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詞條 宋朝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指北宋與契丹(遼朝)之間于公元1005年在澶州(古稱澶淵郡,今河南省濮陽市)訂立的和約。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后與圣宗領(lǐng)兵大舉南侵,深入北宋境內(nèi)。在宰相寇準(zhǔn)力爭下,宋真宗勉強(qiáng)至澶州(今河南洑陽)督戰(zhàn)。宋軍士氣大振,堅(jiān)守城池,射死遼主帥。遼軍受挫,提出議和。真宗懼遼,無心抵抗。終于十二月間與遼訂立屈辱和約:宋每年輸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雙方停戰(zhàn)撤兵。因澶州又名澶淵郡,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簡介資料
                  澶州(又稱澶淵,今河南濮陽)
                  1004 年 - 1005 年
                  宋真宗、遼圣宗、蕭太后
                  北宋、遼國
                  宋遼和議,雙方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
                  澶淵之盟相關(guān)文獻(xiàn)
                  澶淵之盟影響是什么?歷史對澶淵之盟的評價(jià)
                  澶淵之盟影響是什么?歷史對澶淵之盟的評價(jià),檀淵之盟是歷史上簽訂的一個(gè)非常有名的合約。它除了本身對于中國未來發(fā)展的進(jìn)程起了推
                  查看全文
                  澶淵之盟的時(shí)間澶淵之盟的性質(zhì)是怎樣的
                  澶淵之盟的時(shí)間澶淵之盟的性質(zhì)是怎樣的,據(jù)史料記載,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的時(shí)間,為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
                  查看全文
                  澶淵之盟的影響是什么對澶淵之盟的評價(jià)
                  澶淵之盟的影響是什么對澶淵之盟的評價(jià),檀淵之盟是歷史上簽訂的一個(gè)非常有名的合約。它除了本身對于中國未來發(fā)展的進(jìn)程起
                  查看全文
                  揭開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什么是澶淵之盟
                  所謂“澶淵之盟”的背景與大概內(nèi)容,大部分的書友應(yīng)當(dāng)都是了解的,不必多說。但是“澶淵之盟”的具體內(nèi)容,一般的書友可能就不甚了了。所以我先把《長編》里所謂“澶淵誓書”的內(nèi)容,抄在下面。這份誓書,就是宋遼兩國當(dāng)年訂立的盟約的文本內(nèi)容。誓書共有兩份,第一份是宋朝給遼國的誓書:維景德元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謹(jǐn)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成信,虔奉歡盟,以風(fēng)土之宜,助軍旅之費(fèi),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蛴斜I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于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驚騷。所有兩朝城池,并可依舊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chuàng)筑城隍,開拔河道。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wù)協(xié)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獻(xiàn),慎守封陲,質(zhì)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監(jiān),當(dāng)共殛之。遠(yuǎn)具披陳...
                  查看全文
                  澶淵之盟
