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族譜網(wǎng) 頭條 歷史文化

                  秦隴文化—宗教文化—青海地區(qū)主要寺院:塔爾寺-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

                  2018-01-24
                  出處:族譜網(wǎng)
                  作者:阿族小譜
                  瀏覽:1605
                  轉(zhuǎn)發(fā):0
                  評論:0
                  秦隴文化—宗教文化—青海地區(qū)主要寺院:塔爾寺-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一)塔爾寺???藏語名“袞本賢巴朗”,?意為“十萬佛像彌勒洲”,位于青海
                     (一)塔爾寺

                     藏語名“袞本賢巴朗”, 意為“十萬佛像彌勒洲”,位于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南蓮花山,北距西寧25公里,國務院于1961年3月4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爾寺和自治區(qū)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及甘肅省的拉卜楞寺并稱為藏語系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又因塔爾寺是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因此被信教群眾稱為“第二藍毗尼”,在全國藏、蒙古、土、裕固、滿、納西、漢等民族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

                     明洪武十二年(1379),宗喀巴的母親香薩阿切,根據(jù)正在學經(jīng)的兒子來信的意愿,在當?shù)厣姷馁Y助下,在宗喀巴誕生處修了一座“蓮聚塔”,此即今塔爾寺大金瓦殿內(nèi)的大靈塔。洪武十九年(1386),宗喀巴家鄉(xiāng)五部藏族,將塔形改為四諦塔形,并為此塔建了一座大殿。此后的170多年中,多次改建維修。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當?shù)囟U師仁欽宗哲堅贊于塔側(cè)修建一座靜房。明萬歷五年(1577),仁欽宗哲又在塔南側(cè)修建彌勒殿,始具寺院規(guī)模,人們稱為“塔兒寺”,后來改寫為塔爾寺。

                     塔爾寺以紀宗喀巴的菩提塔和大金瓦殿為中心,擁有經(jīng)堂、佛殿、僧舍等9300余間,占地600畝規(guī)模的建筑群,其建筑雄偉輝煌,莊嚴肅穆,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藏、漢各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其中,大經(jīng)堂為平頂藏式建筑,可容數(shù)千人,是全寺僧眾集結(jié)誦經(jīng)、禮佛和召開會議的地方。青海塔爾寺不僅是藏語系佛教格魯派的著名寺院和信教群眾的朝拜圣地,而且也是藏語系佛教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寺內(nèi)有四大學院,即顯明學院、醫(yī)宗學院、密宗學院、時輪學院。另有跳神舞院、印經(jīng)院等,建立有一整套經(jīng)院教育制度,培養(yǎng)了許多大德高僧,創(chuàng)作并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民族宗教文化遺產(chǎn)。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的繪畫、堆繡、酥油花 以及雕塑、印刷等工藝,已成為藏語系佛教乃至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佑寧寺

                     以土族為主要僧源的格魯派大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縣龍王山南麓,藏語稱“郭隆賢巴朗”,意為“寺溝彌勒洲”。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第七世嘉色活佛端悅卻吉嘉措按照三世的生前授記,受四世的委派來青海,在一世松布活佛和當?shù)匦疟娭С窒屡d建,早期有嘉色寢宮、經(jīng)堂、顯宗學院、護法神殿、大廚房等建筑??滴跄觊g鼎盛時期,有大小經(jīng)堂、僧舍、囊欠等2000多個院落,僧侶7000多人,設有顯宗、密宗、時輪、醫(yī)明四大學院。建筑宏偉,可與塔爾寺相媲美,被譽為“湟北諸寺之母”,成為青海地區(qū)大寺之一。著名活佛有章嘉、土觀、松布、卻藏、王佛等。清雍正元年(1723)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反清,寺院被清兵焚毀。清雍正十年(1732)清王朝撥款重建,賜名“佑寧寺”。清同治年間因西北回族反清起義,再次毀于戰(zhàn)火。后經(jīng)第六世土觀活佛主持重建,至光緒年間修復,僧眾1000余人。民國年間逐漸衰落,至1949年青海解放之前,僧眾只有270余名。1957年有396名。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佑寧寺是全省繼續(xù)開放的11座寺院之一。1966年“”中被關閉,寺院的經(jīng)堂、佛堂和活佛府邸被拆除。1980年7月經(jīng)地方政府批準重新開放,政府撥款與信教群眾布施資助,重新修建了大經(jīng)堂、小經(jīng)堂、彌勒佛殿和日月神殿、度母殿、噶當?shù)睢⒆o法神殿、空行殿、嘉色寢室、土觀囊以及470余間僧舍?,F(xiàn)寺藏有許多珍貴文物。

