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國為楚附庸國,亡于楚國,隨姓流源
隨姓源于隨國(今湖北省隨縣),是周同姓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后隨國為楚附庸國,亡于楚國。其后裔以國名為姓,稱為隨氏。另一支隨姓出自祁姓,是杜氏的后人。
姓氏源流
隨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為周代時有諸侯隨國,其后人以國名為氏。周代有隨國(今湖北省隨縣),是周同姓諸侯國。春秋時被楚國所滅,成為楚附庸國,其后裔以國名為姓,稱為隨氏。
2、出自祁姓,為春秋時晉國大夫士會之后,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士會,字季,輔佐晉文公、襄公、成公、景公,于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率師攻滅赤狄,晉升為中軍元帥,兼任太傅,執(zhí)掌國政,修訂法規(guī)。士會食邑于隨(今山西省介休),后又食邑于范(今河南省范縣),其子孫以邑名為氏,是為隨氏和范氏。隨姓,在隋代時,去掉走之字,是為隋姓,從此又分為隨姓和隋姓,隨、隋兩姓源流相同。
得姓始祖
隨會。春秋時晉國大夫,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因食邑于隨,稱為隨會;后又食邑于范,故又稱為范會,史稱范武子。他是活躍于春秋前期晉國政治舞臺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位顯赫人物,也是劉姓、范姓、士姓、隨姓等中國姓氏共同的大顯祖。故隨氏后人奉隨會為隨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辜被殺,他有個兒子叫隰權,逃往晉國,被任命為士師(法官)。隰權的兒子士為以官名為姓,子孫為士氏。士為的孫子士會擔任晉國上軍主將。公元前393年,他領兵攻滅赤狄人的甲氏、留吁、鋒派等部落,因功升為中軍元帥,執(zhí)掌國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在山西省介休縣),后來又得到范邑(在河南省范縣),所以又稱隨會、范會,他的子孫后來分為士氏、范氏、隨氏三支。隨姓在今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tǒng)計,隨姓居全省第412位,共有835人。隨姓望居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于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在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延津縣還有一支隨姓分支。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于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
宗祠對聯
漢廷辯士;
墨派高徒。
上聯典指漢初人隨何,以善辯著稱,曾任謁者,楚漢戰(zhàn)爭中,奉劉邦之命赴淮南,勸說淮南王英布歸漢。后為護軍中尉。下聯典指戰(zhàn)國時人隨巢,墨子弟子,曾著《隨巢子》六篇,闡述墨子的學說。
漢廷辯士;
晉國名卿。
上聯典指漢隨何,以善辯著稱,佐漢高祖得天下。下聯典指周時士會食采于隨邑,號隨武子,其后人因以為氏。
腐儒賢于騎士;
史遷幸有名姬。
上聯典指漢高祖嘗謂隨何為腐儒,何曰“陛下發(fā)步卒五萬,騎五千而不能取淮南,何一說而下之,是賢于步騎多也。”下聯典指西漢·司馬遷有姬隨清娛,嘗從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