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歷史探源—吳地風物稽古求
從國家文物局傳來消息:我國即將出版一套“中國20世紀文物與考古叢書”,其中有一本是關于吳文化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的,由我市考古學者馮普仁撰寫。這是考古學界系統(tǒng)全面研究吳文化的第一本專著,全書共15萬字左右。昨日,記者專程走訪了馮普仁先生。
馮先生的話題從本世紀30年代吳越文化的考古研究談起。他說:“我是1936年出生的,那正是在江南地區(qū)首先發(fā)現(xiàn)良渚文化遺址的一年,所以有人戲稱我是良渚的同齡人?!钡拇_,自從1976年調到無錫博物館工作后,馮普仁就與良渚文化及整個吳越文化的考古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關于吳文化,他著有《吳地交通文化》、《吳國青銅兵器初探》、《試論吳國石室墓》、《南朝墓葬的類型與分期》等專著及論文,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還曾應邀在日本明石市立文化博物館作《吳文化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學術講演。今年即將出版的《無錫文化大觀》首篇《歷史縱橫篇》也已由馮先生撰寫完成。
馮普仁說,博古是為了通今,考古并非只是沉湎于古物,更是為了把今日的生活妝扮得更美麗。作為無錫地區(qū)唯一擁有考古領隊資格的考古工作者,馮普仁有著豐富的野外考古經(jīng)歷,曾經(jīng)參與過無錫地區(qū)的許多重要考古發(fā)掘工作。去年2-4月,他領導了全國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無錫寄暢園東南部遺址的發(fā)掘工作,基本查清了該遺址在明清兩代的演變情況,為遺址的修復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依據(jù),使重建方案順利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審批。
在常人眼里,考古是一門艱苦、枯燥的學問,而馮普仁卻把大半生的時間都給了考古事業(yè),他的信條是: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他1960年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我國最高的考古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在此后的16年間,他先后在西安和洛陽參加漢唐兩京城址的考古勘察和發(fā)掘工作,首次復原了兩京的都城設計規(guī)劃。調到無錫后,他又主持發(fā)掘了馬山春秋石室墓、環(huán)城河晚唐到明清古井群、青山灣明代黃鉞家族墓群等。他的學術簡歷已被收入《中國當代歷史學學者辭典》、《劍橋國際名人傳記辭典》等多部權威名人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