                     (三)瞿曇寺

                     瞿曇寺,藏語稱“卓倉多杰羌”,意為“卓倉持金剛佛寺”。位于樂都縣瞿曇鄉(xiāng),距縣城碾伯鎮(zhèn)26公里。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由噶瑪噶舉派僧人三羅主持修建。三羅名桑杰扎西,明初協(xié)助明王朝招降罕東蒙古族、藏族各部有功,被朱元璋請到京城,尊為上師,撥款為其建寺。二十六年(1393)寺建成后,朱元璋敕賜“瞿曇寺”匾額,加封三羅為西寧僧綱司“都綱”,下管十三族,并管理西寧衛(wèi)宗教事務,從永樂年間開始,形成為世代承襲的政教合一制度,直至明末。在明王朝的支持下,瞿曇寺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擴建,成為典型漢式宮殿風格的建筑群,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總體布局為前、中、后三進院落,由前山門、左右碑亭、金剛殿、瞿曇寺殿、寶光殿、隆國殿以及145間長廊、鐘樓、鼓樓、四座寶塔等組成。寺內(nèi)存有明碑、明鐘、明清匾額、明清王朝所賜金印、象牙印、景泰蘭瓶器和740多平方米彩色壁畫等多種文物。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時被關閉。1980年11月重新開放,1982年2月22日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廣惠寺 

                     也稱郭莽寺、法海寺。寺址在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東峽鄉(xiāng)衙門莊村。清順治七年(1650)贊布·端珠嘉措創(chuàng)建并任寺主。贊布·端珠嘉措于康熙五年(1666)去世,諾門汗敏珠爾主持寺務,自此歷輩敏珠爾成為寺主。清雍正二年(1724)羅卜藏丹津事件中寺院被焚毀。雍正七年(1729)在清王朝的資助下,敏珠爾二世羅桑丹增嘉措主持修復,雍正帝胤禎賜名廣惠寺。系格魯派寺院,建有顯宗、密宗、醫(yī)宗、時輪四大學院和大經(jīng)堂、佛殿及僧舍、靜房和護法殿等,珍藏有明永樂八年二月初一永樂皇帝所賜“灌頂圓修凈慧大國師孛隆迪瓦桑爾加領真”的圣旨1軸,清乾隆皇帝賜的“法海寺”匾額1方,九世班禪書寫的藏文掛軸3幅以及清朝賜給敏珠爾活佛的“凈明禪師之印”等文物。大通解放初約有僧侶200余人,活佛10余名,著名活佛有敏珠爾諾門罕和夏里瓦呼圖克圖。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時寺院全部拆毀。1981年寺院開放,建二層樓小經(jīng)堂1座,僧舍20余間,殿宇2座。

                     (五)夏瓊寺

                     青海最古老的藏語系佛教寺院之一。坐落在化隆回族自治縣查甫鄉(xiāng)黃河北岸夏瓊崖,寺以地命名。夏瓊,藏語中意為鳳凰。元至正九年(1349)由宗喀巴啟蒙老師曲杰·端珠仁青創(chuàng)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乾隆皇帝賜漢、藏、滿、蒙四體的“法凈寺”匾額。原寺院占地300余畝,大小建筑群28處,佛殿、僧舍2630余間,最早的建筑有大神殿、大護法殿和曲杰·端珠仁青的靈塔殿。曲杰·端珠仁青是宗喀巴的啟蒙師,宗喀巴7歲即在夏瓊寺從曲杰·端珠仁青學經(jīng),16歲離寺進藏。后在創(chuàng)格魯派,藏語系佛教史稱夏瓊寺為格魯派的發(fā)祥地和多麥地區(qū)各大寺院祖寺。同時,該寺以戒律嚴格、多出名僧而聞名,七、八、九、十世的經(jīng)師均出自夏瓊寺。因而受到藏語系佛教界和中央王朝的重視。1958年宗教制度民族改期時被關閉,1980年5月重新開放,1986年5月27日被化隆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丹斗寺