                  簡介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jīng)過二十五年的戰(zhàn)爭后締結(jié)的盟約。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
                  查看全文
                  澶淵之盟相關(guān)標(biāo)簽
                  中國和約
                  河南政治事件
                  北宋政府
                  宋遼戰(zhàn)爭
                  1005年
                  濮陽歷史
                  1000年代中國政治
                  遼朝政府
                  宋朝歷史事件
                  法律原則
                  全戰(zhàn)爭Allwar
                  家族譜大覽
                  麻城程氏宗譜 [20卷,首2卷]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繼箴堂藏板, 民國6[1917]年續(xù)修. 22冊 : 插圖,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尋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修譜人員 : 程金殿,字瑤階 ; 程玉堂,字少衢 ; 程金朗,字白瑜 ; 程金測,字靜齋 ; 程玉鑒,字斌卿. 受姓祖 : 伯符. 仕周. 封廣平程國伯,因以國為姓. 始祖(1世) : 程承祀,字應(yīng)宗. 始居麻城龜頭河. 承祀公下房祖(5世) : 程鸞 ; 程倫 ; 程金 ; 程銀(徙居獨(dú)石區(qū),未載) ; 程谷 ; 程珪 ; 程鳳 ; 程襲(徙居獨(dú)石區(qū),未載). 六大房祖(6世) : 程九淵(谷公之子,大房) ; 程九成,鳳公之子(二房) ; 程九儀(鸞公之子,三房) ; 程九疇(珪公之子,四房) ; 程九山(金公之子,五房,遷襄陽) ; 程九舜(倫公之子,六房). 順序按入祠告稟擊磬憑祖宗拈得. 九淵公下支祖(10世) : 程之賢 ; 程之用 ; 程之偉 ; 程之瑞 ; 程之杰. 子孫析置下易家河,南沖廟,閻家河等地. 九成公下支祖(10世) : 程之機(jī) ; 程之榮,字連生 ; 程之福 ; 程之榮 ; 程好德 ; 程好賢…[等]. 九儀公下支祖(10世) : 程之秀,字爾之 ; 程士錦,字秉淵 ; 程之輝 ; 程之勝,字爾正 ; 程如鼎,字爾定…[等]. 九疇公下支祖(10世) : 程之炳 ; 程之亮,字君明 ; 程之燿,字君榮 ; 程之煒 ; 程之彥,字君圣. 九山公下支祖(10世) : 程之煥 ; 程之遺 ; 程蓬祥,字爾但 ; 程蓬恩 ; 程仕吉. 九舜公下支祖(10世) : 程均恒 ; 程之勝 ; 程之祥 ; 程之鼎 ; 程之朋 ; 程之剛 ; 程之見. 子孫析置古兒墩等地. 排行(17世起) : 金玉興隆瑞 榮華家國光 立訓(xùn)傳忠后 開宗景運(yùn)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縣等地. 書名據(jù)書衣題, 及卷端題編目. 書名頁題及版心題: 程氏宗譜
                  瀏覽:0
                  椒石邵氏宗譜 [5卷]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余慶堂, 民國19[1930]修, 增補(bǔ)記事至1963年. 5冊 : 插圖, 世系表, 人像. 注 : 此譜部分破損缺頁, 難以閱讀. 源流 : 邵氏,出召康公之后. 召者,雍州岐山地名. 文王分岐地為召公奭采邑,因食祿于召,以召為姓. 邵氏遠(yuǎn)祖 : (東漢) 邵馴,字伯春. 召康公58世孫,加邑為邵. 宗祖 : 邵有聞,字達(dá)可. 有聞公下二子 : 邵祖義,行百一府君(永思堂始祖) ; 邵祖常,行百八府君(余慶堂始祖). 同由金華遷蘭江椒石. 此譜為余慶堂派之譜系. 大分祖(13世) : 邵謐.字圣傳.行富一. 華一公長子. 二分祖(13世) : (明) 邵天雨,字受之,號(hào)荊山,行富七十一 ; 邵天之,字盛之,號(hào)茂華,行富七十六 ; 邵天恩,字惠之,號(hào)望華,行富八十七. 皆為華七三公之子. 三分祖(13世) : 邵元紹,行富四十二(華五一公長子) ; 邵天俸,字廷臣,行富九三(華七一公長子) ; 邵天敘,字廷賢,行富七一(華六五公長子) ; 邵天惠,字宗宅,號(hào)金峰,行富八三(華六五公三子) ; 邵天宜,行富八一(華七四公之子). 夏洪溪支祖(13世) : 邵誦,字鳴經(jīng),行富八. 華十公長子. 行派(4-25世) : 瑞楨 勝元浩長義 榮華富貴賢 謙敦順嘉慶 有憲惟積善. 散居地 : 浙江省蘭谿縣等地. 書名據(jù)版心題編目. 書簽題 : 蘭江椒石邵氏宗譜.
