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賁·虎符·虎節(jié)——與古代軍旅有關(guān)的虎紋文物
中國古代,將虎視為“山獸之君”,也就是獸王。又因它兇猛,故被視為武勇的象征,常以之稱譽軍中勇猛善戰(zhàn)的將士。三國時期,曹軍中名將許褚,被稱為“虎癡”,而被馬超稱為“虎侯”。據(jù)《三國志·魏書·許褚傳》,曹操率軍攻打韓遂、馬超時,曾與遂、超等單馬會語,“左右皆不得從,唯將褚。超負(fù)其力,陰欲前突太祖,素聞褚勇,疑從騎是褚。乃問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顧指褚,褚嗔目盼之,超不敢動,乃各罷”。原本“軍中以褚力如虎而癡,故號曰虎癡;是以超問虎侯,至今天下稱焉,皆謂其姓名也”。同時許褚所從俠者,來曹軍后,亦“皆以為虎士”。這些許褚?guī)は碌幕⑹烤⒂律茟?zhàn),“其后以功為將軍封侯者數(shù)十人,都尉、校尉百余人,皆劍客也”。追溯歷史,以虎之威猛而名軍中精銳,至遲在商周之際?!妒酚洝ぶ鼙炯o(jì)》記武王伐紂,至于盟津,所率軍隊有“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凹狻币装矅唬骸盎①S,勇士稱也。若虎賁獸,言其猛也?!睂①S的取名,還有另一種解釋,見《后漢書·百官志》注:“虎賁舊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王莽以古有勇士孟賁,故名焉?!睋?jù)《周禮·夏官·司馬》有虎賁氏“掌先后王而趨以卒伍。軍旅會同,亦如之,舍則守王閑。王在國,則守王宮。國有大故,則守王門。大喪,亦如之。及葬,從遣車而哭”。表明虎賁當(dāng)時是宿衛(wèi)王左右的部隊。直到漢代,軍中仍有虎賁名號,設(shè)虎賁中郎將。據(jù)《后漢書·百官志》:“虎賁中郎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虎賁宿衛(wèi)?!弊ⅲ骸啊肚皶肺涞壑闷陂T,平帝更名虎賁。蔡質(zhì)《漢儀》曰:‘主虎賁千五百人,無常員,多至千人。戴鹖冠,次右將府。’”西晉時仍依漢制,光祿勛下統(tǒng)武賁中郎將。在中朝大駕鹵簿中,虎賁中郎將在御史中丞之后,九游車之前,騎乘,行中道,見《晉書》的《職官志》和《輿服志》。
在中國古代,除以猛虎稱譽軍中勇猛的將士,或以虎作軍旅名稱外,還常將與軍旅有關(guān)的事物器用以虎為名,例如將武將的營幕稱為“虎帳”、“虎幄”,發(fā)兵符節(jié)稱為“虎符”、“虎節(jié)”,遮護營壘的障礙物稱“虎落”(“虎路”),強弩的一種稱“虎蹲弩”,明朝時還將一種形體短粗的火炮稱“虎蹲炮”,等等。至于以猛虎的形象裝飾各種兵器和裝具,更是時間久遠(yuǎn),甚至可以上溯到史前時期。在江南的良渚文化的玉鉞上,有的精細(xì)地刻出造型奇特的神人騎虎紋圖案。1986年在發(fā)掘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時,在第12號墓土有一柄刃寬16.8厘米的青玉鉞,在柄端裝有白玉冠飾,柄末裝有白玉端飾,鉞體玉質(zhì)優(yōu)良,磨制光潔,兩面刃部上角浮雕神人騎虎圖像,兩面刃部下角雕有大嘴神鳥。
神人雕成倒梯形的人面,頭戴放射狀羽冠,胯下是巨睛的猛虎頭的正面形象,頭很大,環(huán)形重圈眼,兩眼間以短脊相連,闊鼻、扁嘴,頭下淺雕有折曲的前肢。環(huán)眼、闊鼻、扁嘴明顯地呈現(xiàn)出猛虎的特征,是別具情趣的猛虎的變形圖案,有人認(rèn)為表現(xiàn)出威力無比的神人降服了兇猛的巨虎,又有人認(rèn)為本是表現(xiàn)巫師借助巨虎的助力溝通天地。不論作何種推測,但可肯定這類圖像應(yīng)是當(dāng)時人們尊敬的神圣的“徽幟”,持有鐫刻這種徽幟的玉鉞的人,自是具有權(quán)威的軍事和宗教方面的領(lǐng)袖。后來中國文字中的“王”字,正是由鉞的形象演化而成,鉞也一直是權(quán)威的象征物。后來到商代,大鉞這種具有傳奇色彩的特殊兵器,雖然已改用青銅鑄制,但仍常以猛虎圖像作裝飾圖案。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形體最為碩大的青銅鉞,應(yīng)屬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