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至今最為可靠的孫氏家譜大全,看是否有你的分支!
孫姓簡介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jù)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羋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書是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為第3位;截至2012年,孫姓在中國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約國總?cè)丝诘?.5%。在中國歷史上,孫權(quán)(姬姓孫氏)曾建立三國時期的吳國,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文曾擔(dān)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孫姓起源
1、源于子姓。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wèi)(今河南淇縣),建立衛(wèi)國。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wèi)武公。衛(wèi)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乙又稱孫乙,他的后代就以孫為姓。孫武、孫臏、孫權(quán)也是孫乙的后裔。
3、源于媯姓。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媯滿于陳國。公元前672年,陳厲公媯躍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時,陳完五世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于樂安,古城在今山東惠民,并賜姓孫氏。4、源于羋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
5、源于荀姓。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dāng)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并將戰(zhàn)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6、源于冒姓,屬于因故改姓為氏。夏侯嬰,與劉邦是少時朋友,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
7、源于其他賜姓、改姓:
①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
三國時期東吳將領(lǐng)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本姓俞,年少時即隨孫堅征討沙場,孫堅視他作心腹。后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zhàn)功,孫策賜姓予他為孫,因而改姓。
②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⑴山東《鄆城縣志》據(jù)李集鄉(xiāng)軍李村《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先祖軒轅斌,明初在朝為官,奉命往梁山平亂,便落籍鄆城。后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將軒轅氏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記載,明朝中葉,有一名士叫孫一元,原來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為朱氏。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92年),慶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襲了安化的封地(今陜西慶陽與甘肅安化一帶)。這個朱寘鐇曾一直認為自己是皇位當(dāng)選人。事后,朱一元怕受株連,所以變姓名為孫一元,攜家避難躲入太白山中隱居。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孫中,皆沿襲祖先所改之姓氏,稱孫氏,世代相傳。
③源于各民族變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⑴新羅初期,高麗學(xué)者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述了孫氏的起源。新羅初期,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為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以樸為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樸儒理尼師改六部名稱,并分別賜姓,其中的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梁部,并賜姓孫。
⑵唐朝時期,安祿山的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監(jiān),為契丹族人。
⑶元代時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孫改姓孫,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縣秀水鎮(zhèn)東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為復(fù)姓,如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之類的復(fù)姓也在被禁之例,這類含“孫”字的復(fù)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氏。
