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情結(jié)問題
關(guān)于情結(jié)問題,仕與隱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揮之難去的情結(jié)。先秦時代的思想家們?yōu)樗麄兌ㄏ鲁鎏幮胁貛讉€
仕與隱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揮之難去的情結(jié)。先秦時代的思想家們?yōu)樗麄兌ㄏ鲁鎏幮胁貛讉€字,仕與隱的矛盾就一直與士人的人格理想和現(xiàn)實價值實現(xiàn)問題糾纏在一起,象幽靈一樣徘徊在士人的生活世界里,老實真誠一些的文人便不由得不痛苦。而中國古代大概還是老實的文人士子們居多,因而痛苦者居然竟占了大多數(shù)。然而文人們的老實又非農(nóng)民兄弟的老實巴交,終不肯痛苦在心口難開,他們識文斷字,知書達禮,登高能賦,臨流能詩,盡會嘆了一口氣,寫下兩行詩,說些功成身退、歸隱田園的堂皇話頭。這些話頭由前面的人唱出來,再由后來的人接過去,再加上一些油鹽醬醋,這就有了相傳不絕的隱逸和隱逸的文學(xué)。因為相傳不衰,所以就有對此作研究的必要,這也是很自然的事。畢竟無論如何這是歷史存在,是事實,而背后又有牽扯進儒佛道等等的煌煌思想在內(nèi),隔了千十百年,許多事情都不是一眼能看穿,也不能直接就拿來運用。怎么辦呢?這就需要研究。真正做這個工作的,眼下好像還不多,找來找去,只見到這么一本《中國古代詩人的仕隱情結(jié)》。那么這本書先就有了一點點意思。
這點小意思,是它直接揪出“仕隱情結(jié)”來審問,要問這個情結(jié)從何來。弗洛依德說人有“俄狄浦斯情結(jié)”,要戀母(好像專指男孩子?記不清了)。還舉出很多例子來證明,一來二去,蠻象一回事,于是大家信了,相信人果真有一種叫做情結(jié)的東西附在身上。情結(jié)這種東西最大的長處就是讓人捉摸不清。摸不清它的來頭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想得頭疼死了,干脆就把它派到一種叫做“天生”的原因里。戀母情結(jié)是從哪里來的?弗老先生一歸納一演繹,就推到了性的方面,是上帝安排的男女兩性分治并存使得人產(chǎn)生了這個情結(jié)。于是大家都恍然大悟似的明白了。中國傳統(tǒng)士人的仕隱確也稱得上“情結(jié)”之類的東西:不知怎么一來,中國文化突然發(fā)展到最高峰,三代之治是最好的時代,這個時候便冒出一個又一個的隱者,和那么些個盛世之君讓王征隱的盛舉,可見仕與隱的問題確實是中國文化天生的東西,就如男子生來便懂得“天生男女共一處”、必得要找女子為伴一般,尚在襁褓之時不被許可、亦無可能去泡妞,便只有暗戀乃母;老莊孔孟的時候雖然比三代差多了,但是去圣不遠,隱的人也還很不少,并且每個人都是行動上是巨人思想上也不是矮子,搬出來一套用舍行藏的理論來,于是“情結(jié)”就這么定下來,仿佛簽
下了一張契約:從今而后凡吾子孫,皆得永守此約,必于仕時不忘哼哼歸隱,隱亦得伺機而為仕,如此方得為士大夫。故而論仕隱必得要論其文化基礎(chǔ),即先秦儒道孔老莊是也,此見該著第六章“隱逸文化的哲學(xué)基礎(chǔ):先秦儒道”;又第五章“陶淵明與隱逸文化”實亦部分與此有關(guān),其第一節(jié)“隱逸現(xiàn)象先以傳說出現(xiàn)”、第二節(jié)以“ 上古時期隱逸文化的形態(tài):伯夷叔齊與其他”謂是。
