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一部有“宋代味道”的古裝大劇
2020年4月7日,講述宋仁宗朝(1022-1063年)歷史的電視劇《清平樂》在湖南衛(wèi)視播出。該劇改編自小說《孤城閉》,但與小說以仁宗長女徽柔公主與宦官梁懷吉的感情為主線不同,《清平樂》是一部宋仁宗朝時代的“編年史”,其間既描寫了仁宗個人的感情世界和掙扎,也盡量展現(xiàn)了仁宗朝的時代大事,可以說是第一部有“宋代味道”的古裝歷史劇。
▲清平樂劇照
一、所謂“宋代味道”
說它有“宋代味道”,首先體現(xiàn)在對宋代歷史細節(jié)的尊重,劇中的人名、官名、歷史事件的時間和細節(jié)等基本與歷史記載吻合。宋代職官制度復(fù)雜,有官有職有差遣,莫說普通大眾,就是非專門研究的學者也未必能弄清楚,影視劇現(xiàn)錯誤更屬平常,而《清平樂》所提及的大小官名基本無誤。官名之外,年號亦同。宋仁宗年號中“景祐”、“皇祐”、“嘉祐”等由于繁簡轉(zhuǎn)換經(jīng)常錯成“景佑”、“皇佑”、“嘉佑”,學術(shù)論著中類似錯誤也不鮮見,而《清平樂》劇中基本正確,實在難得。
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細節(jié)等也做到了尊重史實。比如科舉方面,天圣八年(1030)歐陽修(1007-1072)為省試第一,殿試第十四名,第一名王拱辰(1012-1085)原名拱壽,宋仁宗改名拱辰;嘉祐二年(1056)科舉,歐陽修與范鎮(zhèn)(1007-1088)等知貢舉,省試中見到蘇軾(1037-1011)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大為驚嘆,想要錄取為第一名,又疑心是門人曾鞏(1019-1083)所為,恐遭非議,改為第二名。這些都有據(jù)可查,歐陽修的科舉名次,王拱辰原名,這些細節(jié)宋史學者都很少注意。
又如李宸妃(987-1032)下葬事,據(jù)《宋史·李宸妃傳》,當時劉太后(969-1033)本打算以普通宮人禮下葬,呂夷簡(978-1044)上奏葬禮應(yīng)當優(yōu)厚。當時劉太后正與仁宗同坐,立即將仁宗支開,之后召呂夷簡商討。最初劉太后并不愿厚葬宸妃,但呂夷簡以厚葬宸妃可以日后保全劉氏為由,最終說服劉太后。劉太后去世后,荊王元儼(即八大王,985-1044)告知仁宗為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仁宗遂赴洪福院開棺,看到宸妃以皇太后冠服下葬,用水銀養(yǎng)護遺體,知道其并未遭人毒害,且葬禮優(yōu)厚,感嘆人言不可輕信,由此劉氏亦得以保全。這些場景,劇中都進行了詳盡且符合史實的復(fù)原。
其次,劇中對史籍記載未詳之處,進行了合乎情理的補充。比如仁宗在劉太后去世前是否知道自己是李宸妃所生,史書記載是當時仁宗身邊的人畏懼劉太后,故無人敢告知仁宗。但從情理上來說,這很可能是一種記載上的選擇,未必是歷史事實。中國古代王朝大多宣稱以孝治天下,假如仁宗知道宸妃是自己生母,而無法恪盡孝道,那么對仁宗仁孝的形象無異是不利的。而劇中對此記載就進行了突破,有佯狂病的八大王將此事告知仁宗,這就有了劇中第一集仁宗奔赴永定陵欲見宸妃的劇情。宸妃避而不見,仁宗無奈回宮。
劉太后垂簾聽政期間(1022-1033年),仁宗13-24歲,正是從青少年到成人的階段,期間肯定有叛逆期,有對劉太后的不滿,可惜的是,史料中對這些事情記載很少,劇中也進行了一些合乎情理的發(fā)揮。比如天圣四年(1026)八月,范仲淹(989-1052)因母親謝氏病逝,辭官守喪,仁宗與忠臣在朝堂議論孝道,借以暗刺劉太后;之后大肆在后宮宣揚自己懷念當年李娘子做的釀梅子,郭皇后為討他歡心,去梁家鋪子尋了方子做出梅子,并奉仁宗命特地呈給劉太后,碟子上還因仁宗品嘗時吟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而刻了“三春暉”三字,刺痛劉太后。這些事情雖未必真實,卻屬于合乎情理的補充和發(fā)揮。
