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另外又被稱為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為天下奇寶。和氏璧,在剛挖出來的時候是叫“瑋”,此后將沒有經過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稱作“瑋”。不過因為和氏璧到如今已經失傳,所以真正的和氏璧是什么模樣的,大家已經無法知曉了,只能通過一些有限的文字記載中的描述加以想象。而關于和氏璧的故事,可以首先了解一些和氏璧是如何發(fā)現(xiàn)的。
相傳,和氏璧的發(fā)現(xiàn)者是春秋早期一個叫卞和的楚國人。有一次,卞和到荊山里去砍柴,無意間在亂石堆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與眾不同的石頭。卞和的直覺告訴他,這塊通體透著靈氣的石頭其實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于是,卞和興奮地將寶貝獻給了楚王。
只是經玉工辨識認為是石塊,卞和就以欺君之罪受到了懲罰,直到楚文王的時候,卞和抱玉痛哭于荊山下,哭至眼淚干涸,流出血淚。文王甚奇,便命人剖開璞石,果得寶玉,經良工雕琢成璧,人稱“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篇》。
和氏璧面世后,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后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也就是這個時候有了完璧歸趙的故事了,在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
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中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將和氏璧制成了傳國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