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知識【一】
家譜鑒定
中國人歷來重視纂修家譜,所謂“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私家修譜自宋代興起,經(jīng)元、明的發(fā)展,至清朝中期達到鼎盛,入民國后仍延綿不斷。在歷經(jīng)八、九百年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家譜在不同的區(qū)域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徵,這些特徵不僅體現(xiàn)在纂修體例上,而且在版刻、裝幀等方面也得到反映。關于家譜纂修體例特徵的論述時有所見,而版刻、裝幀特徵卻鮮見涉及。究其原因,可以是現(xiàn)存家譜80%以上是清末及民是期間的刻本、木活字本、鉛印本及石印本,而其中又以木活字本占絕大多數(shù)。
從現(xiàn)存家譜的印刷形式上看,有刻本、鈔本、稿本,也有鉛印本、石印本,但更多的則是木活字本,這是因為家譜的內容不象其他古籍那樣一成不變,一般家變每隔10至30年謀就須續(xù)修一次,且篇幅甚多,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木活字本印刷家譜顯然要比刻本既便宜又省力得多。盡管木活字本是家譜版本的主流,但由于發(fā)區(qū)的不同,家譜的印刷形式仍是豐富多樣的。
浙江家譜的特徵
浙江是纂修家譜最為密集的地區(qū)之一,僅上海圖書館就藏有浙江家譜5092種,占館藏總種數(shù)的2/5以上,居各小之冠。這些家譜分布在全省的64個縣市,幾乎涵蓋全省各處,其中收藏量最集的是沿海地區(qū)的海寧、蕭山、紹興、余姚、上虞、寧波及內地的諸暨、浦江、金華、東陽、義烏、蘭溪、永康、淳安、衢州、江山等地。
浙江家譜的版本最大特點是套版印刷的普遍使用。浙江是套版印刷的發(fā)源地,明代時,浙江吳興的閔劉及、凌蒙初二家用朱墨二色(后來發(fā)展為五色)刻印了許多帶有批注點評的經(jīng)史子集四部書及戲曲小說,盛極一時,成為中國印刷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從而“閔刻”、“凌刻”就成了他們套版印刷古書的專有名詞?,F(xiàn)在浙江家譜雖以木活字本為主,但打破了其他地區(qū)域多年來沿用墨印的方法,將朱墨套印普遍使用于木活字本的家譜之中,許多家譜的世系圖中人與人間的關系都普遍用套印紅線加以連接。
此外,浙江木活字本家譜多四周雙邊,魚尾與版心欄線的間隔明顯,有較大的縫隙。且有花魚尾出現(xiàn),如上述的《余姚梅川徐氏宗譜》就是一例,這在其他地區(qū)的譜中較罕見。浙江木少研究院本家譜的體方正,除夾注用小字外,通常始終只用一種字體。
當然,浙江省內的不同區(qū)域又有著自身的特色,如寧波地區(qū)家譜(包括鄞縣、奉化、鎮(zhèn)海等)版心處字體不僅粗,而且大而醒目;通譜不用界欄;字與字之間的字距較舒朗;譜的裝幀華麗,絹面裝幀,配以帛質題簽,且絹質包角的,如《鎮(zhèn)海橫河堰包氏宗譜》、《鎮(zhèn)海東管鄉(xiāng)沈郎橋葉氏宗譜》等都相當注重家譜的裝幀。
又如浙江中部地區(qū)的諸暨、東陽、浦江、義烏、金華,是浙江修譜最為盛行的地區(qū),現(xiàn)存家譜占浙江全省家譜半數(shù)以上,幾乎每族、每支都有譜,再加上家族龐大,人口密集,有時同地同姓也不是源于一族,即便是同族,但因分支不同也會各自修譜,所以當是已形成定期修譜的習慣,有的僅隔數(shù)十年一次。為防止同姓不同宗或同族不同分支的家譜因譜名相似而混淆,同時為下次修譜提供時間上的參考。因此該地區(qū)家譜版心普遍鐫有修譜年代,這就成為該地區(qū)家譜的特徵。如清宣統(tǒng)三年敦睦堂木活字本《[諸暨]暨陽嵩山張氏宗譜》版心題“宣統(tǒng)辛亥年續(xù)修”就是一例。此外,世系表(行傳)中的同輩的人名多以行字大小排列,即按同輩中人的出生先后順序而不是以傳統(tǒng)的輩份長幼排列,例如甲乙二人,按照輩分甲比乙大,照常規(guī)甲因先列于乙前,但由于乙早出生于甲,那么在譜中乙的名字就排在甲之前。衢州、江山等地區(qū)家譜的版式多呈正方形,即版框高寬幾于相等。
湖南家譜的特徵
據(jù)1997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家譜綜合目錄》記載,全國440們家“圖書館、文化館、文管會、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文物商店”收藏的湖南家譜共1511種,而當時未曾完全列入收錄范圍的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家譜卻有2255種之多?,F(xiàn)存的湖南家譜主要集中于該省中部的長沙、湘潭、湘鄉(xiāng)、寧鄉(xiāng)、醴陵等地及北部的平江、岳陽、常德帶,按其開本可分為大、小兩種。