                     藏語全稱“丹斗謝吉央貢”,是藏語系佛教“后弘期”的發(fā)祥地之一。位于化隆回族自治縣金源鄉(xiāng)。公元9世紀中葉,“三賢哲”曾來此定居。喇欽·貢巴饒賽從“三賢哲”出家,受比丘戒成名,創(chuàng)建丹斗寺,招徒弘法,使佛教再度復興。因而該寺成為各派信徒向往的圣地,來此修持者絡繹不絕。該寺雖地處偏僻,但建筑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好,有阿彌魯迦殿、熱雜帕殿、“三賢哲”及喇欽修行殿、彌勒殿、阿柔格西修行殿、大經(jīng)堂、如意佛塔、僧舍等共約200余間,保存有大量珍貴文物。1988年9月15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隆務寺

                     藏語名“德慶曲科朗”,以為“大樂法輪洲”,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鎮(zhèn)。明宣德元年(1426),由薩迦派高僧三木旦仁欽創(chuàng)建,由于其弟羅哲僧格佛學知識淵博,被宣德帝封為“弘候妙悟”國師。明萬歷年間改宗格魯派。天啟二年(1622)明帝賜隆務寺“西域勝境”匾額一方,懸于大經(jīng)堂門首。崇禎三年(1630)夏日倉·噶丹嘉措活佛主持興建顯宗經(jīng)院。乾隆三十二年(1767)清廷封夏日倉·噶丹嘉措為“隆務呼圖克圖宏修妙悟國師”,此后歷輩夏日倉活佛襲隆務寺寺主和隆務十二族政教首領,隆務寺進一步發(fā)展,成為同仁地區(qū)最大的格魯派寺院。1958年前,有佛殿、經(jīng)堂35座1730間,活佛府邸43院4201間,僧舍303院2734間,全寺占地380畝,住寺活佛43人,僧眾1669人。建筑宏偉,裝飾華麗,大小經(jīng)堂房頂皆為琉璃瓦,裝有鍍金寶瓶等?!啊逼陂g被關閉,大部分殿堂被拆除。佛像、法器、經(jīng)籍等被焚毀。1980年12月重新開放,修復主要殿堂,重塑佛像,繪制壁畫,恢復了原來規(guī)模?,F(xiàn)有活佛9人,僧眾279人。青海省人民政府于1988年9月15日將該寺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阿瓊南宗寺

                     位于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西北坎布拉鄉(xiāng)。藏語名“南宗桑俄合丹吉朗”,意為“南宗密咒教法興旺洲”,是寧瑪派古剎,由5處天然石窟略加開鑿修飾而成。當?shù)仫L景秀麗,歷史上是藏語系佛教僧人的著名靜修地,公元9世紀中葉,來自的“三賢哲”和貝吉多杰以及安多地區(qū)許多名僧都曾在這里靜修過。清康熙年間,康區(qū)佐欽寺創(chuàng)建者班瑪仁增來此修持,主持擴建了南宗寺,后由古浪倉活佛主持寺務,住寺僧人最多時達500余人。1958年有經(jīng)堂、佛殿、活佛院各1座,僧舍47間,寺僧18人。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后關閉,1980年12月重新開放,重建經(jīng)堂1座,僧舍14間?,F(xiàn)有住寺活佛2人,僧眾26人。

                     (九)白玉寺

                     青海著名寧瑪派寺院。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白玉鄉(xiāng)俄柯河北岸的達爾塘灘。清咸豐七年(1857),由今四川省白玉縣白玉寺活佛拉智創(chuàng)建,為其子寺。從光緒末年起由喬智活佛加華吉貝多杰接管寺務,迅速發(fā)展成川、甘、青交界地帶規(guī)模最大的寧瑪派寺院,寺僧多達1200人,下轄70多座屬寺,有活佛40余人,其規(guī)模和影響遠遠超過四川白玉寺母寺。1958年前有大經(jīng)堂、講經(jīng)院、禪修院各1座,活佛府邸8處,僧舍400間,活佛18人,僧官2人,僧眾700余人,馬、牛、羊近萬頭。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被拆毀。1980年重新開放,新修大經(jīng)堂、靈塔殿、講經(jīng)院、禪房各1座,嘛呢房6間,嘛呢長廊兩排,活佛院6處,僧舍480間,全寺占地面積1000余畝,住寺僧眾300余人。與本縣和附近班瑪、甘德等縣的寧瑪派寺院宗教關系密切。