雖然同屬一種情結(jié),卻有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如有的孩子希望母親多抱它一些,而有的孩子并不討厭別的曼妙的女孩子跟他玩兒;而且到后來長高了嘴上有了茸茸的毛了更要去關(guān)關(guān)雎鳩君子好逑要和誰有個約會,古代詩人的仕隱情結(jié)亦是如此。所以論者論完第五章中上古隱逸現(xiàn)象后,便必得轉(zhuǎn)入第二章論 屈原之意義。屈原為中國古代詩人中最早的一位突出代表,其仕進精神乃是先秦士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美政是其精神的主要內(nèi)容,同時在其人生追求中亦有仕進與歸隱之彷徨,實為傳統(tǒng)詩人仕隱情結(jié)最早的生動標本。用整整一章篇幅論屈原實不為過。
屈原而下,中國詩人中先是陶淵明,后來有李白、孟浩然皆是耳熟能詳之與隱逸有關(guān)之詩人,論傳統(tǒng)士人之仕隱情結(jié),是斷不可漏了他們的。例如孟浩然是盛唐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終生布衣。但他隱于家鄉(xiāng)鹿門山,說是不求仕進,到了四十歲時卻還是要出去求官,只是最終不成功,又回到家鄉(xiāng)終老其一生罷了。此書作者把孟氏一生概括為隱逸面目下的進取,很合乎盛唐詩人的的實際思想狀況。至于李白就不必多費筆墨在這里復(fù)述了。仕隱情結(jié)真是復(fù)雜,李白之后,又有蘇軾。“蘇軾終生向往歸隱,卻始終未能歸隱,這與其說是蘇軾的悲哀,還不如說是蘇軾對于仕隱情結(jié)的變通。它的意義在于指出了隱逸文化被積極仕進人生精神的汲取,從而產(chǎn)生更為優(yōu)秀的文化?!敝呖偨Y(jié)說。這是頗有意味的看法。對姜夔生活形態(tài)的分析是本書頗為出色的地方?!澳纤文┠甑慕?,出現(xiàn)了以職業(yè)詞人為生的現(xiàn)象,則暗示了中國古代士人由仕隱情結(jié)的基本矛盾體向著多元、多方位轉(zhuǎn)化的氣息?!睙o論如何,姜夔似乎確實是一種新新人類的活法(限宋代末之前)。以前對此認識似乎不夠,主要是因為未能把他納入仕隱情結(jié)的框架地來認識。
這點小意思,是它直接揪出“仕隱情結(jié)”來審問,要問這個情結(jié)從何來。弗洛依德說人有“俄狄浦斯情結(jié)”,要戀母(好像專指男孩子?記不清了)。還舉出很多例子來證明,一來二去,蠻象一回事,于是大家信了,相信人果真有一種叫做情結(jié)的東西附在身上。情結(jié)這種東西最大的長處就是讓人捉摸不清。摸不清它的來頭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想得頭疼死了,干脆就把它派到一種叫做“天生”的原因里。戀母情結(jié)是從哪里來的?弗老先生一歸納一演繹,就推到了性的方面,是上帝安排的男女兩性分治并存使得人產(chǎn)生了這個情結(jié)。于是大家都恍然大悟似的明白了。中國傳統(tǒng)士人的仕隱確也稱得上“情結(jié)”之類的東西:不知怎么一來,中國文化突然發(fā)展到最高峰,三代之治是最好的時代,這個時候便冒出一個又一個的隱者,和那么些個盛世之君讓王征隱的盛舉,可見仕與隱的問題確實是中國文化天生的東西,就如男子生來便懂得“天生男女共一處”、必得要找女子為伴一般,尚在襁褓之時不被許可、亦無可能去泡妞,便只有暗戀乃母;老莊孔孟的時候雖然比三代差多了,但是去圣不遠,隱的人也還很不少,并且每個人都是行動上是巨人思想上也不是矮子,搬出來一套用舍行藏的理論來,于是“情結(jié)”就這么定下來,仿佛簽
下了一張契約:從今而后凡吾子孫,皆得永守此約,必于仕時不忘哼哼歸隱,隱亦得伺機而為仕,如此方得為士大夫。故而論仕隱必得要論其文化基礎(chǔ),即先秦儒道孔老莊是也,此見該著第六章“隱逸文化的哲學(xué)基礎(chǔ):先秦儒道”;又第五章“陶淵明與隱逸文化”實亦部分與此有關(guān),其第一節(jié)“隱逸現(xiàn)象先以傳說出現(xiàn)”、第二節(jié)以“ 上古時期隱逸文化的形態(tài):伯夷叔齊與其他”謂是。
