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自誕生以后,一直屬于非自由兌換的貨幣,其匯率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僅作為調(diào)控進出口貿(mào)易和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的政策手段。人民幣匯率大致分為二個階段即改革開放前的匯率和改革開放后的匯率。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從1949年到1952年國民經(jīng)濟恢復(fù)時期,人民幣匯率不以黃金為基礎(chǔ),實行管理浮動制,物價為確定匯率的依據(jù);從1955年3月至1971年11月,布雷頓森林體系處于穩(wěn)定時期,人民幣匯率在近16年時間內(nèi)維持在2.4618元水平(1美元兌換);從1973年到1979年間,人民幣匯率只做過幾次調(diào)整,到1978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1.684元(1美元兌換)。
改革開放后,人民幣匯率經(jīng)歷了掛牌價和調(diào)劑價的雙軌制階段、匯率并軌后的柔性盯住美元制階段、亞洲金融危機后的剛性盯住美元制階段、2005年7月21日的匯率制度改革。從1979年至1994年匯率雙軌制階段是人民幣貶值幅度最大的時期,由1979年的1.555元(1美元兌換)貶至1994年的8.619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