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儒簡中,真正正
面論述禮樂的文獻并不多,但是,筆者以為,它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yún)s無不與禮樂有深刻的聯(lián)
系,或者說,無不以禮樂為行文達意的背景。禮樂的精神在郭店儒簡中,主要表現(xiàn)在性情修養(yǎng)的層
面和宗教超越的層
面,隱微而深奧,“極乎天而蟠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涉及到
了先秦儒
家哲學中最為玄妙的東西,是值得我們深究的。
一
王國維先生說,古代的“禮”字像“盛玉以奉神人之器?!保ā队^堂集林?
卷一?釋禮》)《說文解字?示部》說,禮,“履也,所以事神
致福也?!币虼耍岸Y”的理解首先應該從宗教的層
面來進行挖掘,因為“禮”直接來源于宗教,植根于宗教。對此,荀子說得十分透徹:“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保ā盾髯?禮論》)荀子的論述,解析起來,可以劃分為宗教的形而上的層
面,和的形而下的層
面。宗教化,使禮崇高起來,莊重起來,嚴肅起來;化,則是禮繁密起來,現(xiàn)實起來,實用起來。
在先秦儒
家的文獻中,最普遍的觀點是,禮,產(chǎn)生于男女之別,肇始于婚禮之中?!抖Y記?昏義》說:“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禮者,禮之本也?!薄?周易?序卦》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禮造端于夫婦的論述似乎與禮的宗教起源有相左之處,但是,先秦儒
家還以為,夫婦是天尊地卑、陰陽大化的表征,而且婚禮直接上承于天地神明的交
合,“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保ā抖Y記?昏義》)由此看來,禮造端于夫婦與禮起源于宗教的說法,實際上具有一
致性。
《尚書?堯典》載,伯夷典三禮;《禮記?禮運》又說,禮義以為紀??梢?,有史以來,中國的統(tǒng)治者們從來都沒有忽視過禮的重要性,從來都是把禮視為
家國天下生死存亡的大綱:“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保ā抖Y記?
曲禮上》)這主要是因為“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shù)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贍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惡其亂也,故
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監(jiān)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保ā盾髯?王
制》)從社會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的角度,深刻地闡述
了禮之所以在古代中國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禮的宗教性在先秦儒
家思想的體
系中,并不根本性地取決于它的起源,而是取決于它的思想本質(zhì)和哲學形態(tài)。儒
家哲學的本質(zhì),或者說,它的哲學形態(tài)是以一種天人冥
合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這就從靈魂的深處規(guī)定
了禮的本質(zhì)和樣態(tài):“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也者,
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于鬼神,
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鄙弦皂樚斓毓砩?,下以
合人情人心。因此,禮的神韻在“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保ā抖Y記?禮器》)《 論語?學而》也說得很清楚:“禮之用,和為貴,之道斯為美?!币粋€“和”字,把禮的內(nèi)涵點描得淋
漓盡
致、入木三分
了。
先秦儒
家哲學概括性地講,可以稱之為人學。先秦人學的基本形式就是 孔子的“為己之學”(《論語?憲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在郭店儒簡中,這種學問體現(xiàn)在《五行》、《窮達以時》、《成之聞之》、《性自命出》、《尊德義》中。為己之學的關(guān)鍵,在于現(xiàn)實的道德踐履,必須“忠”而且“會”(《語叢?三》第63簡),由“顛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論語?里仁》),由繁而“獨”,由多而“一”,由偏而“集大成”,最后“
舍體”超升,上達于神明,與天道冥
合。這種由現(xiàn)實的踐履上達神明的中介,從一個重要的方
面來講,就是通過“禮”的“祭”來實現(xiàn)的:“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之五經(jīng),莫重于祭?!保ā抖Y記?祭統(tǒng)》)“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只是,變而從時,協(xié)于分藝,其居人也曰養(yǎng),其行之以貨力、次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yǎng)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禮記?禮運》)這樣一來,“祭”就成
了“為己之學”的修煉過程中的一種上達于天的主體心態(tài):“祭不欲數(shù),數(shù)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
合諸天道,春、
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有樂而嘗無樂。”(《禮記?祭義》)懷著凄愴之心、怵惕之心,
合諸天道,“樂以迎來,哀以送往”,實際上就是對“我”的主體性的宗教性超越。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