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兵出子午谷”能成功嗎?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魏國。蜀將魏延向諸葛亮多次提出“(兵)出子午谷”之計,但諸葛亮沒有采用。對此,史書和小說里都有敘述。
史書里是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的“魏略”: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zhèn)長安,亮于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绷烈詾榇丝h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三國演義》對此事的描寫,內(nèi)容與“魏略”大體相同,可見羅貫中明顯取材于“魏略”。我們可以對照一下。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開頭寫道:
忽哨馬報道:“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diào)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笨酌餍υ唬骸按朔侨f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蔽貉佑衷唬骸柏┫啾鴱拇舐愤M發(fā),彼必盡起關中之兵,于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魏延怏怏不悅。
歷史上魏延真的向諸葛亮提出過“(兵)出子午谷之計”嗎?根據(jù)“魏略”,這件事似乎是不容置疑的。我們現(xiàn)在也基本肯定它的真實性,并因此指出諸葛亮用兵只知“以正合”,不知“以奇勝”,過于謹慎,以至錯過了可能擊敗曹魏、的大好時機。但我以為,對這件事的分析和評判,有兩點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一點是,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這種奇計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陳壽是有“良史”之稱的,他寫史選材相當嚴謹,非真實可靠者,決然不予采用,因而在史料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上,要超過司馬遷。象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兵出子午谷一事,他就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里未予照錄,卻是這樣表述的:“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薄∵@
與“魏略”的表述,雖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差別的。有差別就有文章可做,就有疑點。 另一點是,歷史是不可以假設的。即使魏延有兵出子午谷的建議,因為并未采用,也就是說未經(jīng)實踐進行檢驗,到底是否可行,是否好于諸葛亮的“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的進兵方針,不得而知。雖然有不知真假的司馬懿關于“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的說法,但司馬也只是事后諸葛亮,如果蜀漢把兵出子午谷的計策真正實行起來,未必他就得不到消息和來不及布防。因此,用不用子午谷之計,是不能隨意指責諸葛亮的。
退一步講,我們現(xiàn)在百分之百相信魏延確實向諸葛亮提議過兵出子午谷,我想說的是,難道諸葛亮就想不到這條計策嗎?諸葛亮還在26歲的時候,就有“隆中決策”,其中就有“兩路進攻”曹魏的謀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這一謀略與一出子午谷、一出斜谷之計相比,不是要大氣得多么?另外,諸葛亮固然謹慎,但并非無能無謀,一個思慮周密、部署嚴密的人,是不可能想不到這一條幾乎人人都可以想得到的計謀的。因為那個地方,發(fā)生過距三國并不久遠的漢高祖故事,即韓信故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個故事是會使正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雙方的大多數(shù)將領都聯(lián)想到的。想得到卻并不采用,正是因為這條計策勝算不足,相當危險?!拔郝浴闭f:“亮以為此縣危,……故不用延計?!倍度龂尽な駮⑴砹卫顒⑽簵顐鳌穭t只說:“亮制而不許”,什么原因,卻并沒有說。
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計,顯然認為這條計策是不可用的,不能成功的。那么,為什么認為它不可用,不能成功呢?
第一,“(兵)出子午谷”并不是什么奇計。上文我已經(jīng)說到,那個地方歷史上發(fā)生過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故事,漢高祖后來因此打敗了項羽,統(tǒng)一了天下,這是相當有名的。而且子午谷這條道路,也并不是無人注意的。《三國志》里,就有多處提到這個地方。如《張魯傳》:“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shù)萬眾。”《曹真?zhèn)鳌罚骸罢嬉园嗽掳l(fā)長安,從子午道南入?!薄剁姇鳌罚骸拔号d太守劉欽趣子午谷,諸軍數(shù)道平行”等等,可見,這是一條當時大家都相當熟悉且有所關注的險道。對于蜀、魏兩個新生(蜀公元221年、魏公元220年)的、對峙的國家來講,不可能不加防范,布防兵力和安置眼線是不能少的。蜀國方面,諸葛亮就十分重視這條路線。如公元230年魏攻蜀,