                     (十)乜也寺

                     止貢噶舉派古剎。位于今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的毛莊鄉(xiāng),由撒東肖噶上師建于公元12世紀前葉,為原囊謙千戶直屬的四大寺院之一。寺主為撒東肖噶的歷輩轉(zhuǎn)世,多降生于囊謙千戶家族,一直是囊謙千戶的灌頂活佛,原地方政府和清廷多有賜封。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前有僧200余人,1995年有僧40人,活佛2人,建有大經(jīng)堂、活佛院等主體建筑。

                     (十一)桑買寺

                     青海境內(nèi)最大的周巴噶舉派寺院。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吉曲鄉(xiāng),由周巴噶舉派僧人噶瑪丁增始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原以昌都卡嘎寺為母寺,下轄本縣境內(nèi)的哇龍寺、灑郭改寺、楞主寺和昌都地區(qū)的數(shù)座寺院。主要活佛有桑買和拉卻轉(zhuǎn)世系統(tǒng),其中二世拉卻·阿旺求巴嘉措是著名的佛教學者,著有《囊謙千戶史》等。1958年有僧430人,建筑宏偉,文物豐富,僅佛像500多尊,卷軸畫300多幅,寺主桑買活佛院巍峨壯觀?,F(xiàn)仍有250余名僧人。

                     (十二)達那寺

                     青海僅存的葉爾巴噶舉派寺院。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吉尼賽鄉(xiāng)境內(nèi)的達那山。初建于宋代,早期為本教寺院,后由桑結(jié)葉巴·益希則巴改為葉爾巴噶舉派寺院。公元20世紀50年代有僧300余人,殿堂6座,供奉有帕摩竹巴靈塔、益希則巴的藥泥身像以及本教祖師敦巴辛饒的鍍金銅像等。當?shù)叵鄠?,藏族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中的格薩爾王信仰葉爾巴噶舉派。在達那寺建有格薩爾殿,內(nèi)塑有格薩爾身像,并保存有格薩爾及其部將的兵器等,在達那山頂有兩處格薩爾及其部將的墓葬群,因此也稱達那寺為“嶺國寺”?,F(xiàn)有僧150人。

                     (十三)覺讓寺

                     青海最大的拔戎噶舉派寺院。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的覺拉鄉(xiāng),由隆熱帳巴堅贊始建于公元14世紀中葉。歷史上曾是囊謙地區(qū)出名的政教合一寺院,管轄今囊謙縣境內(nèi)的覺拉、香達,雜多縣昂賽鄉(xiāng)境內(nèi)的雜結(jié)、保熱同和玉樹縣境內(nèi)的格強瑪?shù)鹊貐^(qū),從明代起,該寺寺主活佛受朝廷封賞,寺內(nèi)專設“巴熱丙蓋”一職,專司當?shù)卣淌聞?。公?0世紀50年代,有殿堂6座,寺僧500余人,保存有大量歷史文物和佛教經(jīng)籍、法器。現(xiàn)有僧350人,有活佛冬嘎、灑嘎等。

                     (十四)禪古寺

                     玉樹地區(qū)出名的噶瑪噶舉派寺院。位于玉樹縣結(jié)古鎮(zhèn)南禪古村所在的禪古山腰,始建于公元12世紀都松欽巴初創(chuàng)噶瑪噶舉派時期,為原拉達、布慶、扎武、拉秀、文保等百戶部落群眾所信奉,最盛時期寺僧達500余人。寺內(nèi)原有禪來堅貢、斯日倉和噶瑪洛舟三個活佛系統(tǒng),其中寺主活佛禪來堅貢是原地方政府在玉樹地區(qū)認可的“四大堅貢”(救世者)之一。公元20世紀50年代有僧450人,建有殿堂9座,存有經(jīng)卷3萬余卷、大小佛像3000余尊?,F(xiàn)有寺僧74人,活佛2人,主要建筑有經(jīng)堂和10座白塔。

