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四十公里處的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最早稱為唐述窟,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巖寺,明朝永樂年后稱炳靈寺,“炳靈”為“千佛”、“十萬彌勒佛洲”之意。
炳靈寺石窟始建于西晉初年,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經(jīng)宋元明清歷代維修,分上下四層。石窟錯落開鑿在小積石山黃河北岸大寺溝中長350米、高60米的大寺溝西側崖面上,共有窟龕185個、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炳靈寺石窟保存的大量洞窟、壁畫及雕塑, 是佛教初傳入漢地時中國早期石窟面貌的特殊證據(jù)。
炳靈寺石窟以位于懸崖高處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成其主體,169窟是炳靈寺規(guī)模最大、時代最早、內容最豐富的洞窟,是炳靈寺石窟的精華所在。169窟的題記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現(xiàn)存石窟中有明確紀年的最早造像題記,比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的最早題記還要早整整100多年。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