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氏起源
( 初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6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21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56 |
1995年 | 179 | 1987年 | 329 | 1982年 | 243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初姓主要源自:子姓、羋姓、祁姓。
源于子姓,出自于商王朝開國君主成湯的之支裔,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據(jù)明朝時期學(xué)者王圻所著《續(xù)文獻(xiàn)通考·氏族源流》中的記載:“湯之支裔有初氏。”商王朝時期,開國君主成湯王的支庶后代中即有初氏。而商湯是黃帝的第十八代子孫,因此又有學(xué)者認(rèn)為該支初氏應(yīng)當(dāng)列入姬姓系列。
該支初氏淵源若實(shí),當(dāng)為初氏的姓氏之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但目前還未見到有關(guān)該支初氏后人的文獻(xiàn)資料,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
初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于商王朝開國君主成湯的之支裔,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據(jù)明朝時期學(xué)者王圻所著《續(xù)文獻(xiàn)通考·氏族源流》中的記載:“湯之支裔有氏?!鄙掏醭瘯r期,開國君主成湯王的支庶后代中即有初氏。而商湯是黃帝的第十八代子孫,因此又有學(xué)者認(rèn)為該支初氏應(yīng)當(dāng)列入姬姓系列。
該支初氏淵源若實(shí),當(dāng)為初氏的姓氏之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但目前還未見到有關(guān)該支初氏后人的文獻(xiàn)資料,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
初姓起源二
源于羋姓,出自于楚國國君熊氏世家貴族熊叔堪,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楚國國君為羋姓,以熊為氏。據(jù)史籍《世本八種》記載,“熊乃初氏”。南北朝時期何承天的《姓苑》記載:初氏,望出南郡。初氏早已有之,初氏碑文也提到“上先荊出楚”。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第十》中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fù)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chǎn)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后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jì)其世。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dāng)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p>
據(jù)初慧安于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立塋于煙臺芝罘《西陀碑文》,和戰(zhàn)國時期的史籍《史記》、先秦時期趙國史籍《世本》等文獻(xiàn)的考證,其碑文中提到的“老祖初公”即是楚國第七代國君熊嚴(yán)的兒子“熊叔堪”。在山東煙臺芝罘區(qū)的西陀磯島上,《西陀碑文》中記載有“羽音世考·初氏傳宗·上先荊楚·襲受國封·四至八世·老祖初公·清凈為質(zhì)·富貴若空·奇獲保壽·安隱南衡·由周時楚武王之位始·歷秦漢代三十之系承”的記錄。據(jù)史籍《史記·楚世家第十》中記載,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第八代楚國國君熊霜卒,弟熊仲雪、熊叔堪、熊季徇爭立;熊仲雪死,熊叔堪奔濮百蠻,熊季徇立,是為熊徇。這與碑文中“八代隱居南衡”的記載一致。在后唐初慧安立碑時,不能直接寫“老祖爭君位而逃亡”,只能隱諱寫“清凈為質(zhì),富貴若空,奇獲保壽,安隱南衡”,因此,初慧安一脈的初氏始祖是熊叔堪,也是初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一支。初氏與荊氏、楚氏、熊氏、羋氏、莊氏、屈氏、項(xiàng)氏等姓氏同宗同源。
初氏族人大多尊奉熊叔堪為得姓始祖。
初姓起源三
源于鮮卑族,出自出鮮卑族薛干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魏書》、《二十五史·北史》等記載,初古拔,被北魏太武帝世祖賜名薛洪祚,以軍功賜為永康侯,賜田在陜西韓城。叱干·初古拔,公元426~484年,一名叱干·車輅拔,是叱干·謹(jǐn)之長子,漢名薛洪祚;河?xùn)|汾陰人(今山西萬榮)。著名北魏大臣。叱干·初古拔的性格沉毅有器識。年始弱冠時,司徒崔浩見而奇之。
北魏太平真君中期(公元446年),蓋吳擾動關(guān)右,薛永宗屯據(jù)河側(cè),北魏世祖皇帝拓跋·燾親子發(fā)兵討伐,乃詔令叱干·初古拔糾合宗鄉(xiāng),壁于河際,斷蓋吳、薛永宗二寇往來之路。事平,除中散,賜爵永康侯。拓跋·燾開始舉行南征時,以叱干·初古拔為都將,從駕臨江而還。后與陸真一起鎮(zhèn)壓了氐族仇辱檀、強(qiáng)免生等人的起義。北魏皇興三年(公元469年),叱干·初古拔除散騎常侍,尚西河長公主,拜附馬都尉。其年,叱干·初古拔族叔劉彧徐州刺史安都據(jù)城歸順,敕拔詣彭城勞迎。除冠軍將軍、南豫州刺史。
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叱干·初古拔除鎮(zhèn)西大將軍、開府,進(jìn)爵平陽公。北魏延興三年(公元473年),叱干·初古拔與南袞州刺史游明根、南陽平太守許含等以治民著稱,徵詣京師。北魏顯祖親自勞勉,復(fù)令還州。北魏太和六年(公元482年),叱干·初古拔改爵為河?xùn)|公。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農(nóng)歷3月,詔叱干·初古拔入朝,因暴病逝世,終年五十八歲,贈左光祿大夫,賜謚號為“康”。
