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詞條 中微子

                  中微子

                  中微子(意大利語:Neutrino,其字面上的意義為“微小的電中性粒子”,又譯作微中子)是一種電中性的基本粒子,自旋量子數為½,以希臘字母ν標記?,F在已經有證據表明其具有質量。但其質量即使相比于其他亞原子粒子也是非常微小的。它可能是現在唯一一種已探測到的暗物質,是一種熱暗物質。

                  中微子與電子、μ子以及τ子同屬輕子,有三種“味”:電中微子(ν
                  e
                  )、μ中微子(ν
                  μ
                  )以及τ中微子(ν
                  τ
                  )。每種味的中微子都相應存在一種同樣電中性且自旋量子數為½的反中微子。在標準模型中,中微子的產生過程遵循輕子數守恒定律。

                  由于中微子是電中性的,同時還是一種輕子,因而其并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以及強相互作用。其只參與弱相互作用以及引力相互作用。 由于弱相互作用作用距離非常短,而引力相互作用在亞原子尺度下又是十分微弱的,因而中微子在穿過一般物質時不會受到太多阻礙,且難以檢測。

                  中微子可以通過放射性衰變以及核反應等多...

                  中微子相關文獻
                  中微子
                  歷史泡利的假設1930年,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岡·鮑利為了解釋β衰變中能量、動量以及自旋角動量守恒而提出了中微子假說。與尼爾斯·玻爾從統(tǒng)計角度上給出的解釋不同,他認為在衰變過程中伴隨著電子,還會產生一種當時尚未發(fā)現的一種電中性的粒子。他當時將這種粒子稱為“中子”。玻爾非常反對這種解釋并且準備承認β衰變中能量、動量以及自旋角動量并不守恒。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發(fā)現了一種具有較大質量的核子,并也將其命名為中子。這讓這兩種性質殊異的粒子具有了相同的名字。這種情形讓泡利不得不重新為他所構想的粒子命名?!爸形⒆印边@個術語是經由恩里科·費米和泡利本人在1932年7月于巴黎舉行的一次會議以及1933年10月舉行的索爾維會議上提出的倡議而被國際科學界接受的。這一術語最初是由愛德華多·阿馬爾迪(英語:EdoardoAmaldi)在一次與費米的對話中半開玩笑式地引入的。然而,直到1933年仍沒有足夠證據...
                  查看全文
                  太陽中微子
                  產生機制產生太陽中微子的主要機制來自于質子﹣質子鏈反應,其為:或換言之:86%的太陽中微子透過這項反應產生。如同右圖,標準太陽模型中的太陽中微子(質子﹣質子鏈反應)部分,氘會與另個質子融合而產生氦3原子(He)及伽馬射線,此反應可寫為:同位素氦4原子(He)可由前述He反應產生:當氦3與氦4都存在于同一系統(tǒng)時,鈹可透過融合產生:目前共有四顆質子與三顆中子,鈹可有兩種不同的反應途徑。第一種是捕捉一顆電子并產生鋰7原子及一顆電子中微子:此反應產生了14%的太陽中微子。所產生的鋰7會再與質子融合產生兩個氦4原子。第二種反應途徑是捕捉一顆質子(在恒星中為數眾多),而產生硼8原子:而硼8原子會透過貝塔(+)衰變轉為鈹8原子,并放出正電子與電子中微子:此反應產生了約0.02%的太陽中微子,雖然為數較少,但其能量則較高。觀測資料太陽中微子最高的通量直接源自于質子﹣質子鏈反應,而其具有較低的能量,最高達4...
                  查看全文
                  μ中微子
                  發(fā)現1962年時,利昂·萊德曼、梅爾文·施瓦茨和杰克·施泰因貝格爾通過首次檢測μ中微子的相互作用觀察到不止一種中微子。這項成果使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參見PMNS矩陣擴展資料LeonM.Lederman.ObservationsinParticlePhysicsfromTwoNeutrinostotheStandardModel(PDF).NobelLectures.TheNobelFoundation.1988[2010-02-11].MelvinSchwartz.TheFirstHighEnergyNeutrinoExperiment(PDF).NobelLectures.TheNobelFoundation.1988[2010-02-11].JackSteinberger.ExperimentswithHigh-EnergyNeutrinoBeams(PDF).NobelLect...
                  查看全文
                  τ中微子
                  發(fā)現τ中微子是標準模型中最后發(fā)現的輕子和最近發(fā)現的粒子。費米實驗室在20世紀90年代啟動的DONUT實驗(英語:DirectObservationoftheNuTau)專門為了檢測τ中微子。這些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DONUT協(xié)作項目在2000年7月宣布了τ中微子的發(fā)現。τ中微子是最后第二種被發(fā)現的標準模型所預測的粒子,最后一種是已初步確認存在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互作用DONUT實驗已經分析了核靶上203種中微子的相互作用。2001年,來自美國、日本等國的科學家發(fā)表論文稱,通過衰變研究發(fā)現了τ中微子的相互作用,該結果與標準模型的預測相同。參見PMNS矩陣
                  查看全文
                  電中微子
                  注釋
                  查看全文
                  中微子相關標簽
                  物理學中未解決的問題
                  輕子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