曹真計劃“出其不意”,采兵出“途少阻礙”的子午谷之計,結果諸葛亮早于成固、赤阪,嚴陣以待,致使魏國出兵沒有占到半點便宜。后來鄧艾“陰平渡險”之所以成功,已經(jīng)不單是軍事方面的原因,主要還是政治方面的因素。那時的蜀國已經(jīng)相當衰敗,政權系統(tǒng)漏洞百出,只要魏兵一出,便成奇襲,怎能不???但在魏、蜀建國之初,這種計策則是十分危險的,根本沒有出奇制勝的效果,反而極有可能因此招致不可收拾的慘敗?! 〉诙?,蜀國遭受不了一敗之擊。蜀國自荊州之敗和夷陵之敗,國力大損,雖經(jīng)諸葛亮的精心治理,國力有所增強,但跟魏國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不在一個檔次上。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三國時期魏、蜀、吳各國綜合國力的簡要比較:疆域,大體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區(qū),吳得東南地區(qū)。當時天下14州,魏國主要占據(jù)豫、兗、青、徐、涼、雍、冀、幽、并、荊、揚(與吳各占一部分)等11州。其中涼州護西域,幽州達于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蜀、吳相接。蜀僅占益州,自秦嶺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貴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吳有揚、荊、交3州。三國戶口,魏有戶六十六萬余,人口四百四十余萬,兵約五十萬;蜀有戶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兵十萬余;吳有戶五十二萬余,人口二百三十萬,兵二十三萬。由此可見,三國時期各國的國力是魏最強,吳次之,蜀最弱。蜀國是經(jīng)不起大的失敗的,一旦失敗,特別是兵力的損失,是很難補充的。因此,諸葛亮作為一國之相,必須考慮萬全之策,是不能拿“縣?!敝嬋ッ半U的。
第三,“(兵)出子午谷”之計勝算極小。成功實行兵出子午谷之計,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一是魏延十日之內(nèi)必須到達長安。二是守長安的夏侯楙必須膽怯而逃。三是魏延的部隊可就“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解決糧草問題。四是魏國援兵要二十多日才能趕到長安。五是諸葛亮的后續(xù)部隊要在二十天之內(nèi)趕到長安。上述五個條件,只有五個條件都成功,此計才能成功,其中任何一條的失敗,都會導致整個計劃的失敗。而五個條件的每一條,其結局都只有兩種可能,即成功或失敗。五個條件,每個條件兩種可能,那么就是有十種可能,十種可能里,只有全都成功這一種可能指向成功,也就是說用“(兵)出子午谷”之計,成功率只有十分之一的可能,而失敗有十分之九的可能。以蜀國之弱,涉九死一生之險,攻魏國之強,一旦失敗,便要招致亡國之禍。而勝算僅有十分之一可能的計策,已經(jīng)必敗無疑,還用得著一試嗎?
第四,“(兵)出子午谷”之計雖勝猶敗。不說兵出子午谷之計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
,就算能夠成功,魏延帶著五千或一萬兵力成功渡過子午谷,成功地奪取長安,諸葛亮也成功地及時趕到長安,也不能確保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為什么這樣說呢?其一,諸葛亮與魏延奔數(shù)百里襲長安,經(jīng)過跋涉和戰(zhàn)斗,士兵應該相當疲憊,已成強弩之末。而冷兵器時代打仗,“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充足的體力和良好的狀態(tài)十分關鍵。其二,據(jù)有關專家考證,當時蜀國兵力約莫10萬,諸葛亮每次北伐,帶的兵力最多一回不過6萬,就算這次帶的兵力是最多的一回,也不過6萬。其三,長安一帶,主要的地勢地形是平原,平原作戰(zhàn),不是蜀兵所長。蜀兵的長處是山地戰(zhàn),而魏兵的長處則是平原戰(zhàn),因為蜀兵主要是步兵,而魏兵有強大的騎兵。這也是為什么劉備能夠從曹操手里奪取漢中的主要原因。其四,糧草不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明糧草對作戰(zhàn)至關重要,諸葛亮北伐未有一次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糧草問題。而蜀地山高路遠,運輸艱難,糧草是很難及時運到的。因此,長安一戰(zhàn),魏國將以絕對優(yōu)勢戰(zhàn)勝蜀國:強兵對弱兵,騎兵對步兵,20萬甚至更多的兵力對不足6萬兵力,熟地對生地,充足的糧草對糧草匱乏,只要將諸葛亮圍困在長安及其周圍,蜀兵將重蹈“失街亭”覆轍,而且嚴重的是,這將不只是一次戰(zhàn)斗失敗,而是蜀國的滅頂之災。 綜上所述,魏延的兵出子午谷之計是行不通的。這根本不是什么奇計,而是一條爛計,是注定要失敗的。至于歷代不少有識之士嘆惜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計,甚至因此指責諸葛亮,正是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一種憑吊和惋惜生發(fā)出來的愿望:希望諸葛亮能夠用奇計打敗魏國,實現(xiàn)他的夙愿。但這種由敬而生的愿望和責難,是不理智的,也是不應該的。
作者: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