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F·拉扎斯菲爾德
生平
他在奧地利維也納出生,父親羅拔·拉扎斯菲爾德(Robert Lazarsfeld)是一名律師,而母親是維也納的個體心理學(xué)家蘇菲·拉扎斯菲爾德(Sophie Lazarsfeld),她生于德國孟克。他在那里成長并且就讀一所學(xué)校,但學(xué)校與他的成績單在1919年被封鎖。這成了左翼行動者最早期的運動,目的是以政治方式聯(lián)合社會主義學(xué)生。這些成員后來組織了奧地利社會民主工人黨。后來拉扎斯菲爾德到了維也納大學(xué)修讀數(shù)學(xué),而他在1924年的博士論文課題涉及到艾恩斯坦重力學(xué)說中的數(shù)學(xué)范疇。在20年代, 他進入了和維也納哲學(xué)家一樣的社交圈子,當(dāng)中有經(jīng)濟學(xué)者奧圖·紐拉特(Otto Neurath)和魯?shù)婪颉た柤{普。拉扎斯菲爾德持著數(shù)學(xué)和定量方法上的專門技術(shù),踏上社會學(xué)的路途,參加幾項早期的定量研究,包括在1930至1931年的可能是無線電收聽器的第一科學(xué)勘測。
1924年至1925年,他在法國完成了碩士課程。他后來更加入了國際工人社會黨的法國分部。1925年8月,參與了國際社會主義工人在馬賽的兩個大會。年底,他返回維也納。1926年,他與社會學(xué)家Marie Jahoda結(jié)婚;他們的女兒(Lotte Lazarsfeld)在1930年出生;但婚姻到1934年結(jié)束。1929至1933年,他在維也納大學(xué)的心理學(xué)會工作,成為Karl Bühler及Charlotte Bühler的助手。1930-1933年,他擔(dān)任了維也納的經(jīng)濟研究中心的主管。
1933年至1935年,他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獎學(xué)金,赴美國進修。在1935年決定逗留在美國。他曾多次返回維也納,只是為了獲得工作簽證而不是學(xué)生簽證。最終在1943年入籍美國。
1935-1936年,他在新澤西的全國青年事務(wù)局擔(dān)任主任。翌年,獲紐瓦克大學(xué)任命為一個新研究中心的首長。這個中心是根據(jù)他在歐洲創(chuàng)造的協(xié)會結(jié)構(gòu)。在“行政研究”之下,一個大群專家在研究中心工作,部署了一連串社會科學(xué)調(diào)查方法-大規(guī)模市場調(diào)查、對資料的統(tǒng)計分析、焦點群工作等等,來為具體客戶解決具體問題。資助不僅來自大學(xué),也來自外判研究計劃的商業(yè)客戶。這樣產(chǎn)生了兩個冗長的報告,課題關(guān)于乳品加工業(yè)對牛奶的消耗量的影響因素;還有一個問卷調(diào)查,估計是否他們購物太多了。
可是,他的與Herta Herzog的第二段婚姻也在1936年結(jié)束。
研究著作
Hans Zeisel, "The Vienna Years," i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ocial Research: Papers in honor of Paul F. Lazarsfeld, ed. Robert K. Merton, James S. Coleman, and Peter. H. Rossi (New York: Free Press, 1979)
Wilbur Schramm, "The Beginnings of Communication Study in America: A Personal Memoir", ed. Steven H. Chaffee and Everett M. Roger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97)
Lazarsfeld, Paul. "An Episode in the History of Social Research: A Memoir." In _The Intellectual Migration: Europe and America, 1930-1960_, ed. Donald Fleming and Bernard Bailyn 270-337.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Fürstenberg, Friedrich, "Knowledge and Action. Lazarsfeld′s fo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 in: Paul Larzarsfeld (1901-1976). La sociologie de Vienne à New York (eds. Jacques Lautman & Bernard-Pierre Lécuyer); Paris-Montréal (Qc.): Ed. L′ Harmattan, 423-432; online-Version:[1]
著作
Fürstenberg, Friedrich: "Knowledge and Action. Lazarsfeld′s fo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 in: Paul Larzarsfeld (1901-1976). La sociologie de Vienne à New York (eds. Jacques Lautman & Bernard-Pierre Lécuyer); Paris-Montréal (Qc.): Ed. L′ Harmattan, 423-432; online-Version:[2]
Allerbeck, Klaus: "Paul F. Lazarsfeld", in: Kaesler, D. (Hrsg.) Klassiker der Soziologie 2. (4. Aufl.); München 2003; Beck"sche Reihe: S. 7 - 23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