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燮(一一四四~一二二四),字和叔,學者稱絜齋先生,鄞(今浙江寧波)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進士,調(diào)江陰尉。寧宗即位,以太學正召,未幾以偽學黨禁論罷。久之,得浙東帥屬,調(diào)福建常平屬官。嘉定元年(一二○八),召為宗正簿、樞密院編修官。二年,出知江州,遷提舉江西常平、權(quán)知隆興府。俄以都官郎召,累遷國子祭酒、秘書監(jiān)、禮部侍郎兼侍讀。十二年,因與史彌遠爭和議,罷歸,太學諸生祖餞者三百馀人。明年,提舉鴻慶宮。起知溫州,未赴。十七年卒,年八十一。遺著由子甫匯刻,有《絜齋集》二十六卷、后集十三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并輯為二十四卷。事見《西山文集》卷四七《顯謨閣學士致仕贈龍圖閣學士開府袁公行狀》,《宋史》卷四○○有傳?!≡圃姡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正少量底本明顯錯字。
袁燮-古詩文選集簡介資料
1144 年 - 1224 年
袁燮-古詩文選集相關文獻
浙江省-寧波-鄞州區(qū)袁燮
袁燮(1144—1224),字和叔,鄞縣縣城南門人。學者稱絜齋先生。南宋乾道初入太學,師事陸九齡,繼師事陸九淵。淳熙八年(1181)進士,授江陰尉。慶元元年(1195)擢太學正,與學生共同探究學理。慶元學禁起被斥去職,后復出為浙東帥幕、福建常平屬、沿海參議。嘉定初為宗正主簿、樞密院編修官等,后出知江州。官秩十年七遷,終為顯謨閣學士、通奉大夫。卒謚正獻。著有《絜齋集》、《絜齋家塾書鈔》等。史稱淳熙四先生之一。
袁燮
生平祖父袁轂。生于宋高宗紹興十四年,早年入讀太學,淳熙年間進士及第,調(diào)任江陰尉。遷太學正,當時黨禁興起,因非議去職。后來歷仕司封郎官,遷國子監(jiān)祭酒。后為禮部侍郎,與權(quán)相史彌遠爭和議,被罷官回鄉(xiāng)。袁燮博學,學者稱其為“絜齋先生”。與舒磷、沈煥、楊簡并稱為“明州淳熙四先生”,為當時浙東四明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主講于城南書院,袁燮講學,必啟發(fā)諸生“反躬切己,忠信篤實”,“其教多以明心為言,蓋有見于當時學者陷溺功利,沈錮詞章,積重難返之勢,必以提醒為要”。晚年起用,出知溫州,進直學士,宋寧宗嘉定十七年卒,享壽八十一歲。奉祠以卒,謚正獻。真德秀為他寫行狀。著作《絜齋集》二十四卷、《絜齋后集》十三卷、《絜齋家塾書鈔》、《絜齋毛詩經(jīng)筵講義》。后人袁士杰輯有《袁正獻公遺文鈔》。家庭長子袁肅次子袁甫三子袁商遺跡今浙江宋贈龍圖閣學士袁燮墓。注釋^有年譜作生于宋高宗紹興十五年,享壽八十歲^真德秀,《真文忠公文
鄭燮
生平鄭燮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親鄭立庵是縣私塾教師,教授幾百名學生。鄭燮自幼隨父親讀書,愛讀歷史書和詩文詞集,博學強記,所讀的書都能背誦。少年時在真州毛家灣讀書??滴跄觊g中秀才、雍正壬子年間(1732年)到南京鄉(xiāng)試中舉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禮部試,中進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東范縣知縣。乾隆十一年(1746年)調(diào)任濰縣知縣。鄭燮為官,愛民如子,任濰縣縣令時,正逢荒年,不顧他人阻擾,開倉貸糧,令老百姓寫借條,救活一萬多人;還大興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饑民工作就食。當年入秋又歉收,鄭燮把老百姓的借條,一把火燒掉;濰縣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鄭燮對于民事處理公正,十二年沒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游山東,封鄭燮為書畫史,鄭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柬封書畫史。著作著作有《板橋詩鈔》、《板橋詞鈔》、《板橋家書》、《板橋題畫》、《板橋先生印冊》...
張燮
生平曾祖張綽,進士出身,官至刑部郎。父張廷榜,曾任太平知縣、鎮(zhèn)江丞。生于萬歷二年(1574年),自幼通五經(jīng)、覽史鑒,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舉人,見明末政治腐敗,無意仕進。居家潛心著述。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寫成《東西洋考》。天啟年間,何喬遠薦張燮入朝編修《神宗實錄》,力辭不就。卒于崇禎十三年(1640年)。參考文獻薛澄清、“明、張燮及其著述考”、‘嶺南學報’1935.6,4-2?pp.28-40.容雑祖、“東西洋考之作者張燮”、‘大公報史地周刊’1937.7,143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中華書局、1981
朱燮
隋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還俗道人。涉獵經(jīng)史,頗知兵法。隋末為昆山縣博士。大業(yè)九年(613),與數(shù)十學生起義反隋,民苦役者赴之如歸,轉(zhuǎn)戰(zhàn)于江南一帶。旋與另部義軍首領管崇共推劉元進為主,據(jù)吳郡。他受任尚書仆射,駐屯毗陵(今江蘇常州)。后與隋將王世充作戰(zhàn)時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