當然,劇中發(fā)揮最多的就是徽柔公主和梁懷吉的感情線了?;杖峁鳛槿首陂L女,苗貴妃所生,史籍中并未記載其名,徽柔為《孤城閉》小說中所取之名,其他記載也很少?!端问贰繁緜鲀H載其為仁宗祈福,與丈夫駙馬都尉李瑋關(guān)系不好,夜開宮門導(dǎo)致諫官彈劾、梁懷吉等被貶等事。在這些記載的基礎(chǔ)上,劇中對徽柔與梁懷吉的感情故事進行了很多合乎情理的補充和發(fā)揮??催^劇之后,我們也可以對宋仁宗、徽柔公主等多一份同情之理解。
徽柔公主丈夫李瑋相貌丑陋,資質(zhì)愚鈍,徽柔并不喜歡。婚姻不幸,又不能像普通人家女子走出家門拓展自己的朋友圈,與從小陪伴自己的宦官梁懷吉等親近也是情理之中。但這份親近,又不符合禮法,被婆婆楊氏撞見后,引起爭執(zhí),公主一怒之下夜闖宮禁,又被諫官等彈劾,導(dǎo)致梁懷吉等被貶。此時公主內(nèi)心之無奈憤懣可想而知。她只好以自殺等極端手段要挾仁宗,希望召還梁懷吉。仁宗不得已,只好把懷吉召回。這種“不得已”,自然有公主脅迫的原因在,也有對公主婚姻不幸的內(nèi)疚和自責。仁宗一生共育有3位皇子,全部夭折;13位公主,9位夭折。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對長大成人的長女徽柔多幾分疼愛,而嫁給李瑋這樁不幸婚姻又是仁宗一手操辦。也正因為如此,后來徽柔與李瑋再次鬧翻后,仁宗允許二人分居,公主自此長居宮廷。
第三,劇中的人物形象基本與歷史記載一致。在大多數(shù)古裝劇中,善惡對立是最常見的模式。比如有關(guān)宋代最著名的兩個古裝劇,一是楊家將,有反派潘美(925-991);二是包拯(999-1062)相關(guān)劇,反派為龐籍龐太師(988-1063)。然而事實上造成楊業(yè)(?-986)戰(zhàn)死悲劇的罪魁禍首并非潘美,而是監(jiān)軍王侁,可能王侁在歷史上太過寂寂無名,不夠資格當大反派,才將反派帽子戴到了對楊業(yè)之死有一定責任的潘美頭上。事實上潘美在宋初戰(zhàn)功比楊業(yè)高得多,評價也不錯。另一個無名躺槍的就是龐籍。龐籍為宋仁宗朝名臣,慶歷年間(1040-1048)在陜西抵御西夏有功,并提拔了名將狄青(1008-1057),后來入朝做了樞密使、宰相。龐籍通曉律令,擅長吏事,立朝剛正不阿,政治聲譽很高,卻不幸無辜躺槍千百年。
相比之下,《清平樂》中并沒有始終不變的反面人物,大多數(shù)角色都是多面復(fù)雜的,即使老奸巨猾如呂夷簡,在劇中也有不少值得稱道之處,如勸劉太后厚葬宸妃,在仁宗朝初年處置政事亦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行政能力很強,比當時其他宰相章得象(978-1048)、陳執(zhí)中(990-1059)等稱職得多。郭皇后年輕氣盛,嫉妒單純卻無甚城府,與歷史記載頗相吻合。曹皇后入宮前的經(jīng)歷為劇中杜撰,但劇中入宮后為皇后的很多事情都有歷史記載,比如慶歷八年(1048)閏正月夜,宮廷內(nèi)有數(shù)名衛(wèi)士作亂,曹皇后鎮(zhèn)定指揮平亂,有宮女與作亂衛(wèi)士有私情,依法當殺,仁宗本想從輕處置,曹皇后規(guī)勸仁宗,最終處死宮女;仁宗去世時,曹皇后下令封鎖宮門,召英宗、宰相,保障了英宗順利即位。嘉祐元年(1056)病危時曾大呼皇后與宦官張茂澤謀反,導(dǎo)致曹皇后不敢來探病,這些記載均有據(jù)可查,劇中的形象與歷史形象也很接近。細節(jié)表述和人物關(guān)系的詮釋,劇中邏輯亦能做到自洽。
第四,劇中對宋代的很多生活場景進行了復(fù)原。比如當時人稱呼皇帝為官家,徽柔公主稱呼皇帝為爹爹,皇后為孃孃,稱生母苗貴妃為姐姐。另外當時宮廷內(nèi)最常吃羊肉,清風樓是達官貴人最愛去的聚會之地等等,這些都是一般人甚至學者很少注意的細節(jié)。
從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人物形象的塑造、生活場景的描繪來看,《清平樂》都是一部很有宋代色彩、符合宋代歷史的古裝劇。
二、宋仁宗及其時代