纂修年代較早的家譜多為大本,而清光緒中后期至民國時所修則以小本為多;北部地區(qū)的家譜多為大本,而小本在中、南部地區(qū)的家譜中較為常見。中部地區(qū)的小本與北部地區(qū)的大本版刻區(qū)別,最為直觀的是其開本的大小與版框高闊,可以說是相距甚遠,如民國十年存著堂木活字本《寧鄉(xiāng)志塘劉氏四修族譜》,屬小本范疇。而屬于大本范疇的清雍正六年延陵堂木活字本《平江吳氏重修家譜》。兩者版框、開本相差近于一倍。其次是版式的差異:小本多四周雙邊,版心題名多墨體,粗而醒目,修譜年代及修譜次數(shù)書于版心偏左處,裝訂后則列于后半而版心,版心欄線與版框粗細一致,木活字本版框接口處與江蘇家譜相同,有些接口相當嚴密,幾乎看不出縫隙。譜中多使用小字,大字僅用于世系圖及世系表的人名。其譜例蘇式、歐式皆有,蘇式譜例除世系表外,其余文字無界欄分割。世系表多為上、中、下三欄。另外,該地區(qū)譜多將世系稱作“垂絲圖”,將世系表稱作“齒錄”等。而北部地區(qū)的大本,多四周單邊,一般亦無界欄,近版心處的欄線較明顯,字體略大于中部家譜的小本,大字亦僅用于世系中的人名。世系表中有用歐式的,表中妻子姓氏卻未與夫名并列,而與般譜同,每冊譜很厚重。如上述的《平江吳氏重修家譜》每冊書均超過200頁。
除此之外,湖南譜中還特別重視墓圖,幾乎都將其單獨列為一卷,有的甚至列了好幾卷,并說細描述了墓主、墓的方位等情況描述的非常詳盡。如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平堂木活字本《湘潭龍船港李氏大修族譜》中,僅墓釁占了五卷。
江蘇家譜的特徵
江蘇的家譜《中國家譜綜合目錄》記載有2065種,上海圖書館現(xiàn)藏1794種,遍布48個縣市面上,主要分布于長東沿岸及其南部較為集中的地區(qū)的無錫、常州、鎮(zhèn)江、江陰、宜興、丹陽、常熟、蘇州、揚州、泰興等地。蘇北地區(qū)相對較少,縣市分布也較分散。江蘇家譜的體例與浙江家譜略有差異,其世系表歐式多于蘇式。其版刻特徵:版框一般寬15-18厘米,高20-32厘米不等;木活字本版框不太明顯;版心的界欄很細,與木活字大多用仿宋體,產(chǎn)瘦長。
安徽家譜的特徵
現(xiàn)存安徽家譜數(shù)量名列浙江、江蘇、湖南之后,主要集中在皖南,特別是徽州地區(qū),除此之外,皖北的桐城、合服等地也是家譜較為密集的地區(qū)之一。安徽家譜版刻的最大特徵是明刻本的數(shù)量處于絕對首位。上海圖書巨額現(xiàn)藏明刻本家譜共322種,而其中近300種皆是安徽家譜。《中國善本書目.史部傳記類宗譜》著錄的明刻本家譜中絕大多數(shù)也是安徽家譜。這與“明代嘉靖前后,歙縣的刻書工藝急遽發(fā)展,出品精良”是分不開的。清代后期及民國間的安徽家譜版刻與浙江、江蘇家譜有相類似之處,但也融入自己的風格,它的主要特點有:
一是版框較長,多四周雙邊。版心的界欄線細,亦同江蘇、浙江譜,世系的版式分上下二欄,同浙江家譜,但上欄比浙江家譜要窄。
二是版心字體粗而醒目,同湖南譜,大、小字均較方正,有些大了略微偏長,大字的大小接近浙江譜,小字大小、粗細則接近湖南譜。
三是體例特別,許多家譜世系圖與世系表合二為一,兩者之間只取其一,取世系表的譜多為歐式;表示第幾世的字樣用黑底白字的長方形花框紋相修飾;世系中表示族中人名時好在名字后冠“公”字,如:元柏公、文景公。
四是紙張較白。
上海家譜的特徵
上海地區(qū)的家譜,就版本而言,現(xiàn)存的除成陸較早的青浦、松江、嘉定、崇明等縣有刻本、少量的木活字本外,市面上區(qū)及以東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則多鉛印或鈔本。
上海崇明縣一江蘇南通、海門一帶,因地域更為接近,歷史上又原隸于江蘇,故而其家譜版刻特徵也相類似。主要特點有:基本為刻本,開本較小,每冊僅30-40頁,很薄,這些刻本大多質量較差,版刻漫漶,大部分不分卷,世系及其簡單,紙張泛黃。另外,這些地區(qū)的家譜每次修譜的版式、內容均無甚差異,加上不分卷,從而導致在后期的整理中增加了很大的麻煩,整理相當困難。
江西家譜的特徵
江西現(xiàn)存家譜,《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共著錄556種,上海圖書館現(xiàn)藏526種,分布較廣,所涉縣市也較多,共計51個,較為集中的有東部的玉山、廣豐,中部及南部的吉安、瑞金,西部的萍鄉(xiāng)等地。由于江西譜一浙江、湖南、廣東等多個省相壤,因此該省的一些地區(qū)也融入了他省譜的特點。以下是幾個較為典型的例子。
江西東部的玉山、廣豐等臨近浙江西部,因此,這一地區(qū)的家譜與浙江、衢州一帶的家譜在各方面基本類傳。如民國四年木活字本《[玉山]懷玉賢堂韓氏宗譜》。江西中南部的家譜以民國三十二年木活字本《瑞金北關楊氏七修族譜》較具代表性,該譜四周雙邊,雙魚尾(較少見),字跡墨色較淡;無世系圖,僅有歐式世系表,世系表每冊頁碼是接前一冊的尾數(shù),而不是從第一頁開始,如第一冊世系至一百頁,則第二冊自101頁起計,依次推類,這一點在省其它地區(qū)也有出現(xiàn),小字說明的內容與被說明者名字并排書寫,不再降下一格,除兒子名字另起一行外,其他說明項均不換行。
江西西部萍鄉(xiāng)等地家譜。萍鄉(xiāng)緊臨湖南,因此它與湖南中部的小譜已無甚區(qū)別。如民國十九年式垂堂木活字本《[萍鄉(xiāng)]萍西東橋湯氏三修族譜》,四周雙邊,邊框清析,近版心的欄線粗;序文、傳記、墓圖等文字每半頁9行,行22字,長寬各約0.7厘米,世系圖人名大字長寬各約1厘米,說明小字各約0.5厘米,版心書名字體粗而醒目;歐式世系表,說明項降下人名一格寫。
廣東家譜的特徵
廣東家譜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qū)主要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省東部沿海一帶,其北部及雷州半島等地分布很少?!吨袊易V綜合目錄》共著錄702種,而上海圖書館僅收集到南海、中山、番禺、順德、肇慶、佛山、潮州等地譜72種。
廣東省家譜的特徵:
一是版本以刻本為多,開本一般不很大,多四周雙邊。
二是字體主要有兩種,一種為仿宋體字,大小近江蘇譜;另一種為宋體,或方正,或略扁,字體大小接近或稍小于浙江譜,且排列緊密。每半頁一般10行11行。
三是體例上,將不同的內容歸納為雅俗共賞的名稱立卷。
四是將橘紅色的防蠹紙裝訂譜的封面或扉頁。
四川家譜的特徵
四川家譜(包括重慶),《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共著錄554種,但上海圖書館僅收藏51部,主要分布在成都周圍及長江沿岸的23個縣市,西部山區(qū)未。綜觀四川家譜,多石印本,罕見活字本。石印本的版式多四周單邊,無界欄,少數(shù)為黑口,多數(shù)家譜的上下不分欄。其世系的編排有些類似于湖南家譜,如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內江]鐘氏復周祠譜》,亦將世系圖稱作“垂絲圖”。世系表多采用蘇式,表中妻子姓氏與夫名并列,同湖南譜,但它不用表格形式將二者分隔。如,民國十二年成都天章石印社石印本《[新都]溫氏佟在祠族譜》,版框不大,四周雙邊,黑口,世系表用蘇式,表中妻子的姓氏用大字,且與其夫并列書寫,與湖南譜不同的是,表既不分兩欄或三欄,也不用界欄劃分,而是直接將內容書于譜中,同于其他地區(qū)譜中分欄,就能在上欄中書上該被說明的人與其父的關系,而四川譜不分欄,譜中人名就反映不出這一點,所以有些想得周到些的家譜就將世系圖與世系表穿插介紹,如本例中將包系圖分拆成每一小支后,即附上這支支系的世系表。
姓氏來源
戰(zhàn)國之際,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時表示貴族身分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開始由無姓到有姓。后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1、以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風、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后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后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蘇。
4、以鄉(xiāng)、亭之名為氏。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xiāng)(今山西省聞喜縣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運城縣、聞喜縣一帶)。
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后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
7、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8、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后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創(chuàng)始者,后世便以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
10、古代少數(shù)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謚號為氏。如莊氏原為楚莊王之后,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臺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又如漢文帝名劉恒,恒氏因而改為常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