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制度演化:貴族沒落 平民地位上升
夏、商時期 貴族皆有姓氏
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于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
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于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qū)別。
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
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qū)別。
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
建立侯國要經(jīng)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
古代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七種:
①以國名為氏。諸侯國君主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晉重即晉文公重耳,以國名晉為氏,重為重耳的簡稱;魯申即魯僖公申,國名魯為氏,申為名。
②以封地為氏。卿大夫及其子孫以采邑名為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后世子孫以魏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萬封于韓,以韓為氏。
③以官名為氏。貴族及其子孫以其官名為氏。晉國的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里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稱中行偃,以中行為氏;宋國執(zhí)政卿樂喜(子罕)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子梁)稱司城氏,是以司城為氏。司徒、司馬、司空、司寇也是此類。
④以職業(yè)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為氏。魯莊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名)、東門襄仲(字),是以東門為氏;宋國樂大心為右?guī)煟佑谒瓮╅T,稱桐門右?guī)?,是以桐門為氏。諸如東郭、西門、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guān)系遠近之稱為氏。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子罕)稱公子喜,其孫舍之(子展)稱公孫舍之。
⑦以貴族的字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子孫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為其氏。鄭國公子發(fā)字子國,其孫國參(子思)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另有公子,字子駟,其孫以“駟”為氏。以祖父之字為氏最為常見,是得氏通例。
戰(zhàn)國時姓氏變革:平民有姓 百姓成民眾通稱
春秋以前,貴族之姓承襲自遠祖,因此百代不變,比較穩(wěn)定;氏為貴族得自與自己血緣關(guān)系較親近的先人,而且還會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
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因此會出現(xiàn)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xiàn)象。
戰(zhàn)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fā)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zhuǎn)變?yōu)樾?,如本屬于姒姓的齊國田氏,至戰(zhàn)國時已以田為姓。
以往貴族才有姓,平民僅有名,戰(zhàn)國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
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漢以來,姓氏合而為一?!锻ㄖ尽な献迓浴份d,“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
而在不同場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區(qū)別的。例如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不相識的人碰在一起,往往會禮節(jié)性地問:“請姓?”答曰:“免貴姓×。”從未聽說有:請問“貴氏”的。在家譜、族譜的題名上卻是《×氏家譜》、《×氏族譜》,也從未見過《×姓家譜》、《×姓族譜》的。
為什么會有這種區(qū)別呢?大概在口語中問“貴氏”犯忌,因“氏”與“死”同音?!笆稀痹谶h古時代是男子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是紀錄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員的血緣關(guān)系的圖冊,所以家譜、族譜的題名用某氏。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