雖然同屬一種情結(jié),卻有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如有的孩子希望母親多抱它一些,而有的孩子并不討厭別的曼妙的女孩子跟他玩兒;而且到后來長高了嘴上有了茸茸的毛了更要去關(guān)關(guān)雎鳩君子好逑要和誰有個約會,古代詩人的仕隱情結(jié)亦是如此。所以論者論完第五章中上古隱逸現(xiàn)象后,便必得轉(zhuǎn)入第二章論 屈原之意義。屈原為中國古代詩人中最早的一位突出代表,其仕進精神乃是先秦士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美政是其精神的主要內(nèi)容,同時在其人生追求中亦有仕進與歸隱之彷徨,實為傳統(tǒng)詩人仕隱情結(jié)最早的生動標本。用整整一章篇幅論屈原實不為過。
屈原而下,中國詩人中先是陶淵明,后來有李白、孟浩然皆是耳熟能詳之與隱逸有關(guān)之詩人,論傳統(tǒng)士人之仕隱情結(jié),是斷不可漏了他們的。例如孟浩然是盛唐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終生布衣。但他隱于家鄉(xiāng)鹿門山,說是不求仕進,到了四十歲時卻還是要出去求官,只是最終不成功,又回到家鄉(xiāng)終老其一生罷了。此書作者把孟氏一生概括為隱逸面目下的進取,很合乎盛唐詩人的的實際思想狀況。至于李白就不必多費筆墨在這里復(fù)述了。仕隱情結(jié)真是復(fù)雜,李白之后,又有蘇軾。“蘇軾終生向往歸隱,卻始終未能歸隱,這與其說是蘇軾的悲哀,還不如說是蘇軾對于仕隱情結(jié)的變通。它的意義在于指出了隱逸文化被積極仕進人生精神的汲取,從而產(chǎn)生更為優(yōu)秀的文化?!敝呖偨Y(jié)說。這是頗有意味的看法。對姜夔生活形態(tài)的分析是本書頗為出色的地方?!澳纤文┠甑慕?,出現(xiàn)了以職業(yè)詞人為生的現(xiàn)象,則暗示了中國古代士人由仕隱情結(jié)的基本矛盾體向著多元、多方位轉(zhuǎn)化的氣息?!睙o論如何,姜夔似乎確實是一種新新人類的活法(限宋代末之前)。以前對此認識似乎不夠,主要是因為未能把他納入仕隱情結(jié)的框架地來認識。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guān)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關(guān)于情結(jié)問題
仕與隱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揮之難去的情結(jié)。先秦時代的思想家們?yōu)樗麄兌ㄏ鲁鎏幮胁貛讉€字,仕與隱的矛盾就一直與士人的人格理想和現(xiàn)實價值實現(xiàn)問題糾纏在一起,象幽靈一樣徘徊在士人的生活世界里,老實真誠一些的文人便不由得不痛苦。而中國古代大概還是老實的文人士子們居多,因而痛苦者居然竟占了大多數(shù)。然而文人們的老實又非農(nóng)民兄弟的老實巴交,終不肯痛苦在心口難開,他們識文斷字,知書達禮,登高能賦,臨流能詩,盡會嘆了一口氣,寫下兩行詩,說些功成身退、歸隱田園的堂皇話頭。這些話頭由前面的人唱出來,再由后來的人接過去,再加上一些油鹽醬醋,這就有了相傳不絕的隱逸和隱逸的文學(xué)。因為相傳不衰,所以就有對此作研究的必要,這也是很自然的事。畢竟無論如何這是歷史存在,是事實,而背后又有牽扯進儒佛道等等的煌煌思想在內(nèi),隔了千十百年,許多事情都不是一眼能看穿,也不能直接就拿來運用。怎么辦呢?這就需要研究。真正做這個工作的,眼下好像還不...
