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學人散議—別開生面的窯上情歌
明代通俗文學大師馮夢龍不僅編寫了像《三言》、《新列國志》等 深受群眾喜愛的小說集,還致力于收集當時流行的民歌,編成《掛枝兒 》、《山歌》兩種民歌集。明代的民歌相當興 盛,在民間廣為傳唱,被 馮夢龍等文人收編成集后,從題材到表現(xiàn)手法上都以完全嶄新面貌出現(xiàn) 在文壇上,語言雖然俚俗粗野,卻不乏藝術魅力。當時的文學家卓珂月 評論說:“我明詩讓唐, 詞讓宋,曲又讓元,庶幾吳歌、掛枝兒、羅江 怨、打棗竿、銀絞絲之類,為我明一絕耳。”
各種文藝形態(tài)都是一定社會經(jīng)濟的反映,民歌的崛起是與當時商品 經(jīng)濟繁榮和市民階層的興起分 不開的。明代無錫的燒窯業(yè)十分發(fā)達,在 南門外形成廣闊的窯區(qū),謠云:“上塘十里宜開店,下塘十里興燒窯。 ”廣大窯工創(chuàng)出了暢銷大江南北的名牌磚瓦,在精神世界也必然會發(fā)揮 他們的聰 明才智。《掛枝兒》中有一首《送別》,顯然出自窯工之口: “送情人直送到無錫路,叫一聲:燒窯人,我的哥。一般窯怎燒出兩般 樣貨?磚兒這等厚,瓦兒這等薄。厚的就是他人也,薄的就 是我。勸君 家,休把那燒窯的氣。磚兒厚,瓦兒薄,總是一樣泥。瓦兒反比磚兒貴 ,磚兒在地下踹,瓦兒頭頂著你。腳踹的是他人也,頭頂?shù)倪€是你?!?/p>
這首歌詞在明代的民歌中頗具代表 性。詞中提到的“無錫路”不是 路名,是指通往無錫城的路,而它正是還保留至今的南門外大窯路。歌 詞音律鏗鏘,有節(jié)奏感。上下兩節(jié)分別為男女的對白,他們都拿磚瓦做 比喻,意思卻正相 反,表現(xiàn)了相愛中男女復雜的情感。尤其令人尋味的 是一般情歌都拿花朵、月亮等美麗的東西做比喻,該詞卻用粗陋的磚瓦 自喻,既閃耀出智慧的光芒,又體現(xiàn)了窯工們像磚頭般厚重的本色。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