                     (十五)蘇莽囊杰則寺

                     蘇莽噶舉派著名寺院。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毛莊鄉(xiāng),由帳瑪賽·羅舟仁欽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與寺院所在的子曲河北岸的蘇莽德孜梯寺同一系統(tǒng),合稱“蘇莽寺”,是原來玉樹地區(qū)著名的政教合一寺院,創(chuàng)建者帳瑪賽·羅舟仁欽的歷輩轉(zhuǎn)世稱“嘎文”活佛,既是寺主,又是當?shù)靥K莽部落百戶,下轄5名百長,管轄千余戶,4400多人口。該寺最盛時有僧千余人,屬寺眾多,分布在囊謙、玉樹兩縣和昌都地區(qū)。公元20世紀50年代有僧300人和嘎文、仲灑冬哇、丁嘎、更松、周巴等轉(zhuǎn)世活佛系統(tǒng),主體建筑有察切瑪大殿、文殊殿、德欽則經(jīng)堂、嘎文頗章等,皆規(guī)模宏偉,裝飾豪華?,F(xiàn)有殿堂、禪院各2座,活佛拉讓3座,寺僧160人,活佛5人。

                     (十六)尕藏寺

                     青海最早的薩迦派寺院。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稱文鄉(xiāng)境內(nèi),由八思巴弟子噶阿寧膽巴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268),八思巴曾親臨該寺講經(jīng)傳法,賜佛像、經(jīng)卷、佛塔、法器和保護寺產(chǎn)法旨,并向噶阿寧膽巴賜象牙、檀木圖章,授命管理當?shù)卣淌聞铡T钍r寺僧多達1900人,噶阿寧膽巴曾任元朝帝師,通稱“膽巴國師”。公元20世紀50年代有僧450人,建有大小殿堂10座,活佛拉讓6處?,F(xiàn)有殿堂4座,寺僧109人。

                     (十七)結(jié)古寺

                     青?,F(xiàn)存最大的薩迦派寺院。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結(jié)古鎮(zhèn)木它梅瑪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由薩迦寺當欽哇·嘉昂喜饒堅贊改建原有的噶瑪噶舉派寺院而成。歷史上以建筑宏偉、文物豐富、多出名僧而聞名藏區(qū),整個寺院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蔚為壯觀,主體建筑有桑舟嘉措經(jīng)堂、講經(jīng)院、彌勒殿、大昭殿、嘉那和文?;罘鹪旱?,明清鼎盛時期寺僧多達千余人,有扎武邁根、嘉那、文保堅貢等轉(zhuǎn)世活佛系統(tǒng)。1958年有殿堂5座,僧舍600 余間,寺僧850人,活佛3人,藏有經(jīng)卷近萬卷,佛像數(shù)千尊,保存有元代的唐卡、佛像、法器和扎武百戶家傳的寶刀等文物。1958年關閉。1980年10月重新開放,新修經(jīng)堂兩座,僧舍220間,住寺活佛1人,僧眾136人。附近新寨村有省內(nèi)最大的嘉那嘛呢石堆,譽為“世間第一大嘛呢堆”。

                     (十八)阿什姜寺

                     青海最早建成的覺囊派寺院。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江日堂鄉(xiāng)的亞日堂灘,故亦稱“亞日堂寺”,當?shù)毓欧Q“阿什姜”,為果洛藏族的發(fā)祥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噶丹彭措林寺住持阿旺丹增南杰移建附近寧瑪派古剎智格果寺而成。寺僧重視時輪傳承和六支瑜伽修習,專門設有禪院。1958年有僧125人,活佛10人,現(xiàn)有僧65人。原有經(jīng)堂2座,佛塔14座,現(xiàn)修復經(jīng)堂和3座石塔。石塔各高30米,底寬14米,周建佛堂,門楣彩繪,塔頂繪有佛眼,式樣奇特,別具一格。

