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坎農(nóng)1863年出生于美國特拉華州的多佛市,父親是一位富有的造船師。坎農(nóng)1880年進入馬薩諸塞州的威爾斯利學院學習物理學,在那里她感染上了猩紅熱,幾乎完全喪失了聽力。1884年畢業(yè)后,坎農(nóng)回到家中,1894年回到威爾斯利學院擔任物理系的助教,同時攻讀碩士學位。1895年,坎農(nóng)前往拉德克利夫?qū)W院學習天文學,后來成為哈佛大學天文臺臺長愛德華·皮克林的助手,1896年成為該天文臺的助理。
1900年代,坎農(nóng)以恒星的顏色為依據(jù),根據(jù)恒星的表面溫度從高到低的順序,將愛德華·皮克林等人早期建立的光譜分類法改造為劃分O、B、A、F、G、K、M、R、N、S等類型的分類法,稱為“哈佛分類法”,在天文學上廣泛使用。皮克林去世后,坎農(nóng)主持了哈佛大學天文臺恒星光譜分類的工作,分類了20多萬顆恒星的光譜,編纂出版了亨利·德雷伯星表。1925年到1936年,她和同事們又繼續(xù)分類了十余萬顆恒星,編成了亨利·德雷伯擴充星表。
1925年,坎農(nóng)獲得了英國牛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