與一般歷史劇多稱頌帝王文治武功不同,《清平樂》是一部描寫帝王在當時的歷史中“掙扎”的劇。盡管宋仁宗在之后尤其是南宋時期評價很高,仁宗之治也經(jīng)常被稱為盛世。因為宋夏戰(zhàn)爭的刺激,仁宗一度啟用范仲淹、富弼(1004-1083)、韓琦等變法革新,即著名的慶歷新政。但仁宗對變革的預(yù)期、支持變法的意志力都沒有那么大,正如劇中范仲淹改革前去見呂夷簡時,呂夷簡所提醒的,仁宗只是想治理冗官、冗費,絕不會更改祖宗之法。正因為如此,當新政遇到挫折,改革派被抨擊朋黨后,慶歷新政也很快夭折。之后仁宗朝政治上一直彌漫著因循保守的氣息,正如后來王安石(1021-1086)在《本朝百年無事劄子》中提醒的,宋立國百年雖看似太平無事,但“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數(shù)不勝數(shù),亟待改革,這也就有了后來的王安石變法。
就個人生活而言,宋仁宗也談不上幸福,他娶的郭皇后是劉太后所選,并非心中所愿;親政后續(xù)娶的曹皇后也是因應(yīng)朝臣的呼聲,亦非自己所喜。3個皇子全部夭折,13位公主僅存活4位,最終皇位也是選擇宗室趙宗實繼承?!肚迤綐贰烦尸F(xiàn)在我們眼前的宋仁宗其實是一個在皇城之內(nèi)的時刻掙扎的皇帝。以前有人說皇帝制度下只有皇帝一個人是自由的,但實際上皇帝也被這套枷鎖束縛著。
當然,宮廷之內(nèi),掙扎的不僅是皇帝。曹皇后身居皇后之位,但與仁宗的關(guān)系并非始終融洽?;杖峁骰橐霾恍?,但礙于仁宗賜婚和當時的禮法,卻一直無法擺脫。為了女兒幸福,苗貴妃曾派遣宦官王務(wù)滋收集駙馬李瑋過錯,想要找機會讓二人離婚,最終未能如愿。
盡管仁宗個人的文治武功跟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無法相提并論,但仁宗朝卻是中國思想文化史最璀璨的時代之一。中國文官政治經(jīng)過千余年的發(fā)展,到了仁宗朝終于出現(xiàn)了一批以天下為己任、敢于喊出“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士大夫群體。儒家思想在經(jīng)過長期與佛道兩家的沖突融合后,也在仁宗朝開花結(jié)果,孕育出新儒學的碩果。北宋五子周敦頤(1017-1073)、邵雍(1012-1077)、張載(1020-1077)、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以及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1009-1066)、蘇軾、蘇轍(1039-1112)或主要生活在仁宗朝,或成長于仁宗朝。北宋最著名的文臣、史學家司馬光(1119-1086)和改革家王安石,也是成長于仁宗朝的名臣。這些思想文化上的碩果,究竟與宋仁宗個人統(tǒng)治有怎樣的關(guān)系,是值得我們關(guān)注和回答的問題。
中國古代的史書記載以帝王將相為主,普通人的生活極少涉及,因此梁啟超曾批評二十四史不過二十四姓家譜而已。不過,盡管帝王是史書記載的核心,但也主要是治國理政等方面,皇帝個人的日常生活、內(nèi)心的感情世界,也很少被提及。歷史研究也好,文藝創(chuàng)造也罷,都不應(yīng)止步于帝王的文治武功,當時人的生活、情感世界,大時代下人的掙扎,也應(yīng)該是我們努力了解的方面。從這個角度來說,《清平樂》這部仁宗朝“編年史”,是一部與以往不一樣的歷史劇,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看過劇后,大家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北宋仁宗朝或宋代開封城,可以閱讀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朱瑞熙等先生的《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虞云國先生的《細說宋朝》、鄧小南先生的《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小島毅先生的《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余蔚先生的《細講中國歷史叢書·宋史》等著作,相信看完之后對宋代會有更多真切的了解。
來源:文匯報
作者:閆建飛(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