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氏姓源及家族歷史簡況
關(guān)于仲氏姓源,眾訟紛紜,莫衷一是。
諸家記載,以東漢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為最早。內(nèi)中提到“維序仲氏,祖統(tǒng)所出,本繼于姬周之遺苗。天生仲山甫,翼佐中興。宣平功遂,受封于齊。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擇居。帝堯萌兆生長,葬陵于成陽,圣化常存。慕巍巍之盛樂,風俗之美,遂安處基業(yè),屬都鄉(xiāng)高相里,因氏仲焉,以傳于今?!?;建寧五年(公元172年)《成陽靈臺碑》背陰列仲氏出錢捐助者三十一人,熹平元年(公元172年)《漢故廷尉仲君之碑》曰“君諱定,圣漢龍興家于成陽。父張掖廣漢太守,以父勛拜瑯琊太守……遷廷尉……熹平元年孟秋上旬,君遘疾,不瘳,于是門生養(yǎng)徒故吏鄉(xiāng)黨刊石勒銘表達焉?!边@里記載的仲氏乃是成陽仲氏,該支族人在有漢一朝蔚為大族,官職最高者為廷尉仲定,廷尉管理天下刑獄,相當于現(xiàn)在的司法部部長。
有意思的是,在以先賢仲子路為始祖的族譜世系體系中,查不到關(guān)于成陽仲氏的任何記載。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該碑僅提及仲氏與仲山甫的淵源關(guān)系,并未提及仲由與仲山甫的關(guān)系。碑內(nèi)所記載的“屬都鄉(xiāng)高相里,因氏仲焉,以傳于今?!弊⒚髁嗽闯鲇谥偕礁Φ倪@一支仲氏的籍貫:“都鄉(xiāng)高相里”。查《集古錄?宋宗愨母夫人墓志》有:“涅陽縣都鄉(xiāng)安眾里人?!庇衷疲骸帮髁昕h都鄉(xiāng)石泉里?!鳖櫻孜湔J為“都鄉(xiāng)之制,前史不載。按都鄉(xiāng)蓋即今之坊廂也”?!稘h故廷尉仲君之碑》記載“聖漢龍興,家于成陽”,而《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所記載的正是仲定率領(lǐng)族人修堯廟的功績??芍哼@里的“都鄉(xiāng)高相里”,乃是“成陽都鄉(xiāng)高相里”。成陽在哪里呢?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成陽故城和成陽堯陵遺址就在菏澤東北60里的胡集鄉(xiāng),跟當時仲由后裔定居的任城延就亭(今微山縣仲家淺)相距遙遠?!俺申柖监l(xiāng)高相里”在菏澤東北60里的胡集鄉(xiāng)附近,胡集鄉(xiāng)旁邊有個都司鎮(zhèn)或許跟成陽都鄉(xiāng)也有點瓜葛。但很難說明“成陽都鄉(xiāng)高相里”這支仲氏與仲由之間存在血緣關(guān)系,除非有新證據(jù)發(fā)現(xiàn)。
仲由與仲山甫的關(guān)系,唐代權(quán)德輿撰寫的《唐故尚書司門員外郎仲君墓志銘并敘》最早提及,原文為“君諱子陵,字某。其先魯獻公仲子,曰山甫,入輔于周,食采于樊。其后魯有季路,衛(wèi)有叔圉,用儒術(shù)行政事,代為家法”。雖然“叔圉”也被有些史書稱為“仲叔圉”,但是否氏仲?是否跟仲由是一族?有待進一步舉證。
稍后的唐憲宗元和年間,林寶撰寫了一部《元和姓纂》,其中記載:“仲:高辛氏才子八元仲堪、仲熊之后,以王父字為氏。一云魯桓公子子孫號仲氏;又虺為湯左相,子孫氏焉。仲尼弟子有仲由字子路,漢有廷尉仲定,少府監(jiān)仲景。唐司門員外郎仲子陵,成都人。種:本姓仲氏,仲山甫之后。后因避難改為種氏。后漢有種暠。仲孫:子孫號仲孫氏?!蹲髠鳌俘R有仲孫湫,《韓子》有仲孫章。”這里所謂的“魯桓公子子孫號仲氏”云云,指的是仲孫氏,后裔不傳。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任姓》云仲虺為奚仲十二世孫。漢有廷尉仲定云云,詳見《漢故廷尉仲君之碑》,乃仲山甫后裔。又“少府監(jiān)仲景”云云,已無稽可考。又“唐司門員外郎仲子陵,成都人”云云,詳見唐權(quán)德輿《唐故尚書司門員外郎仲君墓志銘并敘》,仲子陵,祖籍彭城,遷徙四川,系大歷十三年進士?!对托兆搿返挠涊d頗為駁雜,牽合了五種說法:1.先祖仲堪、仲熊說;2.先祖仲虺說;3.先祖子孫說;4.先祖仲由說;5.先祖仲山甫說。以驢唇印馬嘴,自相矛盾,難逃附會之責,極難取信。有意思的是,明清之后,各地族譜均采用這種大雜燴的說法,估計這跟《元和姓纂》發(fā)行量大、容易見到有關(guān)。