在叱干·初古拔的后裔子孫中,有取祖先原鮮卑族名“初古拔”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初氏,以永懷先輩,世代相傳至今。
初姓起源四
源于祁姓,出自北宋時期度支員外郎祁暐,屬于帝王賜改姓為氏。北宋真宗趙恒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左右,宋真宗有事要傳喚專職負(fù)責(zé)管理錢糧的度支員外郎祁暐,一時辯字不清口誤,將“祁”字視為“初”字,將“祁卿家”錯叫為“初卿家”?;实劢鹂?,當(dāng)時絕無任何人敢指出宋真宗有口誤,作為大臣的祁暐只能以誤為榮,改為宋真宗金口所“賜”的初氏,祁暐改稱初暐,子孫因之,世代相傳至今。
本書按:
此說,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因?yàn)樵诔鯐サ牡障岛笠嵩诿駠觊g以及2002年續(xù)修的《山東煙臺福山區(qū)永福園初氏譜書》、《湖北潛江初氏族譜》中,皆無此記載。
初姓起源五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綽克秦氏,亦稱察克欽氏,滿語為Cokcin Hala,漢義“壤”,為量詞,指地塊壟溝的多少,屬于以地為氏,世居白爾昆(今內(nèi)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綽克秦(今內(nèi)蒙古阿魯科爾沁旗額伯爾昆都倫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滿族、蒙古族綽克秦氏多有冠漢姓為初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圖克坦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徒單氏(禿丹氏),以及金國時期女真的徒單氏部落,以部為氏,滿語為Tuktan Hala,漢義“初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蘇完(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初氏、都氏、圖氏、杜氏、單氏等。
初姓起源六
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回族初氏,出自伊斯蘭教中的“尕阿訇”,即在清真寺里擔(dān)任初級經(jīng)文教學(xué)的阿訇(相當(dāng)于助教),在宋朝時期后即有以其稱謂的漢義為漢化姓氏者,稱初氏,亦有冠以漢姓為尕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明列五百位以后,在臺灣省卻名列第二百八十六位,以南郡、西鄲郡為郡望。初氏一族在膠東半島的聚居地較多,如萊陽團(tuán)旺、蓬萊初旺、費(fèi)東等地。
今山東省的聊城高唐縣,文登、濱州市博興縣、煙臺市福山區(qū)、萊山區(qū)、牟平區(qū)、招遠(yuǎn)市、萊陽市、蓬萊市、濰坊市高密市、東阿縣、海陽縣、棲霞市、青島市平度市,臨沂市沂水縣,遼寧省的蓋州市、丹東市、北票市、建平縣、喀左縣、雙塔縣、鐵嶺市、大連市、鳳城市、莊河市、普蘭店,天津市,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吉林省的公主嶺市懷德縣,河北省的滄州南皮縣,黑龍江省的通河市、黑河市,湖北省的潛江市,北京市,臺灣省、云南、四川德陽等地,均有初氏族人分布。
南 郡:歷史上的南郡有二:①始建于戰(zhàn)國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年),漢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荊州),下轄十八縣。其時轄地在今荊州、宜昌、宜城、南漳、荊門、華容、遠(yuǎn)安、當(dāng)陽、第秭歸、巴東、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帶地區(qū)。隋朝開皇初年被廢黜(辛丑,公元581年)。②秦朝置南郡,頜有今湖北原荊州、安陸、漢陽、武昌、黃州、德安、施南諸府及襄陽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縣東南,轄境相當(dāng)今湖北粉青河、襄陽以南、荊門、洪湖以西、長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漢置江陵縣為郡治,即今江陵縣,唐改為江陵郡,旋升為江陵府。
鄲 城:春秋時期魯國屬地,魯昭公居西鄲,宮、魯所爭為東鄲。北周時期以蜀山湖南岸西鄲地置清澤縣,隋朝時期改清澤縣為鄲城縣,又改萬安縣,不久恢復(fù)故名,其時故城在今山東鄲城東十六里,金國遷城至今河南省鄲城縣,以避黃河水患,此后一直未變。
南郡堂:以望立堂。
鄆城堂:煙臺芝罘島、萊陽、湖北潛江和蓬萊初旺村祠堂堂號。
六冬堂:同鄆城堂。
淺絳軒:為著名作家初國卿室名,以收藏研究文人瓷畫而著稱。
一、初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山東之平邑、東平,山西之太原,陜西之韓城,云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滿族、傈僳族有此姓?!多嵧ㄖ尽?、《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初見于《姓苑》。
初姓古代名人
初杲明朝(1460-1540),字啟昭,號內(nèi)濱,正德八(15134)年舉人,正德辛巳(1521年)進(jìn)士(北京國子監(jiān)街孔廟067號進(jìn)士題名碑有其名),授御史。二品官。世宗繼統(tǒng),會議大禮,引經(jīng)抗疏。同百官赴文華門,哭聲徹內(nèi)廷,世宗震怒,廷杖幾斃。后手疏劾督御史席書不當(dāng),驟轉(zhuǎn)禮部尚書,朝紳震懾,奸邪側(cè)目,嘉靖乙酉(1525年)冬任欽差巡視山西、河?xùn)|、山東、四川等處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察鹽法,浚河渠,筑堤堰,商民便之,立祠以祀焉。尋轉(zhuǎn)河南僉事,分巡睢陳,擒滅流賊王長子、洪輔等數(shù)千人,升云南按察司副使,撫綏懷寧,民戴其德。轉(zhuǎn)云南參政,上疏乞休歸田.
