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小考
‘夏侯惇為安西將軍,鎮(zhèn)長安,亮于南鄭與群下議,延曰:“聞夏侯mao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fù)糧五千,直從褒,循秦嶺而東,當(dāng)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風(fēng)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咸陽可定也?!薄?
《三國志 魏延傳》是這樣說的: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與潼關(guān)(陜西省潼關(guān)縣境·位置當(dāng)黃河之曲,據(jù)崤函之固,扼秦、晉、豫三省要沖,自古以來向為兵家所必爭,是一戰(zhàn)略要沖),如韓信故事(指暗渡陳倉)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才用之不盡?!?
而諸葛亮之所以不許,原因在裴注中也有載,他認(rèn)為‘亮以為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隴山以西,隴山約在今位于今甘肅省涇川縣,春秋戰(zhàn)國為秦地;秦置隴西、北地二郡;唐屬隴右、關(guān)內(nèi)、山南諸道;宋屬秦鳳路、永興軍路和西夏,為今甘肅省,故甘肅省別稱隴西、隴右,簡稱隴,諸葛亮此泛指為長安、咸陽等地),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此計。’
子午谷到底在那里?
中國地圖上,位于陜西省長安縣南秦嶺山中,便有一個子午,子午谷、子午道,都是指這個地方。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對此地有這樣的注解:‘子午:褒中縣,屬漢中郡,為王莽所通?!貤畎嫱ㄨb的說法是這樣的:‘子午谷長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陜西省長安縣西南,南至石泉縣;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懸崖絕壁,棧道無數(shù),極為險要?!?
子午谷的險要,很大的原因在于秦嶺,我們知道,秦嶺又稱為南山、秦山、終南山,山勢西高東低,海拔位于2000米位以上,最高峰是太白山,海拔高達3767米,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同時也是我國地理上的天然界線。東方朔亦稱其“天下之阻也”,而子午谷位于其中,其山勢之險峻,途徑之惡劣可想而之了?! ?
讓我們看看別的記載,以使子午谷的原貌更加顯明:
《漢書 王莽傳》:‘平帝元始五年(西元五年),秋,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
《三秦記》:‘長安正南山名秦領(lǐng),谷名子午?!?
《玉海》:‘南山大谷凡六,子午居其一?!?
《長安志》:‘子午谷長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南口曰午?!?
由《漢書 王莽傳》我們可以知道,子午道通于西元五年,但王莽為何因“子孫瑞
”而通子午道,卻沒有說明,其中緣由,只能靠自己想像了。 再從一些史聞中來看看:
?。ǎ保┨聘咦嫖涞略辏逝c兄行達長安,住莊嚴(yán)寺,又非本望,乃啟兄曰:“此無法事,不可虛度,愿游蜀受業(yè)?!毙謴闹?。于是經(jīng)子午谷入漢川,逢空、景二師,停月余。據(jù)載,
玄奘二人是以步行方式前進,一天最多不過行四五十里,之所以“停月余”,甚至二、三年后才到成都,個人看法是,除了“逢空、景二師”之外,子午谷之難行也是其由。
?。ǎ玻┨瞥臈钯F妃愛吃新鮮荔枝,而其來源,便是從蜀南涪州取道子午谷飛馬運來,據(jù)說不三日便可到達長安·因此,當(dāng)時這條路也稱為荔枝路?!?
?。ǎ常┗笢胤デ?,亦是由子午谷而出。
從種種資料來看,子午谷的險惡難行、行軍之不易,是無可置疑,這也是諸葛亮稱之“懸?!彼?,以他謹(jǐn)慎、治實的風(fēng)格,實在很難要求他接受這樣創(chuàng)新、突破、近似于十有九失的戰(zhàn)略,所以他否定魏延的提案,其來有自,很難再要求他什么,若以此苛求于他,便不近于人情了,何況,這種戰(zhàn)略以諸葛亮的眼光看來,毋寧是不成熟、幼稚的?! ?
那么,子午谷在當(dāng)時看來,是不是就不為人所知? 答案當(dāng)然是否定的?!?
《張魯傳》‘關(guān)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shù)萬眾?!?;《曹真?zhèn)鳌贰嬉园嗽掳l(fā)長安,從子午道南入?!?;《陳群傳》‘真復(fù)表從子午道·’;《鐘會傳》:‘魏興太守劉欽趣子午谷,諸軍數(shù)道平行?!?;《后主傳》、《華歆傳》與曹真、陳群傳亦同,不同的是,《后主傳》點明由子午谷南下的是張合。
子午谷的深峻、危險、難行,諸葛亮知道、魏延知道、曹真、司馬懿、陳群、張合、鐘會也都知道,他們之中之所以有不顧反對、堅持從此谷出兵者,用意不外乎是“出其不意”、“行軍較快捷,途中少阻礙。”(此指雙方兵力部屬不易,故阻礙少于其它路線,而之所以較快,便出于少阻。)但是,即便是由此出的魏軍(230年的魏攻蜀),對于蜀國,仍占不到任何便宜,諸葛亮聽聞魏出兵,早于成固、赤阪,嚴(yán)陣已待,曹真計劃“出其不易”、“途少阻礙”的子午谷戰(zhàn)略,完全失效。這代表著什么?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子午谷戰(zhàn)術(shù)所仗恃的優(yōu)勢,并不是那么絕對,這不過是一條為當(dāng)時所熟悉的戰(zhàn)術(shù)而以,從《張魯傳》我們也可以看到,韓遂馬超之亂時,便有數(shù)萬民眾從此道避難而去,數(shù)萬不是一個小數(shù)字,各國的情報網(wǎng)沒有理由不知道,所以,從上述資料便可以推測,不管是魏或蜀,雖然在史料上都沒有特別著明此地部署的兵力狀況,但他們也絕不
會忽略、漠然、視而不見,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以諸葛亮的戰(zhàn)略眼光、軍事才能,洞悉魏延這種不成熟的戰(zhàn)略,進而否定,于是,他的反對,便變的順理成章、理所當(dāng)然了。
《漢書 顏師古注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南北道相當(dāng),故謂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漢,名子午谷,又宜州西界,慶州東界,有山名子午嶺,計南北直相當(dāng),北則北山是子、南山者是午,共為子午道。
《資治通鑒 仲馮曰》:史文自以杜陵徑漢中為子午道耳,師書非史意也。
作者: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