捺缽是契丹語,漢語譯為行營、行在、營盤﹐意為遼朝帝王的行營。
遼朝雖以遼上京作為首都,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首都,而在捺缽(契丹語“行在所”、“行宮”的音譯)。這是因為遼朝的主要民族契丹族為游牧民族。由于契丹族轉(zhuǎn)徙不定、車馬為家的特性,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是處理政務(wù)的行政中心。每年又“四時巡守”,“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实墼谟潍C地區(qū)設(shè)的行帳,以區(qū)別于皇都的宮帳。因氣候、自然條件的制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捺缽一語最早記載自馬擴的《茆齋自敘》?!哆|史》有“春捺缽”條:“春捺缽曰鴨子河濼?;实壅律涎鹧缼?,約六十日方至。天鵝未至,卓帳冰上,鑿冰取魚。冰泮,乃縱鷹鶻捕鵝雁?!?/p>
遼朝皇帝每年只在上京暫住,經(jīng)常遷移。每年兩次,北面和南面官被召到捺缽商討國事?;实塾涡移陂g,由北面高官陪伴,一起生活。南面官則于冬天南下中京,處理漢人臣民的事務(wù),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