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徽,明萬歷間官西安指揮,寓居太原。始遷祖繼斗、繼升兄弟,徽孫,明末由太原徙居渾源縣新裴村。譜載序、世系、傳記、后記等。書名據(jù)書衣題。
榮氏宗譜(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相關文獻
山西省大同市米莊村
山西省大同市米莊村,米莊村?-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區(qū)口泉鄉(xiāng)下轄村米莊村位居平川,毗鄰廠礦,34路公交車路
榮氏宗譜原序
榮氏宗譜原序,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肇修原序粵稽榮氏出自榮公。周封公于榮,因以為
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蘭承榮
蘭承榮(1881~1932)字向青,號自我,趙石莊村人。天賦聰明,過目不忘,加上刻苦好學,及至十幾歲,讀書成誦,對《十三經》熟背如流。因此,被山西省保送留日,在日本經緯學校深造,專攻人生哲學。回國后,在省城優(yōu)級師范教書。山西大學成立后,任教授。一生致力教育,信奉教育救國。誓不為官。省府曾幾次委任他縣長、省教育科長等職,堅辭不受。他的哲學講授及觀點深為省府要人閻錫山等的賞識,先后聘他為省教育會會長、督軍公署參事、省公署咨議等,以新哲學觀念影響政界,推動民主革命思潮。蘭承榮治學嚴謹,更注意教法,既不照本宣科,也不泛泛空談。講授哲學,別人幾乎是空洞的說教,聽者稀拉松散,塞耳不聞。他卻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深奧的道理淺顯易懂,成指導現(xiàn)實之武器。所以每逢他授課時,學生滿座,旁聽者紛至,及至茅塞頓開,更皆贊不絕口。蘭承榮鉆研人生哲學,不唯書,不拘古,不人云亦云,對千年奉為圣經的孔孟之道有獨到的見解,認為歷史...
山西省-大同市-靈丘龍誠
龍誠(1863—1927),原名王九令,字鳳琳,號孝禪,法名龍誠。靈丘沙澗村人。其父王珍,以農為生。兄弟四人,他為長。王九令20歲時托貴佛之名出家覺山寺為僧。當時寺廟多年失修,王九令決心重新整修,宏揚其佛法。但縣長穆長春不信善道,派人干涉,捉拿王九令入獄,嚴刑拷打,險些喪命,并將其父折磨而死。王九令出獄后,堅持繼續(xù)修廟。他看到本縣地薄財寡,唯恐難成大局,便到外地去募化。他偕同師弟龍聚、徒弟翔鈺等人,赤腳搖鈴,苦游于北平、歸綏、河北、河南、江蘇、四川等地。終于集金萬余。歷時20多年,修齊大雄寶殿、彌勒殿、貴佛殿、禪堂僚舍、樓閣洞府等,共計院落10多處,大小房屋100多間,使寺院煥然一新,是為光緒年間覺山寺之大規(guī)模重修。從此,覺山寺香客、信徒絡繹不絕,文人墨客時有墨跡。龍誠不僅修身養(yǎng)性,講經說法,而且苦學苦練,成為一個多智多才,能文善武的高僧。他沒人過學堂,但會讀詩寫文,如寫在寺院山門牌樓上的...
山西省-大同市-靈丘武梓
武梓,字東山,靈丘人。武寧周次子。清雍正五年(1727),任甘肅漳縣知縣。到任后首先革除舊慣例,節(jié)省白銀900兩。領導農民開渠,引水灌田,收成增加1倍。漳縣人民給他建起祠堂來祭祀他。有一年,正逢西南邊境發(fā)生災情,他遵照檄文辦理驛站。因廉潔有才干被調到寧夏后,他又除掉了地方上依仗權勢作惡的人。不久委派他到花馬池(今甘肅鹽池縣西)調查災情,還代理同知廳的長官。所到之處,贊聲不絕,后提升他為秦州(今甘肅省天水縣西南)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