到了宋朝,章定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沿襲《元和姓纂》之說。但鄧名世撰《古今姓氏書辯證》提出了異說。內(nèi)中提到:“仲:出子姓,宋莊公子城,字仲子。生公孫師,師生江,為宋司馬,以王父字為仲氏,所謂司馬仲江者。江生幾,字子然,為元公左師。生坨,字子服。其族居衛(wèi)者為由,字子路,為孔子弟子。裔孫居樂安及中山。后漢右扶風仲光擊零昌,唐王璠傳有學士仲無頗。又魯東門氏被逐立襄仲之子嬰齊為仲氏,其后無聞?!对托兆搿吩桓咝潦喜抛又傩苤倏爸鬄槭?,有仲虺,為湯左相,其子孫氏焉。二說皆誤,蓋附會之過也。宋兵部侍郎天章閣侍制仲簡字畏之,揚州江都人。”雖然《古今姓氏書辯證》沿襲了西晉杜預《公子譜》之說,幾乎一字未改。但是其可靠性卻很難確定?!洞呵?定公元年》載“元年春王三月。晉人執(zhí)宋仲幾于京師”,根據(jù)《仲志》所撰年表,彼時先賢仲子路三十四歲,查以先賢仲子路為始祖的族譜世系體系中的《仲氏族譜》“春秋時有仲氏諱咨,為卞邑大夫,遂家于卞,二世奐,三世式,四世度,五世肇,六世拱北,七世鳧,娶宋氏,生子命名曰由,是為先賢仲子”。再與《古今姓氏書辯證》與《公子譜》的記載相比較,明顯時間上有沖突。故而很難取信。
明朝的《卞里志》、《圣門志》、《仲志》和各地族譜均延續(xù)了《元和姓纂》的姓源說。
這一做法一直延續(xù)到清朝。以康熙年間出版的仲于陛增損本《仲志》為例,其中這樣記載:“仲子其先姬姓,帝嚳高辛氏之后也,高辛氏才子八人,其仲曰堪,子孫遂以王父字為氏,傳至夏商,有奚仲,居薛,為車正。奚仲之子虺為湯左相,其后不可考。逮周中世有曰咨者(子路七世祖),為卞邑大夫,遂家于卞。咨生奐,奐生式,式生度,度生肇,肇生拱北,拱北生鳧,鳧即仲子之父也。”里面甚至并未提及仲山甫。
而同時代的顧炎武,在其所撰《日知錄》卷二十三里,重提了漢碑中關(guān)于仲氏源出仲山甫的說法:“仲氏:漢《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曰:‘惟序仲氏,祖統(tǒng)所出,本繼于姬,周之遺苗。天生仲山甫,翼佐中興,宣平功遂,受封于齊。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譯居。帝堯萌兆,生長葬陵,在于成陽,圣化常存。慕巍巍之盛,樂風俗之美,遂安處基業(yè),屬都鄉(xiāng)高相里,因氏仲焉,以傳于今?!潢幜兄偈嫌忻呷嗳恕S帧锻⑽局俣ū仿酝?。漢時仲氏,自謂仲山甫之后,托基于帝堯之陵。而今則以為孔子弟子子路之后,援顏、曾、孟之例,而求為五經(jīng)博士矣。然春秋之以仲氏者不一,而仲山甫未嘗封齊,則漢人之祖山甫未必是,而今人之祖子路亦未必非也?!边@里面有一個重大疏漏,顧炎武無意間模糊了仲氏的籍貫差異。源出仲山甫的成陽都鄉(xiāng)高相里仲氏與源出仲子路的卞里仲氏在籍貫上有本質(zhì)的差異。同時顧炎武還犯了一些小錯誤,如誤記《靈臺碑》陰為《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陰,又未見過《漢故廷尉仲君之碑》原文,出現(xiàn)了一些引文小疵。但總而言之,其論斷還是瑕不掩瑜,頗為公允。