                  瀏覽:0
                  深溪義門王氏宗譜 [殘卷]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出版者不詳], 民國32[1943]續(xù)修. 存13冊 : 插圖, 世系表. 收藏者 : 山西太原尋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譜無目錄, 總卷數(shù)不詳. 至少缺文集卷2-8, 世系圖卷3上, 行第卷1, 3-10上. 遠(yuǎn)祖 : (唐) 王仲霸,字定先,贈(zèng)永國公. 官至禮部尚書. 因避祿山之?dāng)_,而居會(huì)稽. 烏傷鳳林祖 : (宋) 王彥超,字子升,封邠國公. 浦江峻嶺祖 : (宋) 王起,字作為,行百二 ; 率子王約之,字仲博,行千一 ; 王望之,字仲傳,行千二. 約之公下二子 : (宋) 王萬,字處一,行萬三(居常熟) ; 王芳,字處茂,行萬四,號(hào)沙溪處士(遷諸暨沙溪). 望之公下二子 : (宋) 王茇,字處棠,行萬十,號(hào)鳳林處士(遷深溪) ; 王蕘,字處周,行萬十一(留居峻嶺). 此譜主要為茇公之后系資料. 前店象山郎中共祖(5世) : (宋元之際) 王鑄,字誠夫,行仲五,號(hào)懷誠處士. 相連宅石柱山共祖(5世) : 王殷,字實(shí)夫,行仲十三,號(hào)東野處士. 下有二子 : 王示,字宗法,行宗一(相連宅派) ; 王志,字宗元,行宗五(石柱山派). 溪前周村祖(5世) : 王吾,字誠夫,行仲十四,號(hào)愚古處士. 上水閣派祖(5世) : 王辛,字堅(jiān)夫,行仲十六,號(hào)仙一處士. 王先生派祖(5世) : 王邢,字則夫,號(hào)次一翁,行仲十七. 下有二子 : 王皙,字宗曾,行馥一(王先生派) ; 王廠,字宗宏,行馥二. 下水閣派祖(5世) : 王紹,字定夫,號(hào)古樸,行仲二 ; 王經(jīng),字心夫,號(hào)古峰,行仲七 ; 王純,字質(zhì)夫,號(hào)古拙,行仲十一(東畈,積順堂,寺口共祖). 皆為廣公之子. 茇公孫. 純公下二子(6世) : 王中,字宗時(shí),行仍十四(東畈,后坑塘共祖) ; 王甸,字宗京,行仍十五(積順堂,寺口共祖). 鑄公下郎中派祖(7世) : (宋元之際) 王澄,字德輝,號(hào)善淵,行仁一. 仍七公長子. 鑄公下8世分派祖 : (元) 王錫,字寵之,行儒三(華山,前店共祖) ; 王音,字重之,行儒五(象山祖). 皆為倪公之子. 辛公下8世分派祖 : 王鑒,字明之,行儒四(上水閣派) ; 王印,字佩之,行儒七(上后宅派) ; 王舍,字得之,行儒九. 皆為溥公之子. 諱輩 : 祖志有可思 興逢正在茲 朝廷登碩士 明盛肇一時(shí). 字輩 : 學(xué)成其用汝 輝光紹爾躬 心法從天定 道濟(jì)萬邦中. 行輩 : 啟后昆弟良 孝友名愈彰 鴻聲標(biāo)國史 錫慶序倫常. 散居地 : 浙江省浦江縣等地. 書名據(jù)書簽題, 卷端題, 及版心題編目.
                  瀏覽:0
                  深溪義門王氏宗譜 [殘卷]
                  原書: [出版地不詳 : 出版者不詳], 民國32[1943]續(xù)修. 存13冊 : 插圖, 世系表. 收藏者 : 山西太原尋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譜無目錄, 總卷數(shù)不詳. 至少缺文集卷2-8, 世系圖卷3上, 行第卷1, 3-10上. 遠(yuǎn)祖 : (唐) 王仲霸,字定先,贈(zèng)永國公. 官至禮部尚書. 因避祿山之?dāng)_,而居會(huì)稽. 烏傷鳳林祖 : (宋) 王彥超,字子升,封邠國公. 浦江峻嶺祖 : (宋) 王起,字作為,行百二 ; 率子王約之,字仲博,行千一 ; 王望之,字仲傳,行千二. 約之公下二子 : (宋) 王萬,字處一,行萬三(居常熟) ; 王芳,字處茂,行萬四,號(hào)沙溪處士(遷諸暨沙溪). 望之公下二子 : (宋) 王茇,字處棠,行萬十,號(hào)鳳林處士(遷深溪) ; 王蕘,字處周,行萬十一(留居峻嶺). 此譜主要為茇公之后系資料. 前店象山郎中共祖(5世) : (宋元之際) 王鑄,字誠夫,行仲五,號(hào)懷誠處士. 相連宅石柱山共祖(5世) : 王殷,字實(shí)夫,行仲十三,號(hào)東野處士. 下有二子 : 王示,字宗法,行宗一(相連宅派) ; 王志,字宗元,行宗五(石柱山派). 溪前周村祖(5世) : 王吾,字誠夫,行仲十四,號(hào)愚古處士. 上水閣派祖(5世) : 王辛,字堅(jiān)夫,行仲十六,號(hào)仙一處士. 王先生派祖(5世) : 王邢,字則夫,號(hào)次一翁,行仲十七. 下有二子 : 王皙,字宗曾,行馥一(王先生派) ; 王廠,字宗宏,行馥二. 下水閣派祖(5世) : 王紹,字定夫,號(hào)古樸,行仲二 ; 王經(jīng),字心夫,號(hào)古峰,行仲七 ; 王純,字質(zhì)夫,號(hào)古拙,行仲十一(東畈,積順堂,寺口共祖). 皆為廣公之子. 茇公孫. 純公下二子(6世) : 王中,字宗時(shí),行仍十四(東畈,后坑塘共祖) ; 王甸,字宗京,行仍十五(積順堂,寺口共祖). 鑄公下郎中派祖(7世) : (宋元之際) 王澄,字德輝,號(hào)善淵,行仁一. 仍七公長子. 鑄公下8世分派祖 : (元) 王錫,字寵之,行儒三(華山,前店共祖) ; 王音,字重之,行儒五(象山祖). 皆為倪公之子. 辛公下8世分派祖 : 王鑒,字明之,行儒四(上水閣派) ; 王印,字佩之,行儒七(上后宅派) ; 王舍,字得之,行儒九. 皆為溥公之子. 諱輩 : 祖志有可思 興逢正在茲 朝廷登碩士 明盛肇一時(shí). 字輩 : 學(xué)成其用汝 輝光紹爾躬 心法從天定 道濟(jì)萬邦中. 行輩 : 啟后昆弟良 孝友名愈彰 鴻聲標(biāo)國史 錫慶序倫常. 散居地 : 浙江省浦江縣等地. 書名據(jù)書簽題, 卷端題, 及版心題編目.
                  瀏覽:0
                  白川趙氏大同世譜
