與橋命名為“悅有亭”和“悅有橋”。
五是因某種神話傳說故事而得名。因神話傳說而得名的古橋,徽州也有一些。像一些關于神仙之類的古橋,都是屬于此種類型。如歙縣漁梁左側的望仙橋,相傳就曾是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拜訪仙翁許宣平之處。而歙縣沙溪上村口隆堨的仙姑橋,是鄭仙姑至此,見橋圯難行,遂用石嵌之。也就是說,此橋是為了紀念傳說中的建造者鄭仙姑而命名,歙縣知縣靳治荊在《過仙姑橋詩》中寫到:“仙姑曾過此,嵌石放流泉?!倍年幧娇拥南晒脴?,則是傳說中的何仙姑賣藥處。此外,類似的以神話傳說中神仙而命名的古橋還有歙縣的仙花橋、祁門的三仙橋和績溪旺川的太乙橋等等。至于以傳說中的龍為名來稱謂古橋者,在徽州更是各地皆有,俯拾即是。神話傳說,折射出了徽州人精神世界的理念,透視出廠徽州人對美好的神仙世界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六是以文學語言命名的古橋。以文學語言命名的徽州古橋,大多數(shù)是描繪古橋的景色或表達對某種優(yōu)美景色的期盼。如歙縣桂溪的毓秀橋,即是懷著對該橋“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的美好祝福和期盼之情而命名,至于遍及徽州各地被稱為環(huán)秀橋的古橋,除了歙縣呈坎環(huán)秀橋系因建造者羅環(huán)秀之名命名的之外,其他如歙縣環(huán)山、婺源長清源、祁門西溪和績溪余川之環(huán)秀橋,都是一種文學的語言,即希冀此橋環(huán)抱大自然的秀麗景色而命名的。再如歙縣練江之上的練影橋、壽民橋南之棲霞橋等,也都是以一種文學浯言的方式而得名的。
七是以宗教教義或宗教人物而得名?;罩萑说淖诮绦叛霾⒉徽紦?jù)生活的主導地位,正如許承堯援引清乾隆時江紹蓮所著之《歙風俗禮教考》所云:“徽州獨無教門。亦緣族居之故,非惟鄉(xiāng)村中難以錯處,即城市諸大姓,亦各分段落。所謂天主之堂、禮拜之寺,無從建焉。……徽俗不佛、老之教,僧人、道士惟用之以事齋醮耳,無敬信崇奉之者。所居不過施湯茗之寮,奉香火之廟。求其崇宏壯麗所謂浮屠、老子之宮,絕無有焉,”(《歙縣閑譚》卷十八)。但是,由于包括佛教在內的各種宗教大都提倡普渡眾生、倡義行善,修橋鋪路本身就是一個普渡眾生、方便路人的最善之舉。所以,徽州的古橋,以宗教教義或宗教人物(特別是佛教教義和人物)來命名的,具有相當?shù)臄?shù)量。即使是每縣皆有、且不止一處的通濟橋、永濟橋等古橋,雖是濟人過往,但它與佛教所倡導的普渡眾生、廣濟天下的教義,應當說是有很大聯(lián)系的。至于歙縣、休寧、婺源、祁門等縣9座被稱為“觀音橋”的古橋,實際上都是緣于對觀音菩薩的佛教信仰而命名的。而婺源的普濟橋,也都是緣于佛教的教義而得名的。至于那些為了修橋而到處化緣、省吃儉用的和尚尼姑,他們的名字大多沒有被鐫刻在古橋的石碑上,但他們確是集中代表了佛教徒對修橋事業(yè)的關注與執(zhí)著。
除了以上幾種主要類型以外,徽州古橋的得名還有其他—些來源與渠道,為了感激父母官的功德或希求政治的寬平,有的古橋就以父母官的功德而命名,如休寧巖腳的登封橋,就是因為倡修者徽州知府古之賢力辭百姓為他建祠名功,人們于他遠赴廣東升任按察副使之際,為表示對他的祝賀,取名為“登封”。再如休寧西街的惠政橋,也是為了紀念宋代知縣邢鉞修橋和在休寧的惠政而命名的。而婺源鳳山孝子祠前的報德橋,也是為了報答宋代御史查元的建橋功德而命名的。再如以古橋的風水朝向而命名的,徽州也有一些,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黟縣縣治北和歙縣呈坎的戊已橋等等。還有以建橋者所從事的職業(yè)命名的,如歙縣潛口坤沙村的簸箕橋、上豐鄉(xiāng)蕃村的草鞋橋,二橋的創(chuàng)建者分別是從事簸箕和草鞋織編為生的小手工業(yè)者,他們把織編簸箕和草鞋所積蓄的微薄的銀兩,傾囊而出,用于修橋事業(yè)。為此,人們將他們所創(chuàng)修的古橋,以他們所從事的職業(yè)命名,體現(xiàn)了人們對他們建橋義舉的尊重與愛戴。此外,還有一些純粹是迷信稱謂的古橋,如為了祈求降生貴子的歙縣大皮坑的求子橋、祈求福蔭后世的歙縣蔭嗣橋和績溪縣城北三里的嗣續(xù)橋等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