在清乾隆乙未(即乾隆40年,1775年)之時,仲家淺翰博重修《仲氏族譜》,首次將漢碑中關(guān)于“成陽都鄉(xiāng)高相里仲氏源出仲山甫”之說的記載與“卞里仲氏源出仲子路”之說做了牽合:“仲氏姬姓也。高辛氏才子八人,其仲曰堪。子孫遂以王父字為氏。歷經(jīng)夏及商,代有名人。然傳記互異,未可援以為信。惟考漢《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曰‘維序仲氏祖統(tǒng)所出,本繼于姬周之遺苗。天生仲山甫,翼佐中興。宣平功遂,受封于齊。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擇居。帝堯萌兆,生長葬陵,在于成陽,圣化常存。慕巍巍之盛樂,風俗之美,遂安處基業(yè),屬都鄉(xiāng)高相里,因氏仲焉,以傳于今?!潢幜兄偈嫌忻呷嗳耍滞⑽局俣ū酝?。是漢時以前仲氏皆祖山甫也。而先賢之與山甫相距二百余年,世次缺略,亦未敢輕序其確。而可據(jù)者,春秋時有仲氏諱咨,為卞邑大夫,遂家于卞,二世奐,三世式,四世度,五世肇,六世拱北,七世鳧,娶宋氏,生子命名曰由,是為先賢仲子?!钡幾胝卟⑽词挚隙?,還是很有些科學態(tài)度。
到了清光緒2年(1876年)的《仲里志》,卻再次將仲堪、仲虺、仲山甫一勺燴:“仲氏先姬姓,帝嚳高辛氏之后也,高辛氏才子八人,其仲曰堪,子孫遂以王父字為氏,歷夏及商,代有聞人,第世次闕如,未能詳敘。至周宣王時,山甫為樊候,補袞,詩人美之。其后有咨,為卞邑大夫,遂家于卞。咨生奐,奐生式,式生度,度生肇,肇生拱北,拱北生鳧,鳧娶宋氏生由。”其公信力越來越差。
然而有意思的是,自從南宋初年攜譜遷居吳江的子路后裔的嫡長支派卻在族譜中一直保留了仲山甫的蛛絲馬跡,蘇南、浙江一帶的仲氏族人族譜的堂號一直為“中山堂”,這個堂號本身與仲山甫有關(guān)。在族譜中江南族人也一直以仲山甫后裔自居,如鎮(zhèn)江、吳江、常熟等地族人。再如浙江桐鄉(xiāng)縣族人(源出仲氏大宗所在地吳江盛澤鎮(zhèn))所抄民國期間《桐鄉(xiāng)仲氏族譜》,也明確記載了仲由的七世祖是“周樊侯裔”。
綜上,雖然家譜多不可信,但假如我們相信家譜的話,那么我們仲氏家族的來源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仲氏的祖先追本溯源,肇始于自軒轅黃帝,乃高辛支派,本為姬姓,周武王得天下,封仲氏遠祖姬旦(西伯侯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fā)之弟)于曲阜,是為魯公。姬旦不就國,留在周朝首都輔佐天子,是為周公,史稱“周公旦”。 其子伯禽遠赴曲阜就任魯公,為魯國首任國君,傳至第七任國君魯獻公姬具時,其仲子【二兒子】山甫再度被選入周朝首都成為畿輔重臣,最終輔佐周宣王中興周室,《詩經(jīng)?烝民》便是尹吉甫歌頌仲山甫的詩歌,其子孫的一支以排行為氏,因此才有了仲氏。西漢之初,部分后裔遷居成陽都鄉(xiāng)高相里,今菏澤市東北60里的胡集鄉(xiāng)附近,其后裔聞達不斷。與此同時,周朝中期,子路的七世祖仲咨定居卞邑(原屬泗水縣,今山東省平邑縣仲村鎮(zhèn)),嫡長支后裔在東漢更始元年遷居山東濟寧,南宋初年49代嫡長孫又南渡江蘇吳江盛澤鎮(zhèn),后裔散居蘇州、杭州、嘉興、鎮(zhèn)江、泰州、連云港、宿遷、揚州、寧陽等地。
仲衍在元朝至正十二年的家譜序言中證實了這一點:“宗主諄諄告曰:‘卞里仲村,吾祖籍也;任城橫坊村,吾舊里也?!庇捎跉v史原因,盛唐以前,仲氏子孫世系清楚,多以仲山甫為始祖。對于這一點,在《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唐故尚書司門員外郎仲君墓志銘并敘》中都有明確記載,彼時家譜尚完整無缺。安史之亂后,成陽仲氏、彭城仲氏望族流離失所,家譜散佚無余。