· 情結(jié)
各種討論中的情結(jié)佛洛伊德派:戀母情結(jié)(伊底帕斯情結(jié))榮格派:阿尼瑪斯阿尼瑪其他情結(jié)除了榮格與佛洛伊德的心理學(xué)公認的情結(jié)之外,許多人還歸納出許多“情結(jié)”。這些情結(jié)概念類似心理學(xué)中討論的情結(jié),但是顯然很不一樣。像是省籍情結(jié),完美情結(jié),處女情結(jié)等等。日本次文化更多資料:日本動漫迷使用術(shù)語列表ACG與同人文化中也整理出不少情結(jié)。日文中常以“コンプレックス(即Complex在日語上的發(fā)音,有時會被簡稱為コン)”來代表“Complex”(“情結(jié)”)。中文受到此影響的則常用“控(音譯)”代表“コン”。更明確的說,前述的“控”一詞得被解釋為某人的內(nèi)心系對某標的物具有源自內(nèi)心的且不可控制的強大欲望或偏好,例如:若稱某人為貧乳控,該具有貧乳之女性將對該某人方系具有強大之偏好及吸引力,而其他條件(如身高、比例、外貌等)則非為所問。以下為“控”一詞的進一步應(yīng)用:兄貴控(兄萌え)正太控弟控(弟萌え)以上兩者也被合稱...
· 關(guān)于劉備托孤問題
關(guān)于劉備的托孤問題有許多爭論,而我卻堅決作家陳文德先生的說法!當時劉備頻危時對諸葛亮說的“君才十倍于曹丕,若嗣子可輔則輔之,不可,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一席話的確出自劉備內(nèi)心,而不是這位梟雄的奸詐。讓我來分析:因為劉備與諸葛亮的交情有13之久,諸葛亮是個什么樣的人劉備因該知道。相反,劉禪是個什么料,劉備因該比誰都清楚,劉備這種想法因該是在永安宮想了很久。劉備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自己的江山著想,自己幸幸苦苦打下的江山,不能交給一個沒有能力的人來統(tǒng)治。劉備的做法在當時可以說是空前的,那時的皇帝都是處心積慮的把自己的江山交給自己的后代,在東漢有著許多無能的嬰兒皇帝,劉備借鑒著那些例子,就做出了這樣的決定。關(guān)于我這個說法最強有力的證據(jù)是當時有尚書令李嚴,虎威將軍趙云,還有劉備的兩個兒子在場,這些都隨時成為諸葛亮篡位的依據(jù),這點劉備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因此說明這時的劉備是站在自己國家利益這一邊的。而諸葛...
· 關(guān)于羅貫中的籍貫問題
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偉大作家羅貫中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然而,長期以來,對羅貫中的研究卻一直是古典文學(xué)研究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別的不說,光是他的籍貫問題就是一個——久懸不決的疑案明清兩代,有關(guān)羅貫中生平的記載寥寥可數(shù),而對其籍貫的說法卻彼此抵牾。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說法:1.太原人,即今山西太原人。主要見于明無名氏《錄鬼簿續(xù)編》:“羅貫中,太原人?!?.東原人,即今山東東平人。庸愚子《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稱“東原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多種明刻本亦署名“東原羅貫中”。3.杭人,錢塘人,越人,即今浙江杭州人。如郎瑛《七修類稿》稱為“杭人羅本貫中”,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稱為“錢塘羅貫中本”,周亮工《因樹屋書影》稱為“越人羅貫中”。4.廬陵人,即今江西吉安人。建國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學(xué)術(shù)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逐漸集中為兩種意見。一是“東原”說。此說以劉知漸、王利器二先生為代表。劉知漸先生指出,“嘉靖本《...
· 關(guān)于羅貫中的籍貫問題
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偉大作家羅貫中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然而,長期以來,對羅貫中的研究卻一直是古典文學(xué)研究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別的不說,光是他的籍貫問題就是一個——久懸不決的疑案明清兩代,有關(guān)羅貫中生平的記載寥寥可數(shù),而對其籍貫的說法卻彼此抵牾。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說法:1.太原人,即今山西太原人。主要見于明無名氏《錄鬼簿續(xù)編》:“羅貫中,太原人?!?.東原人,即今山東東平人。庸愚子《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稱“東原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多種明刻本亦署名“東原羅貫中”。3.杭人,錢塘人,越人,即今浙江杭州人。如郎锳《七修類稿》稱為“杭人羅本貫中”,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稱為“錢塘羅貫中本”,周亮工《因樹屋書影》稱為“越人羅貫中”。4.廬陵人,即今江西吉安人。建國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學(xué)術(shù)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逐漸集中為兩種意見。一是“東原”說。此說以劉知漸、王利器二先生為代表。劉知漸先生指出,“嘉靖本《...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