初彭齡清朝(1749-1825),字紹祖,一字頤園,原籍萊陽北黃村。其祖父初元方于清乾隆四年中進(jìn)士后,即遷居即墨海堤村(今屬南阡鄉(xiāng))。乾隆四十五年進(jìn)士。歷官編修、御史、云南巡撫、刑部侍郎、內(nèi)閣學(xué)士,道光擢兵部尚書。有正直廉明之聲,為官數(shù)十年,后人評語:‘夫古今國事之壞,壞于官邪上下相諱,不忍一家而一路哭矣,此君子作為嘆息痛恨者也。然彭齡非遇明主,亦且不免于禍哉?!?,善于文詞,工書法。研練各種書體,察讀古今名作,然長期忙于國事,作品傳世較少?!俄樚旄尽酚涊d:嘉慶十五年任順天府尹,官至尚書;道光元年、二年兼任順天府尹。編訂《明滇南詩略》?!肚迨犯濉妨袀饕话偎氖涊d。
初姓近代名人
初大告(1898-1987),(四十五世),原名初銘音、初誥,字達(dá)杲,《初氏譜書》(山東萊陽,初尚齡等編,1937年重修七冊)中記載名字:芷南,字湘帆。山東萊陽高格莊外鎮(zhèn)胡城村人,少年曾讀私塾,并常習(xí)作詩詞,1914年8月,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1918年8月考入北平高等師范英語系。1919年參加偉大的“五四”愛國運(yùn)動,為防止迫害,有老師為其改名為初大告,1923年北京師范大英語系畢業(yè),1925年畢業(yè)于師大英語研究科。于1924年秋創(chuàng)辦了北平志成中學(xué)(即北京市35中),自任董事長兼第一任校長。一九三四年去英國劍橋大學(xué)留學(xué),對英國文學(xué)、戲劇和英語語音有較深的研究,精通世界語,并為中國推行世界語的先行者之一。著作有(《中華雋詞》1937)譯文為自由體。他是40年代九三學(xué)社最早的發(fā)起人之一。1938年回國后至1949年,歷任河南大學(xué)英文教授、重慶復(fù)旦大學(xué)英文教授兼教務(wù)長、中央大學(xué)英文教授。1945年9月與許德珩,潘菽等愛國人士一起籌建九三學(xué)社。1946年春,參加郭沫若等人發(fā)起的《對時局進(jìn)言》的簽名活動.其間與中央大學(xué)教授梁希,潘菽等一起到重慶上清寺拜見了毛澤東主席。1947年春與張還語等在上海發(fā)起成立”山東民主協(xié)會”。一九四九年九月,經(jīng)周恩來同志、王炳南同志介紹到北京外國語學(xué)院擔(dān)任英語教授,從解放初期直至50年代,初大告一直擔(dān)任九三學(xué)社中央理事及中央委員。1959年任北京外國語學(xué)院圖書館館長。1959年倫敦出版的初大告《道德經(jīng)》譯本在西方有一定的影響。發(fā)起并參加了中國第一部《漢英詞典》編輯工作,1987年6月3日于北京逝世。
7.初氏族譜, 7, 1665-1935 (41頁)
6.初氏族譜, 6, 1665-1935 (46頁)
8.初氏族譜, 8, 1665-1935 (54頁)
4.初氏族譜, 4, 1665-1935 (77頁)
1.初氏族譜, 1, 1665-1935 (89頁)
2.初氏族譜, 2, 1665-1935 (92頁)
3.初氏族譜, 3, 1665-1935 (102頁)
5.初氏族譜, 5, 1665-1935 (113頁)
1.初氏通譜, 1, 1860–2013 (162頁)
初氏家族 (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