不同于仲山甫被歷代帝王冷落的遭遇,早在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子路便被追封為“衛(wèi)侯”,此后屢受追封,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河內(nèi)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為“衛(wèi)國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借著仲子路被歷代帝王封賞和子路后裔可以免除田賦的東風,以先賢仲子路為始祖的族譜世系體系得以發(fā)展,其勢頭掩過了以仲山甫為始祖的族譜體系。到了明清兩代,皇帝授予仲子路后裔免賦稅的待遇,更是吸引了全國仲氏的目光,此后,在山東濟寧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的協(xié)助下,甚至天下仲氏皆以仲子路為始祖了。更有甚者,一貫以仲山甫為始祖的種氏的一支山東種氏,也跟起風來,將祖宗改為仲子路,甚至參照濟寧仲氏翰博的繁衍速度,為自己的族人定了代數(shù)。據(jù)我了解全國其它地區(qū)的種氏,仍以仲山甫為始祖。我國最早介紹姓氏著作唐.林寶《元和姓纂》記載; “種,本姓仲氏,仲山甫之后。魏因避難改為種氏,后漢有種暠洛陽,大司徒,暠生拂,拂生邵大鴻臚卿。
源出于仲山甫的仲氏后裔大都被收編在以先賢仲子路為始祖的族譜世系體系之中,開啟了“天下仲姓是一家”的新局面。
以先賢仲子路為始祖的族譜世系體系源流清晰,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宣和年間,彼時49代大宗主仲基祖益庵公持重修《仲氏統(tǒng)譜》于濟寧橫坊村(今仲家淺)。建炎二年,49代大宗主仲基率族人南渡,定居蘇州府吳江縣盛寨蕩(盛澤鎮(zhèn))膳字圩。南宋淳熙年間,52代大宗主仲胤文主持重修《仲氏統(tǒng)譜》于蘇州吳江盛澤鎮(zhèn)。大明正統(tǒng)五年,彼時大宗主59世仲月谿續(xù)修《仲氏統(tǒng)譜》于蘇州吳江盛澤鎮(zhèn)。此時距離淳熙《仲氏統(tǒng)譜》的編纂,已經(jīng)過了二百多年,家族也已經(jīng)繁衍了七八代人之多。這次續(xù)譜,規(guī)模龐大,周邊族人都被收錄,揚州、杭州后裔皆入譜,因山東已有北譜,山東族人并未收錄。順治五年,滿清已然入關(guān),64代仲時鉉(字儒章)于此年續(xù)修完成《仲氏統(tǒng)譜》,出版年號仍標明“崇禎戊子”,以示氣節(jié)。這次家譜的編纂,在仲家歷史上是承前啟后的。也因其內(nèi)容的正確性,成為有明一朝最權(quán)威的仲氏族譜版本。
元朝末年,專收山東濟寧仲家淺留守族人的《仲氏北譜》開始獨立編纂。元朝至正十二年,小宗50代仲衍受盛澤鎮(zhèn)大宗主的委托主修《仲氏北譜》于濟寧仲家淺,此譜有一部元末明初流落新疆,不存于山東。此譜存在濟寧仲家淺的版本,據(jù)《卞里志》記載,被兵火所毀。濟寧此后的北譜(仲家淺族譜),系依據(jù)廟碑重新拼湊而成,多有主動或被動的誤接,造成了世系紊亂。
鑒于北方族譜殘缺,明朝萬歷年間,泗水縣知縣譚好善以“議功不議親”的原則,快刀斬亂麻,平息仲家淺的宗子之爭,立60代仲銓為宗子,主持泗水祖廟祭祀,《卞里志》的宗子世系,便有明顯拼湊痕跡。崇禎年間,仲家淺宗子之爭再度燃起,崇禎十六年,以61代濟寧仲于陛的獲勝而結(jié)束,隨后,仲于陛及其子孫被封為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主持濟寧泗水兩地祖廟的祭祀,他們一支主持的《仲志》《仲里志》的世系也是有明顯的拼湊痕跡。
滿清入關(guān)之際,61代濟寧仲于陛偕泗水孔胤植北面事之,其子孫在乾隆四十年主修的族譜,此時的族譜已經(jīng)經(jīng)過拼湊,早已失去元至正十二年《仲氏北譜》的原貌,仲于陛后裔在該譜中延續(xù)了拼湊的世系,且借助翰博之權(quán)勢與北廟之形勝,廣為收編各地族眾,甚至為了收族,不惜改譜。此后,以先賢仲子路為始祖的族譜世系體系,尤其是翰博譜體系,越過地域閥限傳遍大江南北黃河兩岸,各地仲氏族人紛紛主動或被動的續(xù)接到了仲子路分支的名下。從此仲山甫后裔里的“仲子路后裔”和“非仲子路后裔”在“天下仲姓是一家”的旗幟下,圍繞在新的始祖先賢仲子路周圍,團結(jié)在一起。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