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姓始祖巫,周朝人。曾氏始祖參,字子輿,春秋時師事孔子。九世樂,字訓詔,仕漢,官山陰縣令,加封都鄉(xiāng)亭侯。十五世據(jù),字垣仁,因恥事新莽,挈族渡江南遷江西廬陵(吉州)之吉陽鄉(xiāng)而居,是為遷廬陵之始祖。據(jù)幼子陽,字寬信,復徙居虔州(贛州)。裔孫后有守陽、有徙永豐、徙撫州,復因兵燹播遷,紛紛各散四方。卷一至二宗圣淵源、誥敕封贈、譜序、傳記、像贊,卷三至六十三源流總圖、曾氏源流、世系,卷六十四后人賢哲傳贊、墓圖、譜跋。書名據(jù)書衣題。
袁郡曾氏族譜六十四卷(江西省宜春市)相關(guān)文獻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qū)袁繼咸
袁繼咸(1593年-1646年),字季通,號臨侯。宜春(今江西宜春袁州區(qū)寨下鄉(xiāng)橫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啟五年(1625年),袁繼咸中進士,授行人。崇禎三年(1630),升任御史,監(jiān)考會試,因為監(jiān)考放縱舉人作弊,貶官南京行人司副,遷主客員外郎。崇禎七年(1634年)任山西提學僉事,未成行前曾上疏抨擊權(quán)宦張彝憲。后來,山西巡撫吳甡舉薦袁繼咸廉潔能干,而巡按御史張孫振因袁繼咸曾拒絕了他,便誣告袁繼咸-受賄。崇禎帝大怒,將袁繼咸打入大牢,吳甡上奏袁繼咸確實廉潔,山西生員百余人追隨入京,散發(fā)揭貼(傳單),為之辯誣。朝野上下千余人聯(lián)名為其-,轟動京城。袁繼咸列舉了張孫振請托事情的細節(jié)及-受賄的罪狀,最后張孫振貶官戍邊,而袁繼咸官復原職。崇禎十年(1637年),任湖廣參議,分守武昌,率兵平定水賊于興國,俘虜一千余人。兼任湖廣僉事,分巡武昌、黃州,擊敗老回回、革裹眼等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七大部于黃陂、黃安,筑城...
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袁珥
袁珥,字揮簡,別名念圃,銅鼓三都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舉于鄉(xiāng),四十六年(1781)大挑一等,簽發(fā)湖南以知縣試用。珥聰強練達,剛?cè)峒鏉?。署岳州、長沙同知,有政聲。轉(zhuǎn)署醴陵縣時,舊令病故,厚贈其妻孥,輿梓以歸。復署乾州同知,乾地苗俗獷悍,有小忿,輒聚眾刃斗。珥至,開誠化導,苗皆蟄伏。題補邵縣,奸民多假命獄以詐財,珥治以刑威,刁風頓息。旋以寬縱獄囚,掛吏議揭參。奉旨送部引見,仍發(fā)湖南以知縣用,尋補永興縣。乾隆六十年(1795)春,苗民蠢動,王師導之,營于辰州。調(diào)珥赴辰州出賑難民,向例大口米一升,小口八合,珥合大小均之,民服其公平。遷署辰溪,與賊巢近隔一河,賊乘臘晦,擁眾大至。珥身腰弓矢,率武舉張明俊等,帶領(lǐng)鄉(xiāng)勇數(shù)百,戰(zhàn)于小田坪,斬馘數(shù)十級,生擒酋首劉大等置之法。賊由是不敢復渡河。是役也,奉調(diào)辦軍需者十數(shù)員,各領(lǐng)帑金十萬,珥獨節(jié)用三萬,及報銷核算,唯珥用銀最少,議敘加一級,實授永興縣。初,縣...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qū)袁京
袁京,字仲譽,袁安長子。和帝時官至蜀郡太守,著有《難記》32萬言。《通志》記載,東漢中葉,袁京初拜郎中,稍遷待中,出為蜀郡太守。后遠徙于袁,隱居于縣城北山之麓。是時,宜春尚為縣。后因其姓以名山,曰大小袁山,郡曰袁州。豫章太守為立“高士坊”在宜春縣學右。袁京隱居不再涉足仕途后,在當時的五里山下(現(xiàn)袁山),潛心鉆研《孟氏易》,作《難記》16萬字,成為當時研究《易經(jīng)》有所成就的名士之一,世稱高士。袁京死后葬于山下。其嫡五世重孫、袁術(shù)皆為三國名將。軼事典故話說袁京厭倦了京城豪華的生活和權(quán)謀傾軋,毅然辭別父母,拋下妻小,南下云游。這袁京是當朝司徒袁安之子,袁氏家庭為京城名門望族。從袁安起,幾代位列(司徒、司空、太尉),出過諸如袁湯、袁紹、袁術(shù)等歷史上著名人物。袁京對入仕為官毫無興趣,只想尋個地方,隱姓埋名,苦身修行,做個普通人士。一日行至袁州地界,看見大小兩山,那山上林木蔥籠,鳥雀瞅鳴,更有一條秀美...
江西省-宜春市袁皓
袁皓,[唐(約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字退山,自稱碧池處士,唐朝袁州府宜春縣人。生卒年亦不詳,約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登咸通進士,博學能文。僖宗狩蜀,(中和元年)擢倉部員外郎,曾任吉州、撫州刺史。龍紀中,(公元八八九年)為集賢殿圖書使。皓著有《碧池書》三十卷,《新唐書藝文志》、《興元圣功錄》傳于世。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qū)譚良才
譚良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qū)慈化鎮(zhèn)冷水村村民,1966年4月出生,2010年7月入黨,初中文化。2010年3月21日下午2時45分,宜春市袁州區(qū)慈化鎮(zhèn)伯塘村一村民家,因小孩,不慎引燃摩托車,火勢迅速蔓延,熊熊大火夾著滾滾濃煙,現(xiàn)場沒有人敢靠近,此時屋內(nèi)還有六名幼小的孩子。住在相鄰的譚良才和女婿王茂華見此情景,奮不顧身,三次沖進火海,救出6名孩子,而翁婿倆都被煤氣罐和摩托車的0嚴重燒傷,譚良才燒傷面積達85%,王茂華燒傷面積達98%,兩人的治療費需100多萬元。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為英雄捐款,共捐集了300多萬元善款。2011年3月,出院不久的譚良才毅然將社會各界捐的善款余款110萬元,全部捐贈給慈化鎮(zhèn)光榮敬老院,建造了一座“英雄樓”,用于改善敬老院老人的生活居住環(huán)境。同年9月他又從僅剩的20萬元后續(xù)治療費中拿出10萬元捐給了伯塘中學,用于改善學校教學條件。譚良才同志2010年被評為全國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