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的傳奇故事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幾次輾轉于咸豐三年(1852年)落入西安古董商蘇氏兄弟之手。得到毛公鼎的蘇氏兄弟,見此物絲毫無損、鼎內(nèi)壁有近五百字的銘文,遂馬上致書陳介祺。
陳介祺是當時在京城頗有名望的金石學家、收藏家、古文字家、書法家,酷嗜金石文物。在蘇氏兄弟購得毛公鼎之前,已從永和齋不惜重金買走“腆毀”(現(xiàn)通稱“大豐簋”或“天亡簋”),
陳介祺接信很是興奮,馬上匯來白銀100兩,并說明50兩是訂金,50兩作為運費,讓蘇氏兄弟雇車專程送來看看。事實也不辜負他的厚望,甚至超出他的預想,一眼看到這件寶物時, 對蘇七說:“寶物無價,不能以金錢比價”,激動之情溢于言表。感到此寶鼎價值, 陳介祺以3 年俸銀之重金——紋銀千兩為代價獲得此鼎,成為毛公鼎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主人。
毛公鼎在陳介祺手上收藏了 30 年,他對其他收藏都樂于公諸于世,印成目錄,惟獨毛公鼎,深鎖密藏,秘不示人,僅請陳為其拓十余紙,除自己考釋外,并分寄吳式芬、徐同柏、許瀚三人,請其考釋。由于當時清代法律言明凡秦漢以上文物,均應由宮中收儲,臣民不得私藏。但清末政治腐敗,此律雖不再被人重視,但仍應避諱。加之當時官場上爾虞我詐,陳介祺的父親身居顯位,陳介祺本身亦進士出身,在翰林院做編修,不得不小心翼翼,慎之又慎。不知這是否是陳介祺將毛公鼎視若珍寶,密不示人的原因,也許還帶點私心的因素。
光緒十年( 1884 年) ,陳介祺病故,并囑咐:寧失性命,不失寶鼎。毛公鼎作為遺產(chǎn)分給了次子陳厚滋,他也盡心盡力的繼續(xù)藏了20年,無奈后來不孝孫、陳厚滋的二兒子陳孝笙經(jīng)商,不顧祖訓于 1910 年以萬兩紋銀將鼎賣給了有錢有勢的兩江總督端方。
毛公鼎到端府后第二年,端方即在四川被保路運動中的新軍刺死。后來,家道中落,恰逢外頭世局混亂,如此價值連城的毛公鼎擱在家里隨時都可能招來無妄之災。最終,毛公鼎被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盛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欲出資 5 萬美元把毛公鼎買走出,當時國內(nèi)嘩然,有愛國人士極力呼吁保護國寶,
當消息傳出,毛公鼎有可能落入美國人的手中時,并且北京大陸銀行清理抵押的毛公鼎,急于處理,收回押債。毛公鼎抵押20年,連同利息已達10余萬元。故宮博物院沒有經(jīng)費收購當時此項國寶。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