                     (十九)都蘭寺

                     青海著名的以蒙古族為主要僧源的格魯派寺院。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銅普鄉(xiāng)。明萬歷十一年(1583),由道希汗禪師初建靜房。清順治元年(1644),由霞巴丹津擴建成正規(guī)寺院,以噶丹寺為母寺。雍正三年(1725),清朝劃定蒙旗,都蘭寺屬和碩特蒙古西前旗。乾隆元年(1736),該旗札薩克多羅郡王袞楚克達什于寺內(nèi)興建四合院王府。此后,青海蒙古左冀各王公臺吉相繼設置行署,都蘭寺成為左冀蒙古各旗的政治活動中心和互市之所。寺主霞巴丹津在清代封號“丹津呼圖克圖”,至今共歷九世。最盛時僧侶多達千人,屬民200余戶。青海解放初有大經(jīng)堂1座,時輪經(jīng)堂1座,佛塔3座,活佛院和僧舍200間,住寺僧人136人。1958年關閉。1962年一度開放,1980年重新開放,在舊寺址新建經(jīng)堂1座,時輪塔1座,僧舍16間,住寺僧眾75人。寺僧注重密法修持和醫(yī)術學習,建有曼巴扎倉(醫(yī)學經(jīng)院),為群眾醫(yī)治疾病。寺主麻旦江活佛于1985年逝世,生前曾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副主席。

                     (二十)賽宗寺

                     青海近代修建的最大格魯派寺院,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興??h桑當鄉(xiāng)。寺院所在的賽宗山松柏蒼翠,洞窟遍布,歷史上是藏僧閉關修持的著名靜地。民國2年(1913),同仁隆務寺第三世阿繞倉活佛洛桑隆朵丹貝堅贊來此初建,得到當?shù)匕⒋趾?、夏卜浪等部落和剛察、祁連、果洛等地藏族部落頭人、群眾的鼎力支持,經(jīng)30年的發(fā)展,成為海南地區(qū)最大的寺院和佛教文化中心,原有小經(jīng)堂、文殊菩薩殿、大經(jīng)堂、彌勒佛殿、護法神殿等建筑,設有顯宗學院,佛像、佛經(jīng)、佛塔之多,與格魯派六大寺齊名。1958年全寺有大小殿堂和佛塔18座,活佛院15處,僧舍1086間,住寺僧眾619人,其中活佛28人,僧官1人,引經(jīng)師2人,管家8人,干巴11人。同年寺院關閉,1962年后一度開放?!啊敝斜徊饸?。1982年7月重新開放,新修大經(jīng)堂、彌勒佛殿、阿熱佛殿、菩提塔、八大靈塔以及活佛院、僧舍等建筑?,F(xiàn)住寺活佛3人,僧眾377人。賽宗寺地處白巖猴崖,每逢藏歷猴年,果洛、玉樹、海西和黃南等地數(shù)以千計的信教群眾來寺朝拜,并在白巖猴崖轉(zhuǎn)山,誦經(jīng)祈禱平安。寺主阿繞倉活佛是著名的愛國者,曾任青海省政協(xié)副主席和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資料

                  展開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評論 {{commentTotal}}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游客
                  發(fā)表評論
                  •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回復評論
                  加載更多評論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推薦閱讀