                  白川趙氏發(fā)行《大同世報(bào)》發(fā)行委員會(huì)趙昌錫 宋萬五圖書館, 1010-1995 始祖趙之遴的子孫錄
                  瀏覽:0
                  張氏宗譜
                  先祖-張采-元,先祖-張柬之-唐,始遷祖-張龍-元,始祖-張孟-五代 地區(qū): 江蘇無錫市 年代: 1935年 數(shù)量: 十六冊
                  瀏覽:0
                  澶淵之盟導(dǎo)讀知識(shí)
                  澶淵之盟的內(nèi)容和影響
                  澶淵之盟的內(nèi)容和影響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朝,在經(jīng)過二十五年的戰(zhàn)爭后締結(jié)的盟約。澶淵之盟的內(nèi)容主要是: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圣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后世仍以齒論。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瀛、莫二州),雙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chuàng)筑城隍。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fèi)”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4、雙方于邊境設(shè)置榷場,開展互市貿(mào)易。澶淵之盟的影響主要有:積極一、結(jié)束了宋遼之間長達(dá)二十五年的戰(zhàn)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fā)長者),不識(shí)干戈”,此后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態(tài)。二、宋朝節(jié)省了巨額戰(zhàn)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fèi)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jià)換取了戰(zhàn)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三、促進(jìn)了宋遼之間的經(jīng)濟(jì)文化交流,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經(jīng)濟(jì)發(fā)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消極王安石和富弼認(rèn)為澶淵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zhàn)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陜西軍可用;馬知節(jié)、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quán),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于導(dǎo)致慶歷增幣。同時(shí),百余年沒有發(fā)生大的戰(zhàn)爭直接導(dǎo)致宋、遼雙方兵備松弛,后皆為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余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茍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
                  瀏覽量:1600次
                  澶淵之盟怎么讀音
                  澶淵之盟怎么讀音
                  澶淵之盟:chányuānzhīméng,指的是北宋與遼(契丹),在經(jīng)歷二十五年的戰(zhàn)爭和締結(jié)的盟約。 澶淵之盟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朝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zhǔn)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zhàn)。宋軍堅(jiān)守遼軍背后的城鎮(zhèn),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凜(一作覽)。 遼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guān)節(jié)。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于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后宋遼兩國百年間不再有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dá)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fā)生饑荒,宋朝也會(huì)派人在邊境賑濟(jì),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圣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瀏覽量:13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