⑸清朝時期,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氏。滿族建立清朝之后,仿漢姓成普遍現(xiàn)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
⑹在景頗族的二十六個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頗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漢化為孫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漢姓也都改為孫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庫氏音譯為孫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孫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孫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孫乙。孫乙字武仲,又稱武仲乙,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wèi)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孫乙是姬姓孫氏得姓始祖。
孫書。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后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在任陳國大夫時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殺后,他怕受株連而逃到齊國。到齊國后,陳完不愿再用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改成田姓(古時田和陳發(fā)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孫田桓子無宇有二子,小兒子田書,字子占,在齊國為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廣饒縣北),并賜他孫姓。孫書就成為媯姓孫氏得始祖。
孫姓遷徙路線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孫姓發(fā)生了幾次大的遷徙,其特點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現(xiàn)了跨海域、跨國度的遷徙。
春秋初,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wèi)國的上卿,權(quán)傾一國,孫姓在河南地區(qū)發(fā)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wèi)國失寵,北遷晉國、東遷齊國,齊國孫氏發(fā)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zhàn)國時期出了一位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
秦漢以后,由山東向四周拓展,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
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一批孫氏名家大族。
明末清初,孫姓進入了臺灣。
孫姓字輩排行
-
山東
山東臨清孫氏 | 進烈甲月慶合長振興中華文武連瑞金光海秀占居玉樹英杰善良(原)進烈甲月慶合長振新偉華琰培連瑞紹愛海茂鶴傳鈺勤英褀彩祥(今) |
山東般陽(淄川)孫氏 | 11世開始: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兆)啟、豊(豐)寕(寧)崇振方、成令緒延紹、代遇文明詩、書禮義 仁德、昌宏 |
山東濟南孫氏 | 永衡玉紅加賢慶兆培長振 |
山東濟寧孫氏(映雪堂) | ( 隆) 德( 宏) 進(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慶)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聲、懿典炳著、文哲榮增、興祖存念、永恒長春 |
山東臨沭縣孫氏 | 佰朝開寶克(成)希堯舜禹 |
山東鄒城望云孫氏 | 人生祖為史,乘德羽善計,興玉寶克勇,光大先世業(yè) |
山東惠民孫氏(裕后堂) | 崇克希家有,應(yīng)允永可守,所以維由道,遵之方長久 |
山東萊西孫氏 | 十六世為德、章字輩,十七世為寶、錫、希字輩,十八世為文字輩 |
山東莒縣孫氏 | 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輩,自十八世排輩取字為“玉(東、年、先)瑞(士)兆(作,策)彥(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 |
山東即墨孫氏(詒謀堂) | 自十八世起依次字輩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啟玉,清兆日同” |
山東即墨東夼孫氏 | 咸晉,立業(yè)(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紹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 |
山東高密孫氏 | 樹烈增鎮(zhèn)永林焉基鑒清榮照堂鉅潤修善克家聲 |
山東汶上孫氏 | 光任樹東然,道德傳宜訓(xùn),敦宗紀萬春,桂顏慶祥云 |
山東新泰孫氏 | 京東乙光,民志繼士,亭玉維迎德,家慶紹征祥,相傳繁衍盛,萬代保安康 |
山東鄒平孫氏 | 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照憲慶繁祥令德惟垂佑欽紹念顯揚注:特許沿用孔氏家族字輩。 |
山東夏津?qū)O氏 | 耕讀傳訓(xùn)遠 忠厚延緒洪 龍飛澤華宇 國泰永久常 |
山東夏津?qū)O氏 | 家聲顯振 宗緒恒昌 丕莫兆慶 令德延祥 |
山東壽縣孫氏 | 士克祖家傳 多方以自全 同心仰化日 守土享長年 |
山東煙臺芝罘孫氏 | 克培鴻緒 謨烈維新 懋昭乃德 祖述功恒 |
山東煙臺萊山孫氏 | 懷星日起,希維永秀,丕振世德,萬年吉昌,家衍余慶,積善乃光 |
山東煙臺牟平孫氏 | 廷光應(yīng)守,萬世永昌,文盛德茂,承繼耀隆,培芝植蘭,庭秀聯(lián)芳,忠孝余慶,紹緒益良 |