                  · 秦隴文化—宗教文化—青海地區(qū)漢傳佛教主要寺院
                  一、西寧北禪寺北禪寺,位于西寧市北郊土樓山上,距市區(qū)約2公里。土樓山是西寧北山的一部分,形似土樓,故名。這里早在東漢時期漢、羌人民即在山腰修建了土樓神祠,成為民間信仰拜天地神靈的場所。東晉太元年間(376-396),經(jīng)十六國中前涼、后涼、南涼和吐谷渾的倡導,佛教在湟水流域盛行,南涼王禿發(fā)烏孤主持在土樓山修建了青海地區(qū)最早的佛寺,請當時河湟一帶最著名的僧人住持土樓山佛寺。后不久,又有道士到此靜修,在半山腰開鑿了洞窟。從此,這里就成為民間信仰與釋、道共修的神圣之地。三種信仰歷朝都在此山腰開鑿石洞,現(xiàn)存洞窟57個,其中一部分為三種信仰各自靜修人的靜修地,一部分繪制各自信奉供養(yǎng)的神靈;從洞窟的名稱看,既有民間信仰的城隍洞、關帝洞,又有佛教的無量洞、菩薩洞、觀音洞、禪洞,還有道教的玉皇洞、三清洞、呂祖洞等,山的正面坐北朝南,依山勢自然形成似并立的兩個威武的金剛,信眾稱“閃佛”從唐朝至明朝,佛教曾在此...
                  · 秦隴文化—宗教文化—寺院:多西寺下什塘寺木合沙下寺寺卻毛亞秀麻寺
                  1995年,青海有本教寺院11座,住寺本教徒303人。歷史悠久的寺院有:多西寺位于化隆回族自治縣金源鄉(xiāng)多西材。始建于宋朝,是化隆境內(nèi)本教(白本)祖寺。1958年前,該寺有經(jīng)堂1座10間,其他平房、昂欠多間,占地500平方米。1958年關閉。1980年開放,經(jīng)堂重新修繕,面貌一新?,F(xiàn)有住寺本教徒54人。下什塘寺,位于化隆回族自治縣金源鄉(xiāng)下什塘村。該寺是多西寺的屬寺,與多西寺同時修建,1958年以前有經(jīng)堂1座16間,占地500平方米。1958年關閉。1981年重新開放,整修經(jīng)堂,另建誦經(jīng)房9間,客房3間,伙房3間,現(xiàn)有住寺本教徒88人。木合沙下寺,位于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曲庫乎鄉(xiāng)木合沙材。始建于15至16世紀。1958年前有經(jīng)堂l座80間,僧舍15院90間。1958年關閉。1982年開放,新擴建大經(jīng)堂1座111間,佛堂1座,昂欠1院36間,僧舍19院,是青海最大規(guī)模的本教寺院。開辦藏醫(yī)診療所1...
                  · 秦隴文化—古跡建筑—布蓋烏于來克寺院遺址
                  布蓋烏于來克寺院位于和田市北40多公里的沙漠中,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遺址內(nèi)的佛殿,邊長20米,保存著一些壁畫殘跡,地表散布著許多石膏摸制殘件和建筑構(gòu)件,是南北朝-唐代的遺存。
                  · 秦隴文化—宗教文化—器物
                  —雍仲本教崇奉的符號及本教的標志,常在本教寺廟大門、墻壁、藏文經(jīng)書、“龍達”、宗教畫和藏民住宅墻壁上寫字。本教的字左旋,逆時針方向,佛教的字右旋,順時針方向,兩者呈相反方向。本教稱字為“雍仲”,認為含“固信不變”、“忠貞不移”、永生、長存、永恒的本教等義?!坝褐佟辈匚脑狻皥怨獭?、“永固”。拉薩大昭寺門前《唐蕃會盟碑》石刻藏文銘文內(nèi)有“此威德無比雍仲之王威嚴煊赫”之句。本教信奉“雍仲”為神靈字,并以左旋之萬字紋做代表。古代和近現(xiàn)代藏族民間流行以“雍仲”一詞為本教寺廟名稱和本教信徒的人名。在康區(qū)和嘉戎藏區(qū),藏民舉行婚禮時,新娘到新郎家要在新娘坐的地方用青稞擺一個字。在木雅,人死后要在死聲額頭畫一個字。八字真言本教徒的祈禱經(jīng)咒,指“唵、嘛、者、墨、也、薩、來、杜”八個字。四川松潘藏族本教徒自稱“嘛芝”,即八字真言的簡稱,而稱信奉藏傳佛教的信徒為“嘛呢”,即藏傳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
                  · 秦隴文化—宗教文化—經(jīng)典
                  本教稱其經(jīng)典最初是用象雄文寫成,但這種文字已絕跡,現(xiàn)只有影印殘片。現(xiàn)行的本教《本教大藏經(jīng)》等經(jīng)典都是用通用的藏文書寫的,對它的見、修、行、宇宙觀等觀點、說法,有它自己的術語、詞匯。經(jīng)典外形和佛經(jīng)格式一樣,但內(nèi)容卻不雷同。本教經(jīng)典,在明初已被結(jié)集為《本教大藏經(jīng)》行世。其教法有許多被認為是從佛教吸取而改裝的。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