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吳地風物—清水面筋
無錫的油面筋可是出了名的,不僅佐飯、做菜、燒湯均可,民間還有個習俗,就是逢到節(jié)日合家團聚時,飯桌上總要有一碗肉釀油面筋,以示團團圓圓,生活美滿。
說起油面筋的來歷,最早還是來源于尼姑庵里的一位師太。
過去去惠山,得經(jīng)五里街,五里街尾有座大德橋,橋畔有座尼姑庵。這庵堂靠近惠山,環(huán)境清靜,每逢節(jié)日集會之時,無錫城的老太太們便會來此念佛坐夜,有時因為要念七佛,在庵里一住就是六七天。庵里有個燒飯師太,燒出來的素齋有些名氣。俗話說“豆腐百葉,沒啥花樣”,她燒出的就是不一般,不僅會翻名堂,而且味道又好。師太燒素齋,慣常用生麩當主料,紅燒的,炒絲的,煮湯的,真是吃得念佛老太太稱心滿意。
逢到有錢人家太太、小姐,師太用生麩配上細貨冬筍、香菇,道道菜肴引得素齋席上贊口不絕。
經(jīng)常來庵念佛人不斷,聞名來吃頓素齋的居士更是不少。
因為來來往往的香客太多,燒飯師太為了省事,每次都要浸滿滿一小缸生麩。偏偏有回約定來庵堂念佛坐夜的幾十個鄉(xiāng)下老太太,不知為啥事情居然沒來。那好幾桌素齋需用的生麩,燒飯師太早上已準備好了,怎不叫她發(fā)愁。因為生麩隔夜餿,一過夜就吃不得了。
燒飯師太沒了辦法,想來想去,只有試試腌制的保鮮法,就放些鹽在生麩缸里。晚上,還是放心不下,怕這方法不靈,想想不如把生麩油煎,這樣肯定能夠避免發(fā)餿,明朝燒素齋仍可派上用場。油鍋里油多了些,待油一滾,師太怕生麩煎不透,特地剪成一個個小塊,小抓一把扔進油鍋,鏟刀翻了幾翻。嘿,真稀奇!
只見鍋里一塊塊生麩膨脹成一個個金黃澄亮的空心圓球,在滾油里竄上竄下,師太用笊籬撈起,手指頭戳戳松脆、鼻頭聞聞噴香、嘴里嘗嘗蠻鮮。她高興啊,趕忙找來眾師太看看,眾口贊好,還給這油炸生麩空心圓子起名“油面筋”。燒飯師太心里有了新算盤:庵里素齋席上添上了一員主將!
從這以后,尼姑庵里素齋,又多出了清炒面筋、面筋筍片、香菇面筋、面筋湯這許多素菜佳肴,日日只怕素齋桌數(shù)開得少,不愁吃客人不多。
風聲傳出去,各處庵堂、寺院也都學起樣來,素齋中增添油面筋花色。沒多久,無錫城里開出一個個油面筋店鋪,油面筋進了千家萬戶,大家也開始拿油面筋做菜、包肉餡,油面筋一下子成了飯桌上的常菜。至于那些飯店、菜館里廚師們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燒出了好多道無錫的傳統(tǒng)名菜。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