山東蓬萊孫氏 | 乃士新從正大仁志導(dǎo)成良忠厚家業(yè)喜書繼世長 |
山東沂水孫氏 | 烈培玉洪(瀟)注:按“金木水火土”循環(huán)啟字 |
山東嶧陽孫氏 | 毓肇葆承茂景晉中啟延秉則淑以慎昭虔尚新傳桂蘭德裕厚光輝業(yè)繼先繁盛恒思本運華樹正廉 |
山東商河、濟陽孫氏 | 廷好振德,淑申延瑞 |
山東般陽孫氏 | 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啟豐寧崇振方成令緒延紹代遇文明詩書禮義仁德昌宏 |
山東泰安孫氏 | 萬(凱)士(尚)承(業(yè))秀(布)鳳(開太)維(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學(xué)紹周清)兆(宜)緒(輝)東(乾航)迎(坤吳)發(fā)(奎)強(亮)立(恩)義(相)文(榮)安(耀)瑞(宣)來(秦)順(巨)昌(康)高(南)貴(岳)圣(恒)賢(秋)蘇(品)通(美)權(quán)(尊)常(量)北(舉)地(善)和(余)澤(利)嗣(堅)慧(貞)眾(延)望(黃) |
山東泰安岱岳區(qū)孫氏 | 覃(諧音,13代)佩永繼,兆啟豐寧,重振方圓(共24代) |
山東德州孫氏 | 少曉壽丙加傳長 |
山東德州抬頭寺鄉(xiāng)白橋村孫氏 | 吉福維德奉敬守法 |
山東濟寧石橋鎮(zhèn)崔院村孫氏 | 永文長傳富........ |
山東臨沂郯城孫港口村孫氏 | 如志成憲傳偕聿…… |
-
湖北
湖北樂安孫氏 | 宗敦一本傳家法學(xué)從師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賢嗣定應(yīng)萬世長遵札樂道根基固先哲德澤力弘揚才華卓著時為用信義仁廉樹綱常注:此為孫權(quán)家族字輩 |
湖北漢川韓集孫氏 | 明元大士,汝嗣世業(yè),科啟錫光,祥開家國,江東澤長,淇澳頌德,金玉作聲,清映書堂,文明興振,相繼賢良,顯承模烈,萬年楊芳 |
湖北監(jiān)利孫氏一支 | 樂安澤祚長寶鼎耀華堂功勛榮漢國典法重倫常乾坤應(yīng)卜兆敬述定增芳 |
湖北監(jiān)利孫氏一支 | 一世學(xué)正大光明承祖承紹先秉宗邦 |
湖北黃岡孫氏 | 原派:“大潔文尚一字廣善家之克顯光宗乃賢”改派:“大潔文尚一字廣善樂平貴顯胥宇楚黃” |
湖北宜昌孫氏一支 | 大唐光祖德開先宜寶善 |
-
河北
河北滄州孫氏 | 書銘華錦蘭茂增馨嘉祥永蔭世育俊英 |
河北故城孫氏 | 延毓樹金洪學(xué)興世、單玉方田慶加傳 |
河北唐山豐南孫氏 | 世首文明廣宗連福善常煥庭洪耀國鳳增祥永紹懷能慶權(quán)承左志良殿宇榮建閣光憲錦家邦 |
-
江西
江西靖安義門孫氏 | 必學(xué)志方宏啟傳責(zé)協(xié)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長綿各睦高同氣光輝粉厚賢克佳宜有才萌卜桂蘭蓮 |
江西贛州孫氏 | 德元亨利貞世太光宏澤文華經(jīng)國祥千仁萬遠長 |
-
安徽
安徽潛山、舒城孫氏 | 修齊常吉慶,誦讀裕經(jīng)綸,志事詒芳遠,繼述一舉成,東安鴻業(yè)紹,聯(lián)合駿猷新,德必繩先祖,謨希淑乃身,建功徙養(yǎng)正,立紀本敦倫,品欲諧金玉,名思美鳳麟,善良為國寶,忠信作儒珍,步武承隆運,光榮復(fù)富春,迪前同服佩,昌后協(xié)恭寅,百代徵詳發(fā),興懷續(xù)起人 |
安徽合肥孫氏 | 文法萬子人時嘉宗繼日啟光欲作述大本務(wù)敦實愛敬尚從先修齊定世傳正家思效祖立志學(xué)前賢言行必信果忠勇智義全華夏建偉業(yè)寧宇奏凱旋 |
安徽孫氏一支 | 國志永兆宏時來潤壽長家隆承福慶元善啟…… |
安徽六安壽縣孫氏 | 士克祖家傳,多方以志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長年 |
-
湖南、廣西
湖南醴陵孫氏(富春堂) | 紹開光先澤,孝忠發(fā)遠謀 |
湖南益陽孫氏 | 應(yīng)仲玉原景延松承繼立文崇明國璧武耀大邦翼孝友傳家政詩書啟俊良顯揚逢盛世動業(yè)振朝綱 |
湖南張家界孫氏 | 文明斯自超萬代永開法 |
廣西北海孫氏 | 廣建崗山光萬公(凱)士(尚)承(業(yè))秀(布)鳳(開太)維(如松)文(玉)佩(志)景(學(xué))兆緒(建)東 |
-
福建、云南、廣東、重慶
福建晉江孫氏 | 謙焉如意經(jīng)損乃自作受 |
云南昆明東川孫氏 | 天思國正順乾坤世澤長永遠開宗義萬代顯榮華 |
廣東潮汕孫氏 | 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國思正承君恩顯榮克修先業(yè)振淑名望奕葉濟傳忠勤孝恭敦厚仁慈守高曾訓(xùn)寶若鼎彝積蔭豐隆衍諸洪丕履安泰定貞壽恒頤 |
重慶璧山孫氏 | 吉英維良永開光國正治 |
重慶孫氏一支 | 正茂顯臣學(xué)允世祖朝廷宗繼元自可當(dāng)選昌大云 |
重慶奉節(jié)一支 | 應(yīng)兆國體田,承忠秉再元,元會開天運,文明正家邦,德澤光祖遠,詩書傳世長 |
-
浙江、貴州、河南
浙江孫氏一支 | 會際升平日修緒衍新編支圖與翰典光照啟后賢 |
貴州孫氏一支 | 永德正朝廷 |
貴州安順孫氏一支 | 正應(yīng)如維國必發(fā)登文章立士后德開基克成先志裕占興仁鳳騰有佐永啟宗之 |
河南臺前縣孫氏 | 家齊緒綱常,久遠胤后襄,依理遵典訓(xùn),篤靖履源康 |
河南商丘、夏邑孫氏 | 懿美之好本于至性家學(xué)淵源惟師孔孟 |
河南商丘、睢陽區(qū)孫氏 | 中保文獻紹先賢,功德在己修 |
河南鄧州市淅川縣、內(nèi)鄉(xiāng)縣、鎮(zhèn)平縣孫氏 | 立本天君重,培元世澤長;泰清傳萬載,忠厚永遠揚 |
孫姓圖騰
孫姓祖訓(xùn)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
訓(xùn)及子孫,悉本義芳。
仰繹斯旨,更加推詳;
曰諸裔孫,聽我馴章。
讀書為重,次則家桑;
取之有道,工賈何妨。
克勤克儉,毋怠毋荒;
孝友睦淵,六行皆葴。
禮義廉恥,四維畢章;
處于家也,可碑可坊。
仕于朝也,為忠為良;
神則佑汝,汝福綿長。
倘背祖訓(xùn),暴棄疏狂;
輕違禮法,乖舛倫常。
飴羞宋祖,得罪彼蒼;
神則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同類相戕;
不念同愾,偏論異鄉(xiāng)。
手足干戈,我心憂傷;
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脈,泯劂界疆;
汝歸